月内涨20一年跌掉50的次新股霸气
次新股,曾是牛市中流金淌银的印钞机,是熊市中抱团取暖的烤火炉。然而在过去一年时间里,次新股指数却遭遇了“冰河时代”,区间跌幅超过了50%。在绝大多数次新股过去一年普遍腰斩的情况下,近期的反弹依然是疲弱难振。市场人士认为,次新股深度调整是多方面因素导致的。不过只要牛市归来,次新股必定是王者。
过去一年次新股指数惨遭腰斩
统计数据显示,年11月13日次新股指数高见.81点后节节溃败,至年10月19日低见.01点,最大跌幅57.55%,创3年新低;截至年11月16日报收于.73点,区间跌幅为49.69%。
盘面显示,通达信随机筛选的家次新股中,只有36家股票在过去1年里录得正涨幅,其余家股票均不同程度下跌。其中,只有贵州燃气、药石科技、盘龙药业、新余国科涨幅超过%,涨幅逾50%的股仅珀莱雅、泛微网络2只。
熊股榜上,科森科技以73.10%的跌幅位居榜首,另有家次新股同期跌幅大于50%。
最近一月次新股指数反弹2成
而在过去1个月时间里,次新股指数从.01点反弹到.32点,涨幅为19.85%,强于上证指数、深证成指、中小板综同期10.06%、14.57%、16.01%的涨幅,但逊于创业板综20.96%的涨幅。
具体到个股上看,家次新股在过去1个月里只有10只股收跌,且跌幅均小于20%,其余的则不同程度收涨。
其中创业黑马、旭升股份、德新交运涨幅大于50%,另有44股同期涨幅在30%以上,涨幅跑赢次新股指数的次新股合计有只。
三因素导致次新股走熊
次新股指数,曾经在年12月4日-年3月23日从.98点涨到.89点,区间涨幅高达14.87倍,不仅在国内而且在全球股市主要指数中位居榜首。年3月23日-年11月13日,尽管次新股指数一度大幅调整,然而随后也展开了一波3个月大涨39%的强反弹行情。不过,也就那波反弹后,多头几乎再也没能组织起像样的攻势了。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次新股指数从“牛冠全球”变为“熊霸世界”呢?接受上游新闻重庆商报记者采访的富鼎资管经济学家李维夏是这样分析的——
第一、次新股基本面并不乐观。大资金之所以能把次新股指数炒出长达64个月牛市,与次新股上市后不断增长的业绩不无关系。但从年一季报开始,次新股却逐渐沦为业绩变脸最严重、高管减持最频繁的群体,这使得支撑次新股走牛的根基不复存在了。此外,次新股多数是新兴产业,但国内新兴产业在经历-年的大繁荣后,一直处于产业整合规范的阵痛期;而次新类上市公司并未经历过产业阵痛的大风大浪,因此这个群体能不能经受住宏观面的考验,能否在严峻的环境下成为行业寡头或接近寡头位置,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事实上行业寡头始终是个别,那么对大量次新股来讲,产业升级对公司基本面的冲击是难以估量的。
第二、政策面“脱虚向实”令流动性趋紧。随着管理层对“不务正业”的资金进行排查,以及证监会主席刘士余以更加铁腕的手段整顿股权转让、高送转、政策性概念等各种炒作乱象,加上供给侧结构改革提升了原材料的成本,使得传统行业产能过剩得到化解的同时,也加重了小微企业经营的负担,而一些在-年打着新经济幌子的小微企业更是遭遇了股权质押危机。这些现象导致次新股群体危机四伏,股价跌跌不休。
第三、熊市后期“双高股”补跌动能强。“双高股”就是“高股价”“高估值”股票,集中在次新股群体。在“双高股”中有相当一部分以业绩增长做后盾。但通常情况下,熊末牛初整个A股市场的市盈率在15倍左右,平均股价5元上下。而次新股群体即便是经过这一年多的调整,平均股价仍在25元附近,市盈率还在四五十倍水平。熊市后期的下跌,具有消除估值结构性失衡的特点,所以次新股群体不可避免地会成为资金砸盘的重灾区。
整体来讲,这一年来次新股大幅下挫,是政策面、资金面和基本面三重利空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基本面现实和预期不佳是最关键的因素。
中期看空长期看好
年11月14日晚,正元智慧发布了首份年年度高送转预案,刺激15日次新股指数大涨了2.93%。但仅仅一天后,该指数就受到了60天线的压制而收出了阴十字星。那么,在市场连续4个月热潮了低价题材股后,次新股是否会在高送转的光环下受到资金的青睐呢?
“次新股要再现王者风范,只能等到A股下一轮牛市了。”海通证券中山三路营业部高级投顾张亮在接受上游新闻重庆商报记者的采访中指出:
首先,中弘股份强制退市对次新股是一记警钟。中弘股份是A股史上第一家因股价连续20天低于面值而被强制退市的股票,而它在退市前一年还试图用高送转挽救基本面,却无济于事。恰好次新股前几年热潮,就是高送转后压低股价,形成了“低价股”的假象而成为资金炒作噱头的。所以有中弘股份的前车之鉴,次新股特别是股价相对偏低的次新股宣布高送转,也许短期内会刺激股价。不过一旦基本面出现“黑天鹅”,那就很可能步入中弘股份的后尘。尽管这是小概率事件,然而这种小概率的预期却能让次新股股价“大地震”。
其次,大量的新股上市冲淡了壳资源的价值。纵然今年新股发行上市数量比往年减少了很多,但因过去几年新股海量发行上市,加上大批限售股解禁压力,次新股的壳资源价值显著减退。即将到来的科创板,会进一步削减次新股的压力,加速其价值回归进程。根据以往历史经验,只有当IPO暂停两个月后,次新股才会走出熊市迎来牛市,因此中期来看,次新股熊市还有相当一段路要走。
最后,技术面显示调整压力有待进一步释放。次新股指数在今年8月跌破营造了一年多的下降通道下轨后,果然惯性下跌了30%,目前的反弹有可能就是确认跌破通道下轨(-点)的有效性(波段反弹幅度30%)。而次新股指数上一轮牛市的“半黄金分割位”0.的位置是点,距离通道下轨恰好跌幅50%。另外,牛市的起点往往是在叠加筹码分布最强的位置,次新股指数最强的支撑远在0点。虽然理论数据不一定会绝对到达,但是次新股中期调整空间很大却是不争的事实,特别是一些数十上百元的次新股,价值回归风险是相当剧烈的。
当A股熊市结束时,业绩经受住考验的次新股,必将率先走出低谷,尤其是那些上市后没有爆炒反而连续调整了1-3年,跌幅超过50%的次新股,会成为未来牛市最赚钱的群体。这一点,在-年、-年的中小板,-年的创业板曾被两次应验,相信熬过这轮熊市后,科创板以及这两年上市的次新股会王者归来。
上游新闻重庆商报记者王也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yushizx.com/xysms/107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