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华廖氏分布
江西省豐城市廖氏南宋末年,廖彪由福建延平府順昌縣遷入豐城湖塘鄉定居。其他還有明清時期陸續遷入境內居住的廖氏先人。新余市廖氏主要聚居在渝水區,約百戶,萬餘人,分佈在個自然村。多為宋代遷入,主要來自湖南、福建長樂、甘肅涼州等地。宜春市廖氏分德翁公和花公兩個支系。德翁公是江西寧都光景的9世孫,宜春廖氏的開基祖,有12個支系散居在全市15個鄉鎮,有的已傳至36世。載縣廖氏居萬載白良鄉範塘。始祖俊文,字彥章,生於唐元和二年(),卒于唐大中元年()。范塘廖姓,自唐至今已有多年的歷史。初居龍江(即縣城所在地康樂鎮),宋天聖年間遷居現址範塘。奉新縣廖氏屬湖南衡陽廖氏分支。宋代廖擇,字從善,在奉新為官,有善政,奉調外邑,父老挽留,因留一子於奉新,發展成為奉新大姓。瑞金市廖氏一為西關清河郡廖氏,一為武威郡廖氏。清河郡廖氏,始祖壽郎,是甯都縣廖氏始祖崇德21世嗣孫少四郎的長子,于宋代景炎年間遷入瑞金。已傳至29世,約有多戶,1萬餘人。武威郡廖氏,開基祖起興,字席麟,系花公傳下24世裔孫(徽公房),青年時期由粵人贛,在瑞金成家立業,已有多年的歷史。于都縣廖氏大部分是崇德的後代,也有從福建遷來的順昌廖剛的後裔。居住在於都的廖崇德的後裔,有的其祖先從福建遷入,有不少是廣東興寧縣開基祖德源的後裔,從廣東遷入。分佈在小溪上嵊、張天窩、上北鄉油麻坑、山塘窩、西鄉坳背、南鄉李坑、南鄉新居前、下北鄉玨田村、馬安大坪腦、貢江鎮蔬菜場等處。興國縣廖氏興國縣僚溪廖氏,江西虔化始祖崇德公後裔。友麓任興國縣令,是僚溪廖氏一世祖。已傳至42世。興國聚景堂廖氏,開基祖昌公系花公之子,現已發展到花公第35世。萍鄉市廖氏萍北廖氏,清順治年間由新餘徙來,始祖期祥系凝公30代孫。萍西廖氏,系福建杭永廖氏始祖實蕃公的後裔。甯都廖氏甯都是中國廖氏的發祥地之一。開基始祖是崇德公。自浙江松陽遷入,始居西門鵝鴨塘,後遷清泰鄉麻田、漢源之間。後分流全國各地以及海外。歷史上出過不少名人,如廖凝、廖融等。現有人口約4多人。石城縣廖氏全縣廖姓人口約萬人。清河郡廖氏均從寧都遷入。還有先後遷入的武威郡廖氏和汝南郡廖氏。主要分佈在屏山鎮、橫江鎮、小松鎮、琴江鎮、大由鄉、木蘭鄉、龍崗鄉等城鎮鄉村。會昌縣廖氏自南宋甯宗開禧年間第一支廖姓家族進入會昌開基創業,至今已有多年的歷史。其間先後有36支廖姓家族從福建、廣東和省內縣外徙居會昌。分佈在全縣22個鄉鎮中的小密、洞頭、高排、文武壩、中村、麻州、白鵝、站塘、周田、清溪、西江、曉龍、永隆、湘江、筠門嶺等15個村莊。
尋烏縣廖氏分別居住在縣城以南的留車和縣城以北的澄江兩個鎮的5個自然村。石碣村現在全村人都姓廖。明朝泰昌年間,由花公傳下的第8世孫文興從廣東平遠縣遷來。族亨村,明成化年間由福建武平遷入,開基祖是廷卓、廷蘭。桂嶺城下村,明萬曆年間遷入,開基祖是漢玉。北亭村,明朝末年遷入,先公廖三郎,字文宗。桂嶺水東村,明代大六公為避禍亂,從福建汀州遷入開基立業。安遠縣廖氏出福建汀杭花公系下,北宋仁宗朝遷入定遠縣長河村。開基祖為政公4世孫念二郎。念二郎字德明。定南縣廖氏開基祖法明公系福建上杭花公8世裔孫,明朝建文年間由廣東長樂徙居老城,至今已有年的歷史。為全縣大族之一,人口有4萬多。縣內還有天花一九曲廖氏,是廣東興甯始祖德源的後裔。龍南縣廖氏桃川太平廖氏,古之桃川,即今龍南。太平廖氏源于福建侯官,屬武威郡系。始祖符三生於元朝延祐年間,歿于明朝洪武年間,閩之侯官進士,曾任廣東翁源縣尉。元至正年間定居桃川太平,至今已有多年,衍傳了23代,現有人口1多。龍南江東廖氏,明朝宣德年間,開基祖子盈公由廣東翁源縣遷江西龍南江東,子孫蕃衍,已傳24世,人口已過3萬,為龍南望族。龍南下逕廖氏,開基祖盈滿于明朝初年由福建永定遷入,繁衍生息至今。下逕是一個小山村,有“雷峰毓秀,渥泉鍾奇,俗則敦尚樸素,人則常存真誠”之美。龍南鴉背廖氏,開基祖文寬是福建上杭、永定廖氏始祖實蕃公的11世孫,明朝宣德年間徙居江西龍南。上猶縣廖氏主要分佈在梅水鄉、營前鎮、社溪鎮、黃埠鄉、沿湖鄉、平富鄉、金盆鄉、雙溪鄉、水岩鄉、陡水鎮、源溪等地城鎮鄉村,多為德源公後裔。其中源溪廖氏,系武威郡望,最早進入上猶縣境內是在唐末,開基祖十三宣義,由贛縣遷入。崇義、大餘、贛縣、遂川等縣廖氏以上各縣如崇義磨刀坑、金坑鄉,贛縣廖家村、大田鄉等地均有廖姓分佈。南康市廖氏主要居住在城區附近的珠和田、洋臺上、大坪鄉,潭口的逕背、崗背、案背和金銀坪,唐江的藕塘、黃麻坑等鄉鎮的個村落,有廖姓4萬多人。花公第20世孫翔儀于西元年首遷南康。敏公5世孫德源由閩西遷居廣東興寧,其子敬齋生9子,人稱“九思”,其中就有“六思”的後裔于明末清初陸續移居南康,以思明公房裔孫在南康廖姓人口中居首。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廖氏延平是閩中廖氏的發祥地。上溯83世祖為四十一郎,88世祖花公由延平播遷上杭(今永定),96世祖錢公(即始祖生才)由永定遷居延平龍溪口。生才衍行已27世,按花公算起,已衍行36世。延平廖氏加上建甯、太甯、將樂等縣以及峽陽鎮、順昌縣謨武鄉廖氏,人口總數有3萬多人,為居住地的大姓望族。順昌縣廖氏順昌廖氏約人,主要分佈在元坑、鄭坊、水南、雙溪、洋口、埔上、大幹等7個鄉鎮,自唐至今餘年,為順昌的開發和發展作出了重大的貢獻。順昌廖氏是中原廖氏最早南遷的一個支系,在中國歷史上出過許多歷史名人,如宋代著名的愛國名臣廖剛,朱熹的著名弟子、理學名家廖德明,明代廖中,以及廖澄、廖天覺、廖邦傑、廖遜、廖執象、廖蟯、廖衡、廖伯憲等,他們對廖氏的繁衍和發展起了重要的作用。泰甯縣廖氏居住在朱口鎮王坑村。始遷祖萬一由將樂遷居泰甯朱口鎮,至今已傳41世。清流縣廖氏居住在田源鄉廖武村。廖武村,古稱廖屋坪,現百分之九十村民是客家廖姓。這裏四面環山,土地肥沃,景色秀麗,歷史上有架上金盆、三峰聳峙、二水縈回、虹橋躍鯉等十二景。廖氏家廟的堂聯就是這樣寫的:“二水繞金盆,源長流遠;三峰朝祖廟,人傑地靈。”甯化縣廖氏人口約人,主要分佈在淮土、方田、曹坊、石壁、濟村、中沙、安樂、治平等鄉鎮。有如下幾個分支系:達郎後裔,北宋嘉祐年間,鎮萬之五子達郎自江西寧都遷入寧化濟村定居。英郎後裔,明萬曆年間徙居寧化石壁橋頭,現已傳至39世。景祐後裔,明洪武年間從江西寧都遷來禾坑村。卿祥後裔,宋代由石壁遷居安樂碟上。寵應後裔,明成化年間徙居寧化縣中沙鄉上官佘村。大田縣廖氏廣平鎮蘇橋村廖氏,開基祖是廖剛的曾孫節祖。湖美鄉仁美村廖氏,自一世祖六三傳至今已曆26世。湖美鄉旺建村廖氏,開基祖是旺建。永安市廖氏永安市廖姓約1萬餘人,分屬剛公、花公、維德公、德安公四個宗支。其中絕大部分屬剛公的裔孫。長汀丁縣廖氏現居長汀縣境內的廖姓人有多戶,0多人,分佈在全縣各鄉鎮。聚居較集中的有城關、河田、四都、南山、新橋等鎮。長汀廖氏分屬清河、武威廖氏,均系崇德的後裔。
安溪縣、南安市廖氏大多數是唐末五代廖儼的後裔,衍傳至今已有多年的歷史,總人口超過4萬人。廖儼是江西寧都始祖崇德的後裔,他的大多數兒孫都在安溪蕃衍,分居于上苑、善益、馬獅、新廳、益林、後塘、美井、官橋、尚卿、後溝、東林、房巷等地,並播遷到泉州、惠安、南安和江、浙、湘、鄂、川、粵、桂、台、港等地,以及東南亞各國。龍岩市廖氏龍岩市進貝村廖氏是周文王之子伯廖的後代,是東漢末年鼻祖權公的直系裔孫。開基祖宗長,字翠峰,自明永樂年間徙居進貝,已傳24世。近數十年來,族人外出的很多,宗親散佈國內各省(區)以至世界各地。永定縣廖氏永定縣山清水秀,人傑地靈,縣內廖姓人都是廖氏杭永始祖花公的後裔,分佈在14個鄉鎮37個自然村,共計餘戶,2萬多人。廖姓是永定縣的望族,是推動當地社會發展和進步的重要力量。永定縣廖氏歷史上出了不少名人,如清代永定縣10名翰林,其中廖姓就有5名。永定廖姓人繼承發揚了廖姓堅忍卓絕,吃苦耐勞,獨立奮鬥,敢於冒險犯難的精神,不斷向有利於自身和宗族發展的地區遷徙定居。他們遷播定居的地方除國內廣東、江西、江蘇、湖南、廣西、海南、香港、臺灣之外,還有新加坡、馬來西亞、印尼、泰國、越南以及美國、加拿大等國。永定縣廖姓,在廖姓家族發展史上佔有重要的地位。正如當地廖氏家廟知本堂堂聯所說:“源出武威汝南,曆周漢晉唐宋元明清,世推望族;派盛楚豫閩粵,數公侯卿相台垣督撫,代顯偉人。”武平縣廖氏千七郎與其子文一郎是武平縣象洞鄉光彩村廖氏的開基祖,系福建杭永廖氏始祖實蕃的後裔。經多年的繁衍,至今已近30代。湖北省湖北廖氏散居全省各地,多是明朝以來先後由江西遷往湖北的。白蘭山、旭山兄弟二人洪武年間宦籍漢皋梅子山由贛遷鄂,至今已有餘年。漢川、沔陽、天門、潛江、監利、應城、荊門、嘉魚、蒲圻、鍾祥、孝感、漢陽等地都有廖姓分佈。總人口最多的是仙桃市,人口最集中的是天門市。此外,還有4支廖氏宗親:一是洪湖石碼頭支系,二是江陵支系,三是麻城支系,四是鄂州支系。其中洪湖石碼頭支系於明末由江西遷入湖北,居住地較為集中;江陵支系於明代以前遷鄂,歷史較長。恩施州有8个市县,我相信有不少廖氏子孙。据我所知,我们建始这一支是从江西到湖北荆州、监利等地,湖广填四川时才到恩施州(鄂西)等地,我们这一支的族谱是:体到建始县苗坪乡(猫儿坪)下村定居的是从第一代高祖廖文迪老大人,其夫人彭氏(被后世子孙尊为彭老太君),现有祖坟在下村。目前我们这一支是从第六代“经”字辈的廖经文、廖经武兄弟发源的,其后有廖正芳(我的高祖,是廖经武过继给廖经文的),再下一代就是我祖父廖大春还有一支廖氏康熙年间由江西迁到现居地湖北恩施的廖氏,相传祖先迁徙分家的时候将一个盘子打破成五份,以便日后相认應城市廖氏陳河鎮廖家嘴廖氏,江西吉水縣蓮花埠鼻祖希愚4世孫蘭山公,因仕宦落籍湖北梅子山。明正統年間,6世祖輔謨由天門市沉湖徙居廖家嘴。洪湖市廖氏始祖如琥,自明初由贛人楚,奠基業于長江之濱,取赤壁之靈秀,墾湖澤之富饒,歷數百年子孫繁衍,根深葉茂。如琥公有3子:長子宣一,落業湖南華容;次子宣二,落業湖北天門嶽口;三子宣三,即洪湖廖氏之屬祖。天門市廖氏馬灣鎮廖氏,馬灣鎮位於江漢平原北部天門市東南邊緣,是內地聞名中外的僑鄉。這裏的廖灣村,是廖姓居住最集中的區域。村內廖姓有兩支,西支是憲昭的後裔,由天門沉湖遷來;東支是憲春的後裔,由沔陽(仙桃市)遷來。憲昭和憲春為嫡堂兄弟,遷入的時間前後相隔不久,都在明朝正統年間。廣東省深圳市廖氏三洲田村廖氏。三洲田位於深圳市東南部,地處梧桐山東麓沙尖山腳下,四面環山靠海,東臨大亞灣,南與香港一水之隔。這裏是革命老區,廖姓子孫為革命事業和國家建設作出了重大貢獻。三洲田廖氏開基祖信公字肖波,是花公傳下的17代後裔,原籍福建汀州上杭,明朝隆慶年間徙居惠州府歸善縣三洲田。至今多年中,子孫繁衍了14代。
惠陽市廖氏陳江鎮廖氏,惠陽市陳江鎮幸福管區下徑村廖姓,系興甯始祖德源世系思溫公裔孫。離下徑村不遠的鴨仔步自然村是廖仲愷的祖籍居住地。仲愷父賓竹早年往美國經商,仲愷是在美國出生長大的。他家鄉的祖屋後來改建成為仲愷紀念碑,在陳江還建有“仲愷中學”,有“仲愷大道”。淡水、秋長兩鎮廖氏,系興甯始祖德源公世系思明、思聰、思恭等房派裔孫。淡水鎮廖姓,大多是因建水庫由惠東縣遷入落戶的。秋長鎮廖氏主要分佈在周田村、苦練、白水碟等地。橫瀝鎮廖氏,主要分佈在水東管理區和排沙背自然村。開基祖廣謙系興甯始祖德源傳下的思義房後裔,明代從興寧新圩鎮石崖頭遷來此地立業。良井鎮廖氏,主要分佈在北聯管理區松洋村。開基祖登南號雲峰,系花公傳下德秀之裔孫。矮坡鎮廖氏,布光管理區,開基祖麒麟系興甯始祖德源(思溫公房)12世裔孫。霞郎塑管理區,開基祖仕一系興寧德源公傳下(思溫公房)12世裔孫。觀音山村,其中一支是興甯始祖德源14代裔孫備明、德鳳徙居此地立業的。東莞市廖氏鳳崗鎮廖氏,分佈在鎮內的竹尾田村、松木崗村、小塘村,多是福建杭永始祖實蕃公的後代。奉實蕃為一世祖,現已傳至31世。明清期間就有族人涉海越洋到國外謀求生存和發展,創建業績。龍門縣廖氏廣東龍門廖氏是江西寧都廖氏始祖崇德的後裔。宋慶元年間,廖堅自寧都至廣東任增城縣令,後立籍于西林都(即今龍門縣王平鎮)。堅公是龍門廖氏的開基祖。惠州市廖氏惠州市惠城區廖氏主要分佈在金帶街、朱紫巷、水門仔、朱屋墩、橋東、秀湖、河南岸鎮的邊塘、冷水坑,惠環鎮的橫嶺村及小金鎮的烏石移民二村等地。這裏的廖姓,多是興甯始祖德源傳下的九思的後裔。其中金帶街、朱紫巷、水門仔、朱屋墩、橋東等地的廖氏,是興寧德源傳下的思問派志良的後裔。小金口鎮烏石管理區移民二村的廖姓系由惠東遷來,是興甯始祖德源傳下思聰公派12世德遂公的嗣孫。豐順縣廖氏下八鄉鎮貴人村廖氏,貴人村在豐順縣西南36公里處,地處高寒山區。這裏廖姓的開基祖永昌系花公17世裔孫。清朝順治年間,永昌公由福建長樂泉沙徙居揭陽縣下八鄉貴人村,當時還沒有豐順縣的建置,豐順縣的設置是在乾隆年間。貴人村廖姓現有1多人。潮陽市廖氏潮陽市廖姓主要分佈在司馬浦鄉和貴嶼鎮下隴村。司馬浦鄉在潮陽東,普寧西,練江北。廖姓始祖發皇,昔由武威人潮,後複遷居司馬浦,至今已有數百年的歷史,子孫繁衍,人口過萬。此處無崇岩山谷之險,有安居德業之風,農業繁榮,商貿發達。所謂“南嶺有鐘鳴鼎食之家,北流有雲帆扇海之駛”,或曰“炭去鹽歸,黑白分明山水貨;舟來車往,縱橫交錯海陸程”,可見一方水土風氣。貴嶼鎮下隴村廖氏是福建杭永始祖花公實蕃傳下(彳+撤-扌)公房的後裔。傳至達聰公,由廣東潮安縣移居潮陽縣貴山都下隴村,立為8世,為下隴村廖氏始祖。大埔縣廖氏大埔縣位於廣東省東北部,西接梅縣,南鄰潮汕、饒平,東北與福建交界,全縣廖姓有3萬多人,為大埔縣大姓之一。按福建杭永始祖為1世,傳昌公為2世,昌公生三子,長子(彳+撤-扌)公,次子政公,三子敏公,為3世。後(彳+撤-扌)、政、敏三房裔孫分流各地,辟基繁衍。其中(彳+撤-扌)公2世孫百一郎為避戰亂,于宋末從福建遷居潮州海陽縣(即今大浦縣)長教村開基創業,成為大埔縣廖氏的開基祖。至今已有多年,衍傳29代。百一郎的子孫分佈在大埔境內的有:湖寮鎮的長教、莒村、長新、黃坑(即今龍崗);三河鎮的深渡、五豐;平原鎮的平原、北坑;銀江鎮的葛藤坪、昆侖、坪上;洲瑞鎮的三洲坑、排頭;高陂鎮的鳥槎、黃泥凹;桃源鎮的上墩、尖山下等地。後裔遷居省內外和海外的很多。單就海外來說,定居馬來西亞、印尼、新加坡等地的裔孫就已超過萬人。蕉嶺縣廖氏蕉嶺廖姓同是福建杭永始祖花公的後裔,分佈3個鎮5個自然村。南輒鎮富足村水坊廖氏,開基祖文亮系花公傳下第10代裔孫,于明代經梅縣遷來。三圳鎮鐵西村廖氏,開基祖榮壽是花公傳下的第11世孫,明朝嘉靖年間遷居鐵西村。興福鎮園墩上廖氏,開基祖回宗系花公11世孫。園墩廖姓,有一支系是清末由五華縣徙居蕉嶺的。梅州市廖氏
梅州市位於廣東省東北部,東連福建,北鄰江西,西接河源,南與潮汕接壤,是客家人南遷的集散中心。梅州市下轄梅縣、五華、豐順、大埔、平遠、蕉嶺6縣和海江區、興寧市,是著名的文化之鄉、足球之鄉、華僑之鄉。梅州廖氏的開基祖是廖仲遠。仲遠公是福建杭永始祖花公實蕃的5世裔孫。年來仲遠公的後裔遍佈梅州。其中梅縣、梅江區以及興甯、五華,幾乎全是他的後裔,大埔、蕉嶺、平遠也為數不少。至於遷出梅州而至港、澳、台以及海外的,至少有20萬以上。梅縣丙村鎮廖氏,主要分佈在人和、聯和、溪聯、紅光、黃梅等10多個自然村。從始祖念一公傳丙村五大房系,至今已有多年的歷史,繁衍了24代。梅江區水南壩廖氏,是福建杭永始祖實蕃的8世孫得貴的子孫。得貴是仲遠公的長曾孫,擇居水南壩,成為梅州附城區一帶的開基祖。興甯市廖氏廖姓人口包括外出的約4萬人,全部是福建杭永始祖花公的後裔,而其中絕大部分又是德源公的子孫。德源是實蕃的8世孫,敏公的6世孫,仲遠的曾孫,大約在15世紀遷入興甯縣南廂石崖頭井塘面上開基,而成為興甯廖氏的開基祖。龍川縣廖氏龍川縣東部的新徑村,四面皆山,森林茂密,中間有一條河,登山俯瞰,有風景這邊獨好的感覺,是一個遊覽勝地。這裏所居住的廖姓人的先祖是念一郎。念一郎是杭永始祖實蕃公的第13代裔孫。念一郎生於五華縣大都鎮,後來因避亂夫妻各逃一方,妻帶次子三郎遷到龍川新徑龍華圍居住,後遷新徑楓樹塘立業,故三郎是新徑廖氏的開基始祖。連平縣廖氏連平地處九連山,境內大部是中山,多峽谷地形,自北向南延伸的青雲山、九連山兩列山脈貫穿其間,群山環抱,峰巒重疊;東南部多丘陵地帶,是主要的農業耕作區。連平廖姓人口約1萬,分佈於10鎮。其中元善鎮廖氏,縣城廖姓開基祖崇軒公,系花公23世後裔,清康熙年間自福建永定黃竹坑遷來。南湖廖姓開基祖一德公系武威堂苗裔敬齋公之孫志敏公傳下11代後裔,由廣東河源黃沙大寨遷采烏石坳居住。坳牡廖姓系從廣東興甯縣石崖頭遷來。江西朱陳坑廖姓開基祖盈聰公,系政公傳下7代後裔,于明洪武年間閩汀上杭縣溪南遷粵程鄉石鼓寨再遷連平縣陂頭臘溪居住。至8世祖乾廣公由陂頭臘溪遷連平縣之善鎮江面古樓崗朱陳坑廖屋居住。隆街鎮碓砍石廖氏,龍門廖姓始祖堅公後裔,清祿新豐沙田廖氏第四代廖欽公之第三子思忠三郎從沙田鎮纏良地方遷入碓砍石,落地生根,長期定居,現已傳至15世。陂頭鎮廖氏,開基祖系花公傳下第9代裔,即汝明公的曾孫盈聰公。明朝洪武年間,盈聰攜妻戴氏、張氏隨父由閩西上杭溪南遷居廣東翁源臘溪。宣德年間,盈聰又攜妻張氏及兩個兒子遷居江西龍南江東。戴氏及4個兒子留陂頭鎮繁衍生息。陂頭鎮廖姓江西龍南江東廖姓一脈同源。高莞鎮廖氏,福建杭永始祖花公後裔,開基祖系12世祖安叔公。現已傳至32世。族人有移至雲南廣南府阿普地方及廣西西林等地居住的。繡緞鎮廖氏,紅星柏塘廖姓開基祖鴻業系花公傳下21世後裔,清康熙年間自本省興甯遷居連乎鄉緞柏塘居住立業。沙徑廖姓開基祖系政公9世孫千一郎。其父百一公原籍福建上杭郭坊,為花公10世孫,也系大埔縣長教鄉廖姓始祖。坳頭水唇村廖姓始祖是兆興公,由廣東興甯移居連平縣繡鎮坳頭水唇村立基開業,今已傳至16代。忠信鎮廖氏,原籍廣東大埔縣長教鄉廖族“武威堂”之“百歲公”支派西遷至和平、河源、忠信等地開基創業。清道光年間,20世祖晉魁公、日泉公遷入忠信,以裁剪制布為生,艱辛勞頓,立下基業。此後,逐漸有長教鄉親遷來,集居一條街,因以布業為主,故稱“布街”。河源市廖氏源城區埔前鎮廖氏,主要分佈在埔前管理區塘角村、下浪村。塘角村廖姓開基祖是興甯始祖德源公傳下思聰公房10世裔孫騰燦公,下浪村廖姓開基祖是興甯始祖德源公傳下思聰公房9世孫維公。東源縣黃村鎮鐵崗管理區廖氏開基祖雲溪是興甯始祖德源傳下思文派志淵房14世裔孫。雲溪于明朝時期從興甯遷河源藍口居住。柳城鎮圍星村廖氏,始國玉於明洪武年間由江西省贛州府興國縣衣錦鄉來廣東河源縣上莞安家。國玉公孫名智,字尚素,號東山,由上莞移居東源縣創業,智公是圍星村的開基祖。紫金縣廖氏
紫金縣廖姓總人口約人,主要分佈在紫城鎮、龍窩鎮桂山圍、敬梓鎮、上義鎮、藍塘鎮、黃塘鎮長岌管理區、九和鎮官坑等處。紫城鎮廖氏,開基祖新柏,號念樓,念四郎系花公傳下德山房之後裔。明朝萬曆年間從福建符橋頭遷廣東永安(今紫金)縣城南門口居住,後移響水橋尾立業。龍窩鎮桂山圍廖氏,開基始祖叔胤。2世祖蕃初,字廣成,系廖氏南京始祖子璋35世裔孫,福建始祖花公之政房後裔,廣東平遠縣廖氏始祖念四郎10世裔孫,曾跟祖輩居住平遠縣河頭鐵嶂下。蕃公在其父叔胤逝世後曾帶領弟弟移居江西,不久仍回平遠故里。明朝萬曆年間遷來永安縣上黃砂白石腦居住。明朝天啟年間,4世祖配乾兄弟5人由椒坑徙居桂山圍,現已傳至19代。敬梓鎮廖氏,主要分佈在敬梓、聯和、正聯、塘尾、南村、揚眉、馮坑、田頭、甘田等9個管理區,人口有1萬餘人。開基租月輝公系花公傳下17代後裔,約當明成化年間從五華滴水徙居敬梓,先居馮坑蓮塘角,後移正仔寨雙口瀝小河唇。上義鎮廖氏,開基祖元龍系興甯始祖德源傳下8世孫,于明代從興甯石崖頭遷永安洋頭柘開基創業。子孫繁衍,分佈在石頭潭、石下及好義文光、塘肚等村莊。藍塘鎮廖氏,居住較分散,主要分佈在上樓、下圩、茜坑龍渡和圩鎮。上樓廖姓,是興甯始祖德源傳下(思聰公房)8世孫元鳳的後裔,下圩廖姓,開基祖必斌是花公傳下17代裔孫(永安縣橋尾堡開基祖新柏公第4代),於清康熙年間從橋尾堡(今紫金縣永安大道北路寨下)遷下圩立業。茜坑廖姓,開基祖彩先是本縣敬梓鎮廖1世祖碧貴公傳下10世裔孫。藍塘圩廖姓的先祖,是德源公傳下18世、19世的裔孫,由興甯馬崗等地遷來的。黃塘鎮長岌管理區廖氏,開基祖柏流公是南粵始祖德源傳下14代裔孫,即下九子二房思聰公的後裔。清康熙年間從東源縣黃村鎮遷長岌開基立業。九和鎮官坑廖氏,開基祖從易系興甯始祖德源傳下10孫普猷的兒子,于明萬曆年間從興甯石崖頭遷永安下黃沙約(即今九和鎮)官坑下圍開基創業。惠樂縣廖氏縣城平山鎮草街廖姓是紫金縣敬梓開基祖月輝的後裔,大嶺鎮塘角沐坑村廖姓多是從博羅或新豐江水庫移民遷入的。安墩鎮石鼓坑廖姓是紫金縣龍窩鎮桂山政公房的後裔。增光鎮園潭管理區的澗頭村廖姓系興甯始祖德源傳下思恭房後裔。白花鎮上下苗眉埔村廖姓是福建永杭始祖花公傳下仲達的裔孫。稔山圩鎮以及該鎮船凹村、松坑鎮石溪村等地也有當地廖姓和部分廖姓移民居住。五華縣廖氏五華縣廖姓,主要居住大都鎮的泮田、棟樑坑、黃蜂寨、壙背、聖靠嶺、古樓壙、小徑、橋江鎮的唐純、綠水(九安寨、廖屋角)、橋江(泮田)、溜沙(竹園背),棉洋鎮蕉坑,梅林鎮的米埠、白泥坑、上礤、華光、琴口(聖官寨),長布鎮的北洋、棟嶺、棟新、源潭,雙華鎮的大嶺下、田心、禾沙徑、利壙徑、冰壙,郭田鎮的蕉洲,油田鎮的再興,中興鎮的龍洞,潭下鎮的新田,轉水鎮的廖屋角,安流鎮的三江,華城鎮的五口壙(塔崗)等管理區或自然村中。全縣廖姓有多人。五華縣廖氏大多是興甯始祖德源公的後裔。德源是梅州始祖仲遠之曾孫。德源生敬齋。敬齋生9子即“九思”。華城五口壙廖姓是思聰的後裔,潭下新田廖姓也是思聰的後裔。郭田鎮蕉洲廖姓則源自思明長子志誠。轉水鎮廖屋角廖姓是思敬後裔。棉洋鎮蕉坑村廖姓于清道光年間,從郭田鎮蕉州遷入。中興鎮龍洞廖姓系由大都遷居棟嶺下觀峰(10世)裔孫世科(12世)之後裔。安流鎮秋前湖亦有廖姓人居住。大都鎮廖姓主要集中在大都、勝利、聯和、豐田、雙徑5個管理區。開基祖系叔安的95代孫、江西虔化崇德世系的15代孫、廣東興寧德源之孫思明。汕尾市廖氏明末清初,廖振威來汕尾市捷勝鎮落籍,為捷勝鎮廖氏一世祖。二世祖尚華傳下子孫至今14代。歷史名人有明朝進士廖天佐。南雄市廖氏
南雄市位於廣東省北部的大庾嶺南麓,史稱居五嶺之首,江廣之沖,枕楚跨粵,為南北咽喉。自唐宋至清代,大批珠璣巷先民南遷珠江三角洲各地,如今有百多姓後裔遍佈海內外。其中廖姓主要分佈在珠璣、鄧坊、黃坑、湖口、水口、鳥逕、江頭、古市、全安、瀾河、帽子峰、梅嶺、油山、主田、百順、坪田、雄州等17個鎮20多個管理區。珠璣巷廖氏,廖姓人居珠璣巷至遲當在宋代或者更早一些時候。南宋咸淳年間發生“胡妃之變”,度宗胡妃出逃至南雄沙水村,皇上下令追查,因而禍及珠璣巷。廖道南所撰《新會廖氏族譜序》中曾提到此事,說宋代有廖氏先祖德明白南雄官至正郎,相傳5世,遭胡妃之變,他的子孫有直祖兄弟17人乘筏逃散,分居東順、南新、番禺、從化、新寧、增城、四會、廣郡等地。南宋末年,元軍攻陷南雄前後,珠璣巷有以貢生羅貴為首的33姓97戶因避難離開南雄,沿湞水至韶州,又從韶州沿北江南下至廣州,再由廣州分散到珠江三角洲各地。這33姓中就有廖姓人,據說廖姓人的名字叫德舉。關於這一傳說也有說是南宋紹興年間發生的事。有的族譜中記載,廖永安的從子景明在明成化年間自金陵選任廣東惠州通判,有治績,離任以後在昌邑珠璣巷安家,後來搬到南雄縣城居住。他的孫子、曾孫、玄孫都在外地做官,後來也就遷離了南雄。現在南雄下城廖姓的始祖是廖永忠的兒子志廣。永忠征兩廣時,東莞伯何貞把女兒許配給他,永忠出兵西征,何氏寄居南雄,生子志廣。後永忠獲罪被明太祖朱元璋賜死,志廣公便和他的母親在南雄安家成為開基祖。其他如南浦井水壟及白泥坑、老井、鵝公頭、小口塘、裏源、鄧坊、春坑村、溪塘水西、寺背嶺村、密下水、上壟椏坑、牛石多、柴嶺,縣城小南門、下黃姿村、武台岡、旱樓下、上湖洞、縣城小門關、橫坌村、瓦寮崗村、申站、黃步水,上坑、黃龍崗村、洋湖下羅田、上城龍勾卷、南雄城馬路口、下塘灣、下河塘、上黃嶺村等處,均有廖姓分佈,其中多為光景派下政公房的後裔。始興縣廖氏分佈在劉張家山鄉、都亭鄉、羅壩鎮、頓岡鎮、澄江鎮、司前鎮6個鄉鎮。始興縣廖姓人大多是福建杭永始祖實蕃的後裔。第11世孫盈聰(政公後裔)于明朝洪武年間與父一起從福建汀州上杭溪南遷廣東省程鄉(今梅縣)石鼓寨。再遷廣東翁源縣銀梅鋪臘溪。明朝宣德年間,又由臘溪遷江西龍南縣江東。12世彥璋遷居廣東省始興縣躍溪善亨堡水橫江(今澄江鎮善亨管理區廖屋)開基立業。連州市廖氏連州廖姓居住在6個鄉鎮31個村,有11餘人。主要是南北朝時期梁朝湘東王常侍廖沖的後代。梁武帝中大通年間,沖掛冠隱居於靜福山之後,子孫便落籍於所在地的今連州市保安鎮一帶。此外有明代從福建省遷來居住在上河村的廖姓,還有從廣東省惠州遷來居住在東陂寨江村以及從廣東興寧縣遷來居住在連州鎮半嶺廖屋的廖姓。連州正河村廖姓歷史悠久,梁朝的廖沖,宋代的廖玖、廖頤都出自這裏。懷集縣廖氏居住在懷集縣西北與廣西賀縣交界的藍鍾鎮,廖永安、廖永忠後裔。明成化年間,始祖登寶公自湖廣寶慶府(今湖南省邵陽市)遷廣東省懷集縣由下坊,再遷藍鍾居住創業。至今已傳25代。肇慶市廖氏肇慶市廖姓人口約人,主要分佈在鼎湖區蓮花鎮布村、蔗村以及高要市大灣鎮大田村、蓮塘鎮、白諸鎮、活道鎮。肇慶市廖氏分兩大支系。一是大布廖氏支系,始祖廖振雷,南雄珠璣巷人,宋末元兵陷贛州,避遷高要縣東桂峰崗。元初,其子廖賢、廖英,分遷樟樹村一圍大布村,成開基祖。一是荷木園廖氏支系,據說始祖是宋代廖德明,由鄂州(今屬湖北)遷來。廣甯縣廖氏廣甯縣清桂鎮、木格鎮廖氏的開基祖是廖河公。河公于清康熙初年從河源遷廣東廠—甯縣清桂鎮。河公的後代有的住在木格鎮。從化市、清遠市廖氏平善是從化廖氏的始祖。平善,字盆龍,八郎長子,堅公的9世孫。1世祖平善傳至8世祖聚源,由從化遷籍清遠,系清遠廖氏的始祖。新豐縣廖氏在新豐縣的黃碟鎮和沙田鎮,有兩支蘭芝公以下不同宗支廖氏後裔。一是廖嗣孫的後裔,一是廖仲一郎的後裔。廖嗣孫是新豐縣黃碟鎮廖氏開基祖,系福建杭永始祖實蕃公的11世孫惠明公之孫。原籍福建上杭縣,他的父母約于明朝中期遷來廣東翁源縣(石祭)下村。到嗣孫時舉家遷到黃碟鎮。廖仲一郎的兒子仲全是新豐縣沙田鎮廖氏的開基祖。始祖廖仲一郎是光堯的後裔,原籍廣東省龍門縣。仲全于明成化年間遷來廣東省新豐縣沙田鎮。佛岡縣廖氏主要分佈在佛岡縣東部水頭鎮的石潭、桂田、桂元、筒下四個管理區。開基祖以俊,是廣東龍門堅公11世孫,約于明朝宣德年間由從化遷至水頭鎮石階口居住,現已傳至20世。在湯塘鎮、龍山鎮的背底海、中閘村、長腰嶺、白沙塘、官路唇等村也多廖姓居住。龍門始祖堅公後裔,法明是湯塘始祖,有的現已發展到33世。全縣廖姓人口約1萬人。
英德市廖氏居住在翁江流域中段的東鄉亞婆石村。這裏三面環山,南臨翁江,江邊矗立著兩塊巨石,各高約6米。一塊較小的顯得健壯威嚴,另一塊較大的酷似安逸慈祥的阿婆,亞婆石村即由此而得名。亞婆石村廖氏支系的開基祖是法行公。法行公是崇德公的後裔,于明代經閩人粵,到此定居,墾荒種植,繁衍生息。翁源縣及連平夏田廖氏翁源四面環山,群峰疊翠,翁江自東向西南貫流縣境,土地肥沃,物產豐富。翁源廖姓主要分佈在南浦(包括連平陂頭夏田)岩莊、江尾、翁城、三華、華仙、壩仔、周陂、鐵龍等鄉鎮。大約在明洪武年間就有花公後裔的幾個宗支分別由江西、福建等省遷入翁源各地。筍洞廖氏,開基祖千七郎,洪武年間由閩汀遷入。南浦鎮廖氏,嗣孫公後裔,南浦鎮豐山廖氏,法震公後裔,2世祖蒸公由江西遷入。翁城鎮廖氏,主要分佈在詹坑、泉坑、下泉坑及雪廟。開基祖為崇四郎。雲浮市雲安縣富林鎮廖氏江西寧都光影公後裔,是福建上杭實蕃公之孫徹公的子孫。開基祖為富公,啁萬曆年間遷入。信宜廖氏雙垌廖氏,雙垌位於信宜城西北大人山背面。廖族聚居於令坑、文坑、龍骨坑、裏村廖屋4個村寨。開基始祖是振盛公,傳至今已曆15代,約年。明朝末年,振盛公從福建古田珠璣巷遷廣東高州,再遷信宜縣雙垌落業。中垌廖氏,開基始祖廖愛峰,是花公的14世孫,為政公之子懋孫公的後裔。愛峰于明萬曆年間由福建遷入廣東,至今已傳17代。化州廖氏田界垌廖氏,田界垌位於化州南15公里,交通方便,村後依傍大山,村前田野開闊,群山環抱,風光秀麗。田界垌廖氏是江西寧都廖氏始祖崇德公的後裔,太祖是仲六。開基祖思麟公于明朝嘉靖年間由英德遷高州化邑,後卜居田界垌。合江荔枝洞廖氏,原籍福建莆田縣珠璣巷大井頭村,始祖勝旺于明嘉靖年間隨兄勝由、勝用來化州,至3世祖仲富、仲華從中垌中牯堡上西岸遷荔枝洞、根竹等處創業。七裏廖氏,開基太始祖是廖勝由公。勝由公字高遠,即仲一郎,明代貢生。定居州南七裏村,至今已有多年。廉江市廖氏豐三上石水廖氏,開基始祖是裕奕,名玉琛,號萬壽。明代弘治年間由福建省延平府順昌縣合陽遷廣東省高州府石城縣即今廉江市,公居於今廉江豐三上石水(即今廉江市河唇鎮),其子孫散諸四處落業。雷州市廖氏雷州市位於雷州半島南部”海、遂兩縣明清時屬於雷州管轄。雷州海、遂廖氏屬武威郡。開基祖六三公,原籍福建省福州清福縣,曾任福建仙游縣典史,後調任甌寧縣主簿。明朝中期隨兒子六三奉旨人雷。至今已傳23代以上。海南省三亞市廖氏主要分佈在崖城鎮的水南村、城西村、羊欄鎮的羊欄村、南海辦事處的西島。三亞市廖姓分兩大支系。水南、羊欄、西島為一源,來自福建省鳳城,從移崖始祖廖永宣至今相傳已有12代。
城西村為一源,相傳始祖允芳于清順治年間從江西柴湖村移居崖城。
.资料来源;资料如果有遗漏请宗亲提供添加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yushizx.com/xysly/14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