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坊名人之张春发

罗坊镇有年的历史,地理交通优势明显,是赣中地区一颗璀璨的明珠,自古人文鼎盛,人才辈出。今天,给大家介绍之张春发清朝●张春发张春发

张春发,字兰陔,新余市渝水区罗坊镇堆上张家村人,生于清道光二十三年九月初九(公元年10月31日),卒于民国4年农历九月初四(公元年10月12日),享年72岁。在中俄、中法战争等多次抗击外国侵略者的战争中,张春发奋勇抗敌,战功显赫,曾先后被委任为广东、广西、云南以及湖北提督,并受册封建威将军。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一首《出塞》将“飞将军”李广的霸气展露无遗,回顾中国千年的历史,有着无数民族英雄为后人所景仰,精忠报国的岳飞、英勇赴义的文天祥等不胜枚举。就在新余市渝水区罗坊镇堆上张家村,也曾有一位骁勇善战的民族英雄,他就是张春发。

年纪虽小孝悌在心清苦少年安平乐道

在新喻县(今新余市)城东五十华里的堆上张家村,有一对中年夫妇,男方张益诗是个农民,兼做挑脚小商贩,其妻欧阳氏勤于纺织,夫妻二人生过两个孩子,却都在幼年夭折。所以,在清道光23年(公元年),张春发出生后,夫妇俩百般宠爱聪明伶俐的小春发,有好吃的都要让给孩子吃。可幼小的春发很懂事体,每当母亲为他做可口的食物时,他都要把食物分成三份,父母和自己各一份,绝不肯独食。有一次,家里请裁缝做衣服,裁缝按欧阳氏的意思,拿着细软的白棉布要给春发量体裁衣,小春发说什么也不肯,他囔道:“我要穿麻纱布,细白棉布留给爹娘穿。”裁缝只好给春发量体裁剪又粗又硬的麻纱布。

春发家里虽然不算富裕,但日子还过得去。可天有不测风云,就在小春发刚满七岁的时候,身体健壮的父亲张益诗却突然身染重病,卧床不起,不久便离开人世。家里的顶梁柱倒下,生活来源被切断,母亲欧阳氏只好独自抚养小春发。

一个女人独自带孩子本来就不容易,再加上连年的兵患和灾荒,欧阳氏不得不每天天还没亮就起床纺纱,可尽管这样,母子俩还是餐餐吃野菜拌稀粥。家里没有点灯的灯油,母亲经常借着月光帮人纺纱,换点粮食。孤灯冷月,熬过了一年又一年的苦难岁月。有一年,袁河发大水,张家村农田被淹,庄稼颗粒无收,没有人找欧阳氏纺纱,自然换不到谷米,母子俩只能靠野菜充饥,相依为命。生活虽然清苦,但少年春发却安贫乐道,他经常鼓励母亲要好好地生活下去,日子总会好起来。

良母忠厚教子有方青年壮志投军从戎

因为家里穷,张春发没有机会上学,而自幼丧父也让小春发受尽他人欺负,每次受欺之后,他都会向母亲哭诉,母亲虽然心如刀割,但她却总是安慰自己的孩子:“孩子别哭,小孩儿斗闹不记仇。”听到这里,坚强的张春发马上止住了自己的眼泪。

白天,母亲在家纺纱,张春发有时上山砍柴,有时去挖野菜、摘野果、有时下河摸鱼虾,维持一天生计;晚上,母亲一边纺纱一边讲述岳飞精忠报国的故事。张春发听得入神,竟然操起一根木棍挥舞起来:“我也要习武,我也要报国!”

清咸丰11年(公元年),18岁的张春发长得十分强壮,挑着多斤的柴担在羊肠小道行走,都可以健步如飞。就在这一年,太平军首领李秀成由江西挥师湖北,路经新喻。有一天,张春发和村里几个农民上山砍柴,刚走到离家不远的都塘山上,就见前面来了一队人马,同伴们都吓跑了,唯有张春发勇敢向前要求参加太平军。太平军首领见张春发身体结实,胆识过人,当即应允。张春发欣喜万分,回家请教母亲,母亲说:“太平军起义早有耳闻,近日适逢良机,你就从军去吧,今后一定要为国出力,为民除害。”说完,母亲便潸然泪下。在与母亲挥泪告别后,张春发暗自下决心,今后一定要出人头地,报答母亲。

在张春发家乡堆上张家,至今保存有张春发古宅地,组织村民维修的一段历经百年的黄泥围墙、地下排水沟、祠堂及慈禧太后赐给张春发的牌匾等。

未完待续敬请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yushizx.com/xysxs/762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