仰天岗文化名山绿色之岗视频图文上集
从年7月27日起,为了回顾江西新余城市文化的发展。新余市广播电视台第三套节目的《仙女湖讲坛》栏目,开始播放末学主讲的《仰天岗:文化名山绿色之岗(上集)》讲座视频。该讲座每天播放四次,可能播出两周时间。除了电视收看外,大家也可在手机上安装市电视台《每日新余》手机软件,从《每日新余》中找到“点播”,再找到“仙女湖讲坛”
仰天岗视频(上集)视频链接
俗话说:“母爱如水,父爱如山!”如果说润物细无声的孔目江是百万新余儿女的母亲,延续千年的温柔情怀静静呵护着沿江两岸的芸芸众生,那么苍翠葱郁的仰天岗便是新余人民坚强果敢的父亲,用他的深刻内蕴和仁者胸怀无私地奉献着他的守护和恩赐;如果孔目江是钤渝大地上的主动脉,春风化雨般地滋养了新余的情怀和韵味,那么仰天岗便是新余这块王道乐土上的主心骨,以其巍峨伟岸挺起了新余的气度和风骨。
也许很多人从未细究过仰天岗的历史,只知道这座古称仰岗的山,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已经静静伫立了亿万斯年,却不知它已然成为渝钤儿女最神圣的精神寄托。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这是仙气氤氲的佛道圣地,也是新余市民的精神家园;这是一座腾飞之城的绿肺,是一个到处蕴含绿色"富矿"的天然氧吧;这是新余市民康体休闲运动场,是这座工业城市的魅力后花园;他是森林婚庆园,是城市中人们最为向往的浪漫之山.....现在我从多方面来介绍仰天岗
首先,这是一座山灵水秀的人文"祖山"
在祖国万水千山的版图上,仰天岗如同沧海一粟,微小的没有痕迹,然而在多年前,它的形胜与传说却早已响誉大江南北。"当县治之后,高峻若屏,为邑之祖山。"新喻县志中把这座海拔约米的仰天岗奉为新余的"祖山",城南的虎瞰山、玉几山、云岑山、缑山、孤山皆发祥于此。
八百多年前,一位智者路过江西去湖南讲学,顺便与好友谢谔进行会晤。当他走进新喻北面一片起伏的山峦时,怔怔站在那里,沉思良久,惊叹于新余精妙绝伦的风水格局和地理地势,由此感叹:中有玉几山,西有钟山,北有蒙山,南有鼎山,东有百丈峰,为"五星奠位"之格局,颐养人才之圣地。这位智者就是再造儒学的宋代著名理学大师朱熹,而眼前这座山便是"五星奠位"中的北面水星蒙山之余脉,是发源于蒙山并誉为新余"祖山"的仰岗(今仰天岗)。
其次,仰天岗也是一处仙气氤氲的佛道圣地
仙文化的精神实质是对于外物、自身和精神的三重超越,故山不在高,有仙则名。仰天岗苍翠葱郁、翠竹如画的自然风光令人流连忘返,而精彩绝伦、源远流长的佛道文化遗迹更是灵光独耀,照射古今。不论是幽远神秘的商周文化遗址,还是钟鼓长鸣的唐宋道观、佛寺,亦或近代遍洒热血的北伐战争旧址,这世世代代的历史变迁,这点点滴滴的更迭变故,早已融入它的烟岚氤氲、飞瀑鸣涧之中。
现在先谈谈株树下山商周至唐宋遗址
仰天岗的仙风道骨发祥于天命玄鸟,降而生商的商朝。在商周时代,仰天岗周围便有人类生产劳动的痕迹。这些痕迹就位于株树下山商周至唐宋遗址,它位于城北办茶山新村北面,仰天岗东南部,孔目江西岸,为一处丘陵山地,面积约为平方米。
年11月,考古工作者在发现了先民使用的劳动生产工具石锛、石斧、砺石等磨制石器,采集生活用具陶器有豆、盂、釜形器等标本。
所谓石锛是磨制石器的一种。长方形,单面刃,有的石锛上端有“段”(即磨去一块),称“有段石锛”。装上木柄可用于砍伐、刨土。是新石器时代和青铜器时代主要的生产工具。豆在古代指盛肉或其他食品的器皿,形状像高脚盘:由豆与俎的结合,就衍生出俎豆这个经典之词,俎既指.古代祭祀时盛肉的器物,也指古代切肉用的砧板。俎豆就是古代祭祀、宴飨时盛食物用的礼器,亦泛指各种礼器。釜则是一种圆底而无支撑之脚的锅,必须安置在炉灶之上或是以其他物体支撑煮物。
株树下山遗址出土陶器的陶质多为泥质灰硬陶、泥质红硬陶,器形纹饰有菱形纹、曲折纹与凸菱形纹组合、篮纹等,根据器物标本判定和省有关专家实地考证,被确认为商周时期聚落遗址,是研究先秦文化的重要遗存。像株树下这样的先秦遗址仰天岗不止一处,如塘岸龙夏代遗址、廖坡里西周遗址和茶山脚下西周遗址,这里就不再作说明了。
年10月,新余市公安局看守所征用株树下山为新迁建设地址,为配合地方建设,做好地下文物保护工作,11-12月期间,文物工作人员先行进行地下勘探,采用1.5×1.5米梅花点布方进行钻探,发现汉代至宋代墓葬46座,编号为M1-M46,抢救发掘清理较完整墓葬22座,其余均为残墓室,墓均系砖室券顶,墓底大多平铺青砖,墓室砌制考究,券顶砖为楔形,墙面砖两头带榫卯,墓砖长39.5厘米、宽18厘米、厚8.2厘米,最大墓室长厘米、宽厘米,墓室内砖饰花纹比较丰富,纹样有同心圆、钱纹、网格纹、乳钉纹、三角纹等;带铭文墓砖有七尺、八丈、五铢、壬君等字样。
调研组在考察仰天岗
一般来说,古代墓葬很多都被盗掘,特别是汉代重视厚葬,汉墓因此“十室九空”,大多难逃被盗的命运。特别是东汉末年,军阀们纷纷以盗墓补贴军费,曹操为此设立摸金校尉,专门从事盗墓活动。株树下山这些墓葬经发掘清理揭露,多为早年被盗掘,只发现少量随葬品,其中汉墓出土有双系陶罐、折腹陶罐、铁刀等;晋墓出土有青瓷碗、青瓷钵、青瓷盏、青瓷壶等;宋墓出土有青釉盖碗、皈依瓶等,共出土完整或可修复器物60余件。这里所说的“青”,不可以狭隘地理解为某一种色,因为青色是中国文化中最丰富的一种颜色,其本义是蓝色、蓝色矿石或草木的颜色,后延伸至绿色、黑色,甚至发黄的蓝绿之色,青色象征着坚强、希望、古朴和庄重,传统的器物和服饰常常采用青色。有些早期青瓷,就是黄褐色,不过是色中泛青而已,但也叫青瓷。
从揭露的平面看,这些墓葬一座紧挨一座,排列有序,其中汉代、宋代墓座西朝东,晋代墓座向偏东南45°,初步分析有可能是诸代聚族而葬的古墓群,为研究汉、晋、宋墓葬形制、葬俗、地方历史以及经济与文化等方面提供重要的实物资料。
从很多年前,一直到今天,当地百姓都津津乐道地用神秘而古朴的传说故事勾勒着他们眼中风景如画的仰天岗。
现在谈谈仰岗改名为仰天岗的故事
仰天岗原名仰岗。宣和七年(公元年),金兵在灭亡辽国后大举侵宋,逼围北宋京师汴京(今开封),张孝纯、张翊出兵迎敌未能取胜。宋徽宗一筹莫展。正在危难之际,只见一位仙童出现了,这位仙童就是早在62年前就已仙逝的黄真君。此番他的目的是显身助国,只见他“手执令旗、画角舞蹈阵前,金人退阵。”这里说的“舞蹈阵前”,是指他手执令旗,画符念咒,在阵前指挥,挥动三军,驱兵掩杀,金人抵挡不住,纷纷败退,遂解都城之围。
道教令旗
这里所说的令旗、画角显然是道教的法器。令旗是一种发令工具,同样也是一种权利的象征。为高功在醮坛发号施令的旗子。旗为三角形,旗面为黄色,镶以齿状红边,上有一条黄色红边的飘带,旗杆一般为藤制。旗子上书“敕召万神”四字。令旗有东南西北中五方令旗。东方的是青色令旗,南方的是红色令旗,西方的是白色令旗,北方的是黑色令旗,中央的是黄色令旗。令旗有敕召万圣赴坛场的功能,也有驱邪招魂和发阴兵的功能。
这里所说的画角是与乐器中的画角不是一个概念,乐器中的画角原相传创自黄帝,或曰传自羌族。形如竹筒,以竹木或皮革制成,外加彩绘,故称“画角”。一般在黎明和黄昏之时吹奏,相当于出操和休息的信号,发音哀厉高亢,古代军中常用来警报昏晓、高亢动人振奋士气。帝王出巡,亦用以报警戒严。而作为道教法器的画角是龙角,亦名“角”、“海角”、灵角”、“号角”或“角笛”。现在的大陆道士一般使用海螺,又名“法螺”;台湾的乌头道士使用牛角,红头道士使用锡角。一般内外遍漆朱色,有的刻有北斗七星及南斗六星的图案及日、月字样,也有的在吹口处缠以红布或红绳。龙角是从战争中的号角转变而来,道士藉其音响,以为召集神灵、祛除妖氛之用。它长约30厘米,口径大小约10厘米,分牛角和锡角两种。另外,还有一种解释是说“令旗画角”等于用令旗画符,画角就是画符招来兵将,形成一个防护区域,然后就把金兵打退了。
驻世十三年的黄公真人
宋徽宗见金兵被手执令旗、画角的黄真君击退了,于是召见黄真君,问他是什么人?真君于是说:“我是新喻仰岗道人。”第二年为靖康元年(),钦宗继位,奉旨敕封黄真君为“仰天岗开山得道护国孚惠石丘黄公真人,赐额仰山孚惠灵祠。”从此,仰岗这个地名中间加了一个“天”字,这个天字既代表了黄公真人的护国神功,又代表了浩荡的皇恩,表现了君王有难思良将的一种心情。从此,新余的仰岗便被叫做仰天岗了!
仰天岗故事流传最多的正是这位黄公真人。据同治九年重修《茂山黄氏族谱》载,黄公真人,姓黄,名希璋,亦号紫云真人,出生在仰岗北麓之长乐乡茂山村,也就是出生在今仙女湖区观巢镇茂山村。
黄真君为始祖元福公三世孙,黄真君的父亲名行仁,为人善良朴实,躬行仁义,真的是名如其人。母亲张氏淑慈贤德,敬信神灵,“每晨礼拜天香,遐迩称善。”
在中国人的习惯中,凡是真命天子或奇异之人出生,都会有祥瑞之象发生,黄公真人自然也不能例外。年2月11日,黄家居室被紫云罩住,焕发出迷人的光芒,这是当地百姓从未见过的祥瑞之兆,到了2月20日子时,黄真君便出生了,家里给他取了个乳名,叫新孙,意为新添的孙儿。真君自幼机敏聪颖,不象一般的儿童,面相庄严,孝敬父母。他的父亲在兄弟中最为厚道,曾把先人的产业毅然让给兄弟。一般来说,父母是孩子第一个老师,真君父母的善行义举对真君起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现在就讲讲黄公真人路遇明师指路、自修得道的故事
真君刚满十三岁时,“知太上道教之法,明养生玄旨之术,历览古今,父师皆奇之。”一天,父亲让他在仰冈山脚放牛。二位高品玄谈、氅衣道履的道士迎面而来,他们以拂尘轻抚着真君的胸膛,然后其中一位道士指着真君说:“此子可导引救济生灵之术。”。真君非常机敏,一闻此言当即长跪不起,虔诚礼拜,希望二位高道做他的师傅,并明明白白地指导他的修行。二位高道见其道心如铁,赤诚可嘉,于是把神咒、令旗、画角传授给他,并挥手说道:“你的牛丢了很久了,赶快去找啊。”真君于是顺着二位高道所指方向去找牛,走了还不到两三步,突然警醒过来,等到他回头再看,两位高道竟然无影无踪,一下子从人间蒸发了!顿时,他恍然大悟:“这不是仙家也是神人啊!”他拿着从二位高道手中接受过来的仙道法器,试着挥舞使用了一番,非常顺手合意。当他沿着牛的蹄印寻牛时,发现了所失之牛就卧在三硃石一带。他环视四周,将牛叱起,自言自语道:“此间石列三台,僻静无垠,正为修道之处,莫非天地为吾所设!”数百年后,大理学家、大教育家梁寅也对三硃石的环境赞不绝口:“后山宝盖侵云,前朝三阳俯伏;左列遮天旛綵,右布屯云鼓镜,台石壮神,灵山逼秀。”正所谓英雄所见略同。
此后,黄真君搬到三硃石一带居住,日夜修道。他唪诵神咒,蹈舞旗角,翩若惊鸿,婉若游龙。在他清修之时,附近石岭有只山禽总来模仿。他觉得奇怪,看着山禽说:“我想抓你,却无法飞升。”山禽似乎明白他的苦衷,飞了过来,上翔下冲,左盘右旋,时而鸣叫,时而沉默,就象金镛武侠小说《神雕侠侣》中神雕教导杨过练剑一样,好象在引导真君登空。真君于是神志合一,恍恍惚惚,痴痴迷迷,就在不知不觉之中,身体变得象鸿毛一般轻盈,成功地飞升在石岭的上空,应心随意,倏若造化。眼看山禽飞进山泉旁的石窍之中,真君自信地说:“它能飞走石中,我也可以。”话音未落,人已飞入。为此,他十分感谢这只山禽:“夺吾神此禽,益吾道此禽也!”这时,与二位高道分手不到一年,他已初步得道。但他并不满足,为了使道行日臻妙境,他回家拜别父母说:“孩儿恐怕要承担不孝之罪,因为我修道尚未完成,当入山遍访名师,以求道行精熟啊。”于是他毅然在他初步得道的地方——仰岗三硃石与乡亲告别。
现在讲讲黄公真人唤雨降旱、造福桑梓的故事
黄真君入山访道后,返回家乡,时常为当地百姓谋幸福。北宋皇祐四年()家乡发生旱灾,茂山村村民千方百计地祈求降雨,却毫无效果。这时,真君挺身而出,他告诉村民:“老天爷不下雨,难以通过祈求的方式得到雨水,我设法借来海水,以解救旱情好吗?”村民们异口同声地说:“好啊!”于是真君凭借自己的道行,大施法术,果然在规定的期限内借得海水之雨。乡亲们见水丝遍挂禾苗之上,愈加觉得真君神妙可信,纷纷向他礼拜,甚至在数天之内为他建起了生祠。一般的人物是死后才入庙配享,而真君在生前就被立庙祭祀。这可不是一般的待遇啊。明洪武十三年()黄真君七世孙黄士能曾邀请同窗好友梁寅同游该庙,梁寅曾为新生的朱明王朝制礼定乐,对庙祠的环境要求十分清楚,他在看了祭祀真君的庙祠后,十分高兴地拉着黄士能的手说:“此驾驭之地,兴替有常,出祠前有七星湾,松阴覆道,石径磐空,飞崖绝磴,绚目怡神。”关于该祠的创建与变迁,后来有了三种说法:一说是该祠后来与仰天庙合而为一,供奉着袁州仰山龙神萧大介、萧济二王以及黄真君;一说是该祠原是祭祀真君的,后来增祀萧大介、萧济二王;一说是先有供奉龙神萧大介、萧济的仰山庙,开始时香火不怎么旺盛,后来因黄真君幼时到这里游玩,该庙才变得神奇,天旱祈雨马上就会降雨,非常灵验。综合三种说法,我们可以得知黄真君与萧大介、萧济都有唤雨降旱之功,将三神合祀在一座庙宇中,也是有其道理的。
现在讲讲转鼓堎的故事
年8月11日子时,黄真君仙逝。临终前,他嘱咐家人不要用木棺埋他,要以鼓为棺,将鼓棺抬出,让其任意滚转,鼓停之处便是入葬之地。家人依其遗言,将真君遗体封尸鼓中,并让鼓棺滚转。鼓棺转动之后,不是顺着地势向下滚动,而是向上往仰岗跳转七、八里路,当滚动到他的母亲坟墓附近的黄节堎时,鼓棺就停下来了。此地就是现在仰天岗南麓的蟠龙岭,即新余烈士陵园西面。当时黄真君的家人为其孝行所感动,就在鼓停之处将他埋葬。真君与母亲生前为母子相依相亲,死后母子相守,佳城(坟墓)相望,真是羡煞后世母子!乡民为纪念这件美事,于是就称真君的下葬之地称为转鼓堎。元末明初的江西文化名人梁寅在考察转鼓堎后,赞叹不已:“真君神人也!此地龙透联珠,幛腾宝鼎,堂启三阳。”他对黄真君挑选这样的风水宝地作为长眠之所是由衷的佩服!
现在说说仰岗庙的前世今生
仰岗庙,原名仰山庙、仰山孚惠灵祠。庙前原有四季泉涌不绝的仰天池,庙南山腰还有八仙之二的铁拐李、吕洞宾走过的“仙人桥”。也许是“外来的和尚好念经”,也许是新余自古以来就有对外来文化兼容并蓄的胸襟,庙中最初供奉着袁州仰山龙神萧大介、萧济二王,后来又吸纳了本土道童黄公真人为供奉对象。该庙既是农耕文化布雨降旱、祈求丰收理念的产物;又是追求长生久视,突破生命极限的道教神仙崇拜思想的灵迹,也是赣西地区民间俗神崇拜的圣地。
相传建庙之时,神人从袁水运木,经魁星阁下深潭,溯阴河送上山井之中。其前因后果,与杭州济公活佛以井运木建寺的神话,尽管不是如出一辙,但也是大同小异。这两个故事到底孰先孰后?孰得孰失?很难一时说得清楚。据说这个运木之井十分奇特,“井上有神,里人黄公真人幼时尝游此山,后遂神焉,祈雨立验。”
明嘉靖二年(年)六月,新余大旱,知县黄瀛祭庙求雨而获灵应,旱情化解,全县获得好收成,于是士民感神之福祐而叹庙之破败,于是官绅聚首,庙堂重起。同年重修该庙,然而,此后数百年的风雨侵蚀,使该庙陷入兴废相间的轮回之中!。到了解放前,该庙已毁,
年9月11日,渝水区开始了仰岗庙的第三次重建。修复后的仰岗庙是一座仿古建筑,庙前仙井业已恢复,职业道士值守庙中。庙的东侧曾立有本人撰文的《仰岗庙》碑。然而令人遗憾的是该庙于年因改建休闲广场而被拆毁。后来又再次兴建,重建的庙堂现改名为仰天观。以仙道思想为主体的仰天岗文化被重新发掘、利用,这不能不说是一件功德无量的大好事。
据悉,仰天岗山脉先后共建有九十九座神庙,本世纪初又将崇庆寺从老县城西门外,也就是从新钢苖圃迁建而来。仰天岗供奉着佛家、道家以及民间传说的诸神,庙宇多位民间信众捐献,以小庙为主,香火不断。解放后,多处到会,迄今民间仍能指认遗址和供奉神灵的有二十多处。传说铁拐李、吕洞宾曾多次到此云游,至今仙人井(井中运木)、仙人池(山顶泉池)、仙人桥、仙人道、转鼓仙葬、油盐仙罐等"仙迹"仍部分遗存。
现在说说这是一座矗立于钤渝大地的精神"富矿"
逝者如斯。历经千年的朝代更迭,时光交错,黄公真人并没有淡出人们的视线。反而让道教文化精髓开枝散叶,源远流长。道教鼓励人们不屈服天命,"齐同慈爱,异骨成亲"的理想世界和境界也成为无数人追崇的生活方式。
正是有了黄公道人,仰天岗从此不再寂寞。文火煮山,愈久弥香。作为道教、佛教之圣地,此后近千年的时间里,循着黄公真人"济世利人"、"度己度人"的足迹,一个个闪亮的身影纷至沓来,以他们各自不同的方式,为仰天岗撰写下属于自己的那个篇章。明初理学家梁寅、明朝权臣严嵩等历代文人骚客登临仰天岗留下墨迹;明朝科学家宋应星在新余写就的《天工开物》科学巨著,载录了仰天岗地区的农耕文明;近代革命风云的风起云涌,印记了北伐之役的仰天情怀......他们在这里参悟天地大道,在这里抛洒热血。而在这一波波思潮涌动间,将仰天岗雕琢得愈发凝练与深刻。葱郁的生态环境和丰厚的人文底蕴交相辉映,使仰天岗成为文化名山、红色之岗。
明朝权相严嵩登临后记实:"石磴盘秋萝,危亭山峰树。行人上山道,望望云飞处。洞口晚钟声,林僧独归去"。
明朝进士、鹄山递步人黎凤游览后感叹道:"樊圃平平忽见山,九华三岛笑谈间。层峦突兀无多地,曲水萦回足数湾。石古也应云变幻,天空不碍鸟飞还。壶中多少诗家景,何日巾东慰看攀。"
诗中所说“壶中”指神仙生活,典故出自《后汉书-方术列传-费长房》说是东汉时有个叫费长房的人。一日,他在酒楼喝酒解闷,偶见街上有一卖药的老翁,悬挂着一个药葫芦兜售丸散膏丹。卖了一阵,街上行人渐渐散去,老翁就悄悄钻入了葫芦之中。后来他拜谒老翁,二人俱入壶中,见玉堂严丽,旨酒甘肴充满其中,于是吃喝完后他们才出来。
清代新余贡生黄元弼踏访后放歌说:"胜迹名山数仰岗,云封帝子古祠堂。晓来雨势漫空黑,霁后岚光叠树黄。鸾跨九仙方布泽,龙虚五色待书祥。结茅我又峰前往,好景收将入锦囊。"
清代新喻知县张景苍在《再过阻陂》中吟颂道:“半载未曾到,风光便不同;秋云一径白,霜叶万年红;古今斜阳外,残碑蔓草中;陡兴今昔感,匹马过桥东。”
作者介绍:
聂朋,字智影,博客、论坛昵称为虚空夜点头或虚空粉碎。这是一个被认为对文化和艺术颇有感觉的心灵独立之人;一个永远在路上的思索者。既是一个体制外的画者,又是一位业余摄影人。大学毕业后,先是在博物馆工作二十年。在此期间,先是调入市委党校从事历史教学,返回博物馆工作后一度借用到江口风景区(仙女湖前身)开发办负责宣传工作,后又到政协文史委工作十余年,曾任文博系列副研究馆员、副馆长,现为江西新余市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副主任,兼任省旅游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省作协会员、市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副会长、市政协常委、新余学院客座教授。长期从事文史、古建筑、古代服饰、历史名人及传统文化的探讨或研究,兼及旅游调研、风景策划、景点命名、景区评估及文史资料工作,擅长影视评论及文化散文的撰写。曾以副主编的身份参与《凝固的乐章——新余古建筑实录》、《新余历代名人》、《新余古今人物》、《新余文物与考古》、《古今联赋话新余》、《非遗图典——新余文化密码》等新余政协文史资料专辑的编撰工作,并自费出版《新余旅游文化研究》一书。近年又热心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普及与宣讲工作。曾在南昌师范学院、江西工程学院、新余学院机械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等单位宣讲《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在新余电视台旅游文化频道《仙女湖讲坛》录播了20余集关于新余历史文化的讲座。在新余明德书院讲授《中国历代服饰图样解析》和《禅宗文化漫谈》,受到广泛好评。对历史和文化特别是传统文化有独特的见解,对旅游开发有自己的主张。由于多年的沉淀积累、现今的有感而发甚至是刹那的灵光一现,都将会在“虚空夜点头”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yushizx.com/xysxs/74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