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余城北是怎样建成的城南PK城北,你站

编者按

新余,仙女下凡传说地,天工开物发源地,调查研究著作地,改革创新试验地。

一个人、一座桥、一条路……都是一座城市的记忆,也是城市发展的见证,承载着城市的骄傲。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新余日报新媒体精心策划,连同新余市史志办特别推出“壮丽七十年·新余记忆”,通过梳理新余的历史脉络,触摸新余70年的历史记忆,展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新余的发展变化,了解新余人民70年砥砺奋进的历程,了解渝钤大地70年沧海桑田的巨变。

你去城南,还是城北?

你家住城南,还是城北?

……

说起新余主城区,

很多人习惯性地将新余分为城南、城北,

曾经的东街、西街,

是70、80年代新余最繁华的街道,

随着胜利北路一带的开发,

新亚新商城的落地,

逐渐形成了以胜利北路为中心的商圈,

在复市前后很长一段时间,

胜利北路一带都是新余独有的最具人气,最繁华的区域,

直到城北开发,

从此新余主城区有了“南北”之分。

▲新余城区揽胜。(记者赵春亮摄)

新余城南城北是以哪条线为界?

今天的城北是怎样建成的?

市委、市政府办公大楼为何选在竹山村?

你知道市委市政府的办公大楼曾有“南北之争”吗?

新余建城北新城是参考国内哪个城市?

这其中都有哪些故事?

今天小新带你来探秘。

▲北湖公园揽胜。(记者赵春亮摄)

城南还是城北?城市建设方案之争

年,新余复市。那时的东街、西街,依然是新余最热闹的商业街。仅有的几个建筑,一座电影院、一个大会堂、一座赣西供电局办公大楼,依旧像是小县城的“配置”。

撤县复市,百业待兴。当时机关干部用“三无”描述当时新余机关情形:办公无房、住宿无床、外出无车。市直机关挤占了原新余县委、县政府的办公楼,干部挤占了招待所。

新城落脚在城北,市委、市政府的办公大楼选址成为至关重要的因素。然而,最初办公大楼选址并不是现在的竹山村。

▲70年代初期,新余火车站广场。(周瑞生摄)

最初定在城南老城区

60年代初,因探测信息失误,新余曾短暂成立过设区市。那时,新余市将城市建设规划定在城南,即在人民北路东面(现市电信公司)建市委、市政府大楼,人民北路西面(现市老干部活动中心)建干部宿舍。

复市之后,年年初的一次市委常委会中便依照之前的方案稍作调整,决定市委、市政府合建一栋办公楼,建在现渝水区办公楼这个地方,向高层发展,搞电梯,节约地皮搞绿化。市委、市政府的宿舍安排在现邮电大楼北面。

这一方案定下来以后,市委市政府立刻分工,成立了基建小组。基建小组立即着手大楼的设计、土地的征用等,做好施工的前期准备工作。

▲年,魁星阁下人们划着小船在袁河上游玩。(周瑞生摄)土地征用成难题

然而,土地征用困难让人一筹莫展。据悉,20多天过去了,土地征用组用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征用土地8.4亩,需要资金近8万元。年1月初到2月底,两个多月的时间,才征到20多亩地。

是在老城区的基础上建设还是开辟新城区?大家意见不一。

面对征地难等诸多问题,基建组的同志集体提交的一份决心书改变了决策者的意愿,这份建新城决心书,提出六点理由,并于年3月7日将这份集体签名的报告呈送给了当时的市委书记张迎祥,张迎祥看过决心书后,当即表示:把我的名字加上去,算我一个。

▲80年代,胜利路服装摊点。(周瑞生摄)一次为新余城建决策量身定做的考察

究竟是新城,还是老城?有没有可参考的典型?在建新城还是建设老城争论最激烈的时候,一个参考典型为建设新城指明了方向,这个城市就是福建省三明市。

福建三明年立市,规模与新余差不多,也有一个钢铁厂。很快,有关部门组成考察组去三明市考察。

这是一次为新余城建决策量身定做的考察。三明升级为省辖市之后,抛开老县城的束缚,另辟蹊径建新城,是建新城成功的典范。新余考察组一行,在三明听到的是建设新城的种种好处和便利,看到的是坐落有致的布局、宽敞明亮的街道、绿树成荫的公园广场,深深感受到三明市建新城是明智之举。

在考察组回到新余后,市委召开了考察汇报会。三明撤县设市建新城的经验,深深打动了所有考察组成员。考察组一致认为必须建新城。考察组成员的意见,得到时任市委书记张迎祥的大力支持。

当时有人埋怨:办公大楼都已动工,还讨论建新城,这不是人为的浪费吗?张迎祥回答道:用去20多万元,只是交了点学费,何况还能改作它用。如果现在决定建新城,还可以亡羊补牢。为官一任,造福一方。不仅要为当代人造福,更要为后人着想。

▲90年代,新亚新商城生意火爆。(周瑞生摄)办公大楼“守边关”

既然要建,宜速不宜迟。很快,领导班子便开始实地走访调研,为办公大楼选址。

新余市城北新区建设的开端定格在年3月17日。从年底的三个多月,为建新城召开座谈会、研讨会等大小会议达16次,终于在3月17日划上了句号。

3月17日上午,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和有关部门负责人30余人一起前往城北察看地形,3月18日,市委常委又召开会议,专门研究有关建新城问题,其中就包括市委、市政府办公大楼。当时第一方案是现在的赣新路口一带,这里离城南近,获得多数人赞成。缺点是不利于城市布局。市委市政府放在那里,其他单位只能越建越远,不好做工作。第二方案是新纺附近,然而要占用不少农田,也不太理想。最终选定竹山村,是因为当时市长凌浩的一句话:我去守边关,市政府放到竹山村一带。那时,竹山村是城北的最边缘。于是就有了现在的市委、市政府大楼。

当时还决定在市委、市政府大楼前建一座“孺子牛”雕塑,标志着新余市各级干部要做人民群众的牛,要学牛的只爱耕耘不求索取的精神、不怕苦和累的干劲、一步一个脚印的踏实作风。

▲年12月31日晚,众多年轻人相聚在原供销大厦门口唱卡拉OK迎接新千年的到来。(周瑞生摄)

千家万户建新城新城建设创下“深圳速度”

一张白纸可以画出最美的图画。年3月22日,市委召开常委扩大会议,经过集思广益,会议形成了统一意见。新城要建成一个环境宽松、茂林修竹、风景幽雅、空气清新、改革向上的具有新余特色的开放性城市,力争30年不落后。同时,围绕城市发展,从年初起就狠抓管道煤气、程控电话、城市绿化等建设。

▲仰天岗下新城区旧貌。(周瑞生摄)

脑洞大开筹资金

为了筹集建新城的数亿资金,新成立的新余市各部门脑洞大开,用尽一切办法。

有的想方设法争取中央财政利润返还。当时上交中央财政利润返还政策是每个省有一个指标,江西省的指标给谁并没有确定,省里各个城市都在争取。赣州发动一批将军,希望能将这笔钱投放到赣州,支援老区建设。新余更是势在必得。为了说服赣州,据说当时省政府主要领导给赣州的将军们算了一笔账,赣州上缴利润太少,返还很低,如果给新余,可以多拿很多钱。老将军无话可说,最终这个指标给了新余。新余用这笔钱解决了公共设施费用。

不少单位运用市场经济办法,还有的向上级部门争取支持。

▲今天的仰天岗下新城区。(周瑞生摄)

60多个基建队同时开进工地

开弓没有回头箭。为了高效建设好新城,新余市成立高规格城建指挥部,主要任务是在三、五年内,搞好生活需要的生活设施和配套工程,限期完成五通(路、电、通讯、水、煤气)和学校、幼儿园、医院等主要设施。

这个临时机构是全市最忙的单位。

新余市实行改革建新城,几十家单位同时在社会上发布招标消息,结果几十家单位同时开工建设。而建设需要的“三通”还没有完全到位,60多个基建队同时开进了城北新区工地,基建遇到的几乎所有问题,都要在指挥部里解决。

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每天都在加班,吃饭都在讨论工作,是指挥部工作状态的写照。可几年下来,尽管工作强度惊人,当时在沙土砖瓦厂那个食堂里吃饭的几十号人,一个也没有倒下。

据说这里除了忙一点,是相处最融洽的地方,是最民主,解决问题最快的地方,是全市气氛最好的地方。这里弥漫着一种创业的激情、弥漫着憧憬和希望,弥漫着和战争年代一样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他们怕政策变化,怕意外情况,更怕建成烂尾工程!在把住质量关的同时,只想快一点,再快一点。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新区建设从决定到勘探、设计、施工直至形成规模,仅用不到两年的时间,被省内外誉为“深圳速度”。

▲今天的袁河两岸。(周瑞生摄)

新城建设创下“深圳速度”

新余军分区在年9月动工,于年4月底建成办公大楼和宿舍。5月1日,市委市政府在此召开现场庆功会。新余军分区在三黄(黄土路、黄地面、黄水)四无(电话、自来水、电灯、办公室)的情况下,一马当先,第一家搬进了新区,利用宿舍办公,用汽车拉水喝,点蜡烛照明。

到年底,已开工建设住宅85栋,竣工平方米,修建道路9公里长,各类排水道一万多米,安装路灯二百多盏。一个个的居住小区初步形成。

年1月,多幢楼房在新区崛起,市委、市政府、市人大、市政协年从城南搬进新城办公。长达1米的全省跨度最长的铁路立交桥也于年元旦胜利通车。

几年时间,一座新城在老县城的北面拔地而起。新余完成了一个奇迹,完成了脱胎换骨凤凰涅槃般的一次新生。有领导到新余视察,将新城建设誉为“深圳速度”。

▲今天的新余城区夜景。(赵启琛摄)

“天堑”通南北新老城区“通了”

▲城北新区揽胜。(周瑞生摄)

城南、城北的分界线是哪个?

常有人问,XX是属于城南还是城北?

于是,便牵出了一个问题:新余城南、城北的分界线是什么?

新余的城南、城北之分是以浙赣铁路线为界,靠北称城北,靠南称城南

而每条路的东西南北又是以这条路的四个方向,根据总长度,一般以总长度中间红绿灯交叉路口来划分的。东西走向的叫东路,西路,南北走向的叫南路,北路。

▲新余城区。(记者赵春亮摄)

打通南北交通的咽喉工程

然而,铁路立交桥建立之前,浙赣铁路像一道天堑阻断了城南与城北的交通通道。上世纪50年代,新余由南昌专区领导。南昌专区撤销时,要在铁路沿线设立新的领导机构,当时就看中新余,就是因为这道铁路“天堑”,打消了念头。最终将新领导机构设在处于区域最边缘的宜春。

新城建设的新余再次面临这个问题。必须让新老城市连在一起,新余要成为一个整体,铁路立交桥是关键。这座桥一等就是30多年。

年快接近年底,当时的市长凌浩在省里开会时,无意间得到一个消息,南昌铁路局即将和上海铁路局合并,合并后南昌铁路局将不再存在。开会回来后,市委、市政府领导立即组队赶往南昌,找到南昌铁路局,敲定新余铁路立交桥项目。当时离合并只有几天时间,生死时速,那两天市政府灯火通明,与项目有关的领导干部和技术人员通宵达旦加班赶制项目书。

铁路立交桥项目得到上海铁路局承认,并很快上马。

年1月1日,新余铁路立交桥顺利通车,已经建成的城北新城与城南老城终于融汇成一个整体。

▲新余城区夜景。(记者赵春亮摄)

城南PK城北?

▲城区夜景。(赵启琛摄)

如今,说起新余主城区,总有城南党和城北党。城南、城北哪里生活更舒适,哪里生活更便利?关于城南、城北的话题,也是新余人讨论居高不下的热点。

城南党表示城南商业繁荣人口密集,女孩子逛街还是习惯性地去城南新亚新、国贸、步步高逛一逛。在城南既有胜利北路、高能广场、抱石步行街这样的繁华商业圈,也有三叠园、孔庙、抱石公园这样的休闲人文景观,还有新钢步行街的美食老店、老张炒粉、国贸的葱花油饼这些城北难以替代的老字号美食。而城北党却不服气,尤其是最近几年,城北交通便利、生活惬意,北湖公园、湿地公园、恒太城……无论是市政还是生活、商业,城北的格局已经和当年大不相同,“发展向北、生活向北”已成为新余一个显著特征。

你住城南还是城北,你更喜欢城南还是城北?究竟是城南党更多还是城北党更多?欢迎投票告诉我们你最喜欢城南/城北的什么?也欢迎大家留言告诉小新!

来源:新余日报综合新余市史志办

供稿:记者陈玉霞通讯员李凤平李立峰

编辑:郭晋值班编辑:刘敏

投稿邮箱:xinyuapp

.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yushizx.com/xysxs/681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