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峰佑彭氏石门出夫子新余下村文化采风记
辛丑正月廿一日,正值周日好时光,末学与三五好友结伴前往江西新余市渝水区下村镇进行文化采风。
末学手写的初稿
此次采风是区作协的何员根主席应下村大桥村彭桂保先生之邀而特意前往。上午9时,我们是从半山茶馆所在的蛤蟆山出发,和我们一块踏上采风之旅、并为我们开车的是英俊洒脱的杨东辉先生,虽然他平时在青年路经营自己的大众窗帘店,但他的业余生活却用来熟悉和感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一位中国传统文化的崇拜者,对古典诗词亦有一定之造诣。末学在老年大学为退休老干部开讲《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的时候,他特来聆听捧场,而且聚精会神地听了两个小时。这一方面说明了末学三十年对传统文化的感悟沉淀还算过得去,为此打造的课程也还算可以,另一方面反映了杨东辉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既不是叶公好龙式的附庸风雅,也不是蜻蜓点水式的浅尝辄止,而是发自内心的真正热爱!
下村镇地图
我们的车子从新余北站左侧转入新修的环城路,一路向东北方向的下村镇进发。一路上,道路开阔,四野如画,大家都异口同声称赞市委市政府毕数年之功,为全市人民做了一件大好事,既保持中心城区的安宁,又为乡野通行提供了大大的便利。
车行二十分钟左右,我们便抵达了下村镇大桥村。早已在村口恭候的彭桂保先生和瘦高个的彭氏长者将我们引入村委院落,并取出民国版《大桥彭氏宗谱》,为了搜集下村大桥史料,我们用了一个小时时间拍摄家谱,主要拍摄了有关源流、序、行状、传记和墓志铭等内容,我们的计划是先把资料拍摄下来,以后慢慢释读、消化,从而挖掘出地方文化的精髓,并进行了宣传介绍。
拍完家谱,彭桂保先生领我们到村中转悠,他先带我们来到了大桥村名称得名之古桥参观。该桥为三拱石桥,桥边杂草遍布、灌木丛生,分水尖上也布满了强劲的草木,桥侧立有保护碑,碑体为黑底金字,字分三行镌刻其上,上行为“新余市古桥保护单位”,中间一行为“下村大桥”四个大字,下行为“新余市人民政府立”和“二0一九年五月二十八日”。我觉得奇怪的是上款为“新余市古桥保护单位”而不是规范的“新余市文物保护单位”,难道是要作为古桥进行保护比一般文物保护更为严格吗?
末学与杨东辉先生在下村大桥前合影
该桥虽然不大,却被命名为“下村大桥”,是不是有小中见大之意,也许在乡民们看来,任何福佑百姓的设施,再小也是大,正所谓“群众利益无小事!”该桥为何是单数的三孔桥,末学认为应该有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从中国的数字阴阳来看。奇数为阳,偶数为阴,一三五七为阳,二四六八为阴。三为单数,也是奇数,奇数为阳,为生数,三孔的下村大桥象征着大桥村的福运生生不息,变化无穷!二是从视觉效果来看。中国传统建筑讲究中轴对称之美,所以中国古桥拱圈之数和庙堂的开间布局一般都是单数。
随后我们在村中漫步,走到一个大的方形水塘前,水塘为泉井之水所灌成,边上就有一口方形泉井,泉井水下半米许罩了一个井架,这体现了该村的人文关怀意识,人即使落入井中会被井架兜住,一般也不会有生命之险,完全是防护之用。
“文光射斗”古屋
“文光射斗”古屋
接着我们在一个狭窄的巷道中看到了一排老屋,其中“文光射斗”古屋颇为精彩,端详它的门头,你会发现庇檐之下、门楣之上有一个白底黑字的嵌入式牌匾,匾中书有健硕大气的“文光射斗”四个楷书字。所谓“文光射斗”,是指文章有文采,像光芒一样射到北斗星上。这反映了传统中国人特别是大桥村民耕读传家、崇尚文章节义的情怀,因此中国古代为此还铸造了状元及第文光射斗花钱,以供大家祈福厌胜之用。
屋墙上残破的万字(即“卍”字形纹饰)空墙
当我们走到最末一栋古屋旁,屋墙上的万字(即“卍”字形纹饰)空墙彰显了它的悠久与质朴!不要小看万字纹,它可是中国古代传统纹样之一。万字纹即“卍”字形纹饰,纹饰写成“卍”为逆时针方向。“卍”字为古代一种符咒,用做护身符或宗教标志,常被认为是太阳或火的象征。“卍”字在梵文中意为“吉祥之所集”,佛教认为它是释迦牟尼胸部所现的瑞相,有吉祥、万福和万寿之意,唐代武则天长寿二年(年)采用汉字,读作“万”。从这万字纹的识读,大家可以知道学问是在一点一滴的积累之中,非常平常,没有捷径可走。那种故弄玄虚的炒作、故意让人看不懂的诱导,那是江湖上耍把戏的,不是真正地做学问。
残碑右下侧好像有“宜人”二字依然可以辨识
随后我们在房子前面一块地面上看到一块残碑,残碑上字体有棱角、且见风骨,有点瘦金体的韵味,残碑右下侧好像有“宜人”二字依然可以辨识,所谓“宜人”是古代命妇封号,宋代政和年间始有此制,文官自朝奉大夫以上至朝议大夫,其母或妻封宜人,元代七品官妻、母封宜人,明清五品官妻、母封宜人。
集和堂迷人的山墙之面
沿着弯曲的小径走过去,一所新建祠堂的山墙之面映入眼帘,马头墙厚实而平展,颜色是一种雅而不俗的暗黄色。从看到的山面推敲,该祠堂可能有五进进深,从侧门进入祠堂后发现该堂为集和堂,末学看到了它最后一进的两副楹联。其中靠近天井的楹联为:“居故园勤劳耕读勿忘祖宗夙愿;处他乡励志打拼常思家乡情怀。”而靠祠堂后壁的楹联为:“始祖隆德大爱纬地经天创基业;后昆重教博学文韬武略续辉煌。”遗憾的是楹联不知是撰联者摆反了,还是刻联的人搞反了,本来上联应在右手边,下联应在左手边,而该堂完全弄反了。由此可见,一个地区的全民平均文化素质是多么重要,不光各界精英要有文化,平头百姓也要有文化。否则的话,文人写好楹联、做事的人却把楹联装反了的事极有可能经常发生。
好在联句虽然对仗不够严谨,但联意还是积极向上、充满朝气和爱国爱乡之情的。特别是靠墙的楹联还使用了“纬地经天”和“文韬武略”这样的句中对,虽然对得欠工整,但撰联者有这个意识也是不错了,因为古典格律诗词、楹联是灵魂戴着镣铐的舞蹈,有规矩才有自由!愿意戴着镣铐跳舞,表明撰联者愿意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薰陶,虽然手法尚嫩,但精神可嘉!……
杨震国先生在题有“世英第”祠堂大门的门洞口留影
接着我们走出祠堂,刚出大门,震国先生欲在题有“世英第”祠堂大门的门洞口留影,拍摄他的时候,把红纸书写的匾联拍下来,匾联不知是出于哪位彭氏才俊之手?字迹飘逸,文词典雅。它的上联是:“金声玉振,集仁义礼智信承先祖”,下联为:“峰青毓秀,和忠孝行德为传后人。”横披为“麒麟盘踞”。这是一副嵌名联,将大桥村所对之山金峰的名字,分别嵌入上下联的第一个字。
三重檐的集和堂门楼
尔后,再走出几米回看祠堂,末学发现该祠堂的巍峨庄严而不失华盖大气,不像某些乡间祠堂格局粗鄙,俗不可耐!该祠堂门楼既是末学看到过的新余现代祠堂中最雅致的祠堂门楼,也是最能体现中国传统建筑精神的祠堂门楼,但同时它又极力挣脱过去的规制。既遵守、传承传统建筑文化,又突破旧制而走向未来。
因为按道理中国人间的建筑一般都是单檐屋顶,规制高的庙堂也只能是重檐屋顶,如故宫太和殿、皇帝祖庙的太庙、视同天子规制的孔庙大成殿也都是重檐。而该祠堂是三重檐屋顶,竟然与天坛祈年殿相同,要知道皇帝虽贵为天子也只能用重檐,天坛祈年殿是上天之所,才可以享用三重檐的规制,祠堂采用三重檐,这在封建社会肯定是要杀头的,而在当今,反而表现了彭氏子孙与天同齐的气概!
该门楼虽然数起来只有四个楼檐,其实严格来说还是五楼式门楼,因为最下一层左右两个楼檐与中间连为一体,所以会被误认为是四个楼檐。
门楼正中楼匾题有“彭氏集和堂”五个金灿灿的大字,这使我想起新余很多世家大族的堂号都带有“和”字,如白梅习氏的“中和堂”等。中国人喜欢用和字有两个原因,一个是中国人是真正爱好和平的民族,有“宁做太平犬,不做离乱人”的不懈追求;另一个是“和”字体现了中国人的包容性,有一种海纳百川的气度,讲求“和而不同”,在中国庙堂,儒佛道可以和平共存,同处一室,这在崇尚一神教的西方国度是不可想象的!
再回看这个门楼,感到它色彩深沉雅致而谐调,仿木结构的斗栱呈现出多层多跳出栱的伸展状态,枋板间的建筑彩画,使用了最高等级的和玺彩画。门楼有上下两枋,上枋为金龙和玺彩画,枋心饰有行龙;下枋则为金凤和玺彩画,枋心饰有相向展翅而戏的金凤,下枋与立柱之间的三角形雀替板上装饰有忍冬纹,门楼为四柱三开间布局,明间的柱面与次间的柱面饰有内外二副楹联。
位于明间两侧的内柱上的楹联内容是:“金峰添春色物华天宝千秋鼎盛;大桥映日月人杰地灵万代昌隆。”
位于左右次间两侧的外柱上的楹联为:“一江春水润泽不息滋彭氏祚永运来;四面沃土厚德载物育子孙家旺业兴。”
其中“金峰”为大桥村所对之峰。
可惜楹联上下联位置都刻反了,上联被误刻到左手边,下联被误弄到右手边。
上世纪留下来的战备救荒的库房
面对如此美妙的祠堂,大伙纷纷拍照留影。告别祠堂之后,彭桂保先生带我们看了一个双坡顶的房子,说是战备救荒的库房。这种库房窗子开得很小,据说新余可能仅此一栋。虽然建筑没什么特色,但作为战备救荒的一种历史见证,还是有着不一般的意义。
从战备库房向前过去二十米许,就是大桥村的老祠堂“毓秀第”所在之处,这里已经改造成了大桥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里面设了讲台,讲台前摆着一排又一排长条椅。
上高会战中国军队第74军58师师部遗址
最后我们来到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上高会战中国军队第74军58师师部遗址参观。可惜该址大门已上锁,人已不知去向,没法进去,好在我以前来过多次,知道该遗址为民国彭氏洋楼建筑,黄墙红瓦,特别是它的红瓦,由质地细腻的黄泥烧结而成,内侧有“湖北汉阳”、“华兴砖厂”及“华纪公司”等中英文铭文,两侧还有北洋时代特有的五色旗与铁血十八星旗图案。
上高会战中国军队第74军58师师部遗址
由于无法进去,我们只得先在其门前,利用手机广角进行仰摄,然后到隔壁的三楼上进行俯摄,同来的摄影大师何员根主席非常能吃苦,拿着专业的单反相机不停地从各个角度进行拍摄。这时候我听说该洋楼已经卖给私人了,于是我在想,每年国家下拔的国保单位保护经费如何能落实到保护中呢?这个遗址是不是应该由政府收购回来,加以保护和规划才有前景,否则可能因保护不力而过早凋谢!
在大桥村溜达得差不多了,时间已经过了晌午,腹中难免饥肠辘辘,于是我们来到江东一家路边餐馆用膳,并邀请彭桂保先生和瘦高个的彭氏长者共进午餐,以感谢他们的陪同与引导。吃饭前,杨东辉先生在附近买了一袋江东油饼,他说江东油饼是新余的美食,让我品尝一下,我于是撕了一下块放入嘴中,果然是酥软甜润,听到我的感受,杨东辉先生回忆起他们以前经常来江东购买、品尝江东油饼的美好时光!我于是在想,江东也是一个文化底蘊深厚的地方,似乎也曾听说江东大庙及庙会的故事,江东油饼能否像电厂螺蛳一样弄成名堂来,并打造成下村美食品牌呢?
正在思考走神之际,菜炒好了,我们添饭咽菜,狼吞虎咽地吃完第一碗饭,起身想添第二碗,却发现饭没了。原来餐馆老板没想到今天这么多人来店用膳,煮少了饭,于是我们耐心地等待第二锅饭,过了一会儿,饭煮好了,吃起来却发现是夹生饭,这是这么多年来又一次吃到夹生饭!好在饭菜如何不重要,只要填饱肚子就可以,关键是精神食粮不能太差,否则人就会变俗。
修复前后的夫子堂对照图
下午,我们来到元末明初大学问家梁寅的故里梁家村,这里的夫子堂梁柱依然壮硕,厅堂中心柱子的柱础为覆莲纹木柱础,柱为乳钉纹,两厢嵌柱的柱础为方形柱础。柱子的柱纹纵横,呈丝网状的风化之态,从中晕散出无尽的高古之韵,正像梁夫子文章趣味高雅而不被流俗所看好,以致屡举而不第,后来干脆放弃科举,一心钻研学问,教育后学,终成桃李满天下的大学问家,明初汉族政权在全国恢复,明太祖朱元璋立志要“复汉官之威仪”,讨论恢复华夏正统的典章制度和礼仪风范,特意征聘梁寅到京师与诸儒一起讨论礼制,梁寅见解独到,为诸儒所推服!
夫子堂保存基本完好,堂前的路面修得很好,蜿蜒而多情!但夫子堂隔着路面添设了一个梁寅雕像,该雕像面相还算深沉厚重,美中不足的是与家谱中梁寅清癯疏朗的画像不大符合,雕像双手像是抚摸竹木之简。出现这种情况,是不是雕刻此像之人不知道梁寅的历史时代,以为他是汉晋时人,纸张尚未普及,还用着竹简木牍。此外,雕像应该与夫子堂同向设置才好,这样游客及朝拜者才可以在拍照留影时,将夫子堂与塑像一并摄下。
末学所绘梁寅立于夫子堂中
我还记得十多年前,新余学院成立了梁寅研究课题组,我被应邀请加入课题组,当时我与课题组诸君还来到梁家村,看了夫子堂,拍摄了家谱,踏访了好像一个水库边的石门遗迹,此后我还执笔在年第3期《新余高专学报》上刊发了《梁寅生平及“夫子堂”遗迹概说》(字)。
梁寅课题组成员在大桥村南面的石门与村长梁绍本合影(后排左一为末学)
十多年后的今天我们与老村长梁绍本合影
此后我见到了十多年带我们寻访石门遗迹的梁绍本老村长,岁月的沧桑使他的背驼得厉害了,我们立即与他合影,我还将我在市电视台录播的《梁寅》讲座用手机放了一段给他看,他十分高兴,拿出家谱复印资料让我们拍摄。
末学在市广播电视台录播的《大儒梁寅及文化遗迹》上、中、下三集
由此,区作协何主席让我带领大家寻访当年走过的石门遗迹,我瞄准从前的方向,跟着感觉去寻访。
走到第一个岔路口时,我于是左拐,遇到一片金灿灿的油菜花田,大家十分兴奋,立即以花为景,拍摄了风景照和各自的花中风采!
后来觉得不对,不应该马上左拐,于是退回来了,继续向前走,我们觉得走得有这么远了,这时又遇到第二个岔路口,我们于是左拐直走,走了约50米左右,在一个铁栅围成的院落前,何主席遇到一个熟人,同他寒暄数语。
不久,一个奇特的景象出现了,有四、五个小朋友,有男有女,每一人拿着一个圆苹果,一边啃着一边走出了院落!
我被此情此景所震撼,情不自禁地拿起手机对着她们拍照,其中一个穿着象牙红般色彩棉衣的女孩打动了我,她是近两年来现实中遇到的最有气质的小女孩之一。
她的脸型圆满而又秀丽,额前刘海如清汤挂面,头发黑油油的,彰显了新余人的人种自信,眼睛犹如黑葡萄,闪烁着笃定而又智慧的光芒,鼻梁中正而微凸,樱桃小嘴粉红而滋润,充满着生命的活力!
她十分大气,见我拍照,既不扭昵作态,也不怯生生地躲开,而是十分坦然地凝视着我,似乎要看穿我的心灵,当发现我对她的友好与欣赏之后,她的眉眼微微上弯,下巴上翘,十分自信而又满足地啃吃着红红的大苹果……,不久一辆车开出来了,将这帮小孩和与何主席寒暄的熟人一起拉走了!
十多年前在梁寅故里的石门书院遗址前看到的四枚野鸭蛋
末学在市广播电视台录播的《大儒梁寅及文化遗迹》上集视频链接
看着远去的车影,我愣在那里,不禁思诸万千,回想这些年来,总是被小孩的样子所感动,这是有原因的,因为她们没有机巧之心,没有功利之求,或许还带有前世的慧气,我始终坚信,她们的天真与洒脱才是天地的本来面目在人间的反映。
我们继续直走,发现有河水了,立即沿着溪岸回走。远处的河水肯定是一个水库,溪岸之间绿油油地,鲜嫩可人,几只自由自在的黄牛在那里觅食,震国先生为景所感,立即与牛合影,让云归先生为他拍照,有趣的是他站的方向与牛头方向正好相反,其情其景让人忍俊不禁。
走着走着,发现土层中有些瓦砾,有人类活动的遗迹,估计可能有人活动过。最令我着迷的是河岸原本龟裂的土地爬满了黄绿色的青苔,裂缝之间长满了鲜嫩的青草,这种景象我是平生第一次见到,我决不暴殄天物,决不错过这种奇妙的景象,立即用手机狂拍了几张!
寻访了很久之后,发现这里的水面是塘边水库,而不是石门水库,更不是我们所要寻访的石门水库边的石门遗迹。第一个岔路左拐遇到一片金灿灿的油菜田应该就在塘边水库的坝头。回到梁家之后,听当地老农说石门在更远的地方,应该是在第三个岔路口左拐才对,而我们只走到了第二个岔路口,由此看来,石门遗迹的访求只能留待下一次。
《新余县地名志》关于城上村的记录
告别梁家后,我们来到了一个溪河边废弃的村庄走访。这就是城上村,我们把车停在城潭村,然后步行到城上村遗址。
城上村紧靠城潭西北0.3公里的山坑口,村东紧靠桥上水库,村北与仁和接壤。原有44户人,现已全部迁走。据《吴氏族谱》记载:渤公于宋真宋年间,由三峰桥上迁此。因村处城潭之北而得名。
我们在水库边的城上废村徘徊,发现了许多房基遗迹,同伴们从土层中捡拾了一些瓦片残瓷,也发现了一些残碑。至少看到过三块,其中有“先妣陈母罗氏”墓碑,还有一块残碑估计是庙庵之碑或纪事碑,或乡规民约碑,由于残破得太厉害,无法得其全意。
在城上废村遗址上行走,我们深刻感受到了天地悠悠,死生契阔的无奈与惆怅,也感受到了“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道德经》)的无情与自然,人生在世,除了保持文化的初心之外,还要有一种面对变化的感悟能力!让我们一起在感悟中陶醉,在感悟中提升,最终化入天地之中,与万物合为一体!
作者介绍:
聂朋,字智影,博客、论坛昵称为虚空夜点头或虚空粉碎。这是一个被认为对文化和艺术颇有感觉的心灵独立之人;一个永远在路上的思索者。既是一个体制外的画者,又是一位业余摄影人。大学毕业后,先是在博物馆工作二十年。在此期间,先是调入市委党校从事历史教学,返回博物馆工作后一度借用到江口风景区(仙女湖前身)开发办负责宣传工作,后又到政协文史委工作十余年,曾任文博系列副研究馆员、副馆长,现为江西新余市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委副主任,兼任省旅游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省作协会员、市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副会长、市政协常委、新余学院客座教授。长期从事文史、古建筑、古代服饰、历史名人及传统文化的探讨或研究,兼及旅游调研、风景策划、景点命名、景区评估及文史资料工作,擅长影视评论及文化散文的撰写。曾以副主编的身份参与《凝固的乐章——新余古建筑实录》、《新余历代名人》、《新余古今人物》、《新余文物与考古》、《古今联赋话新余》、《非遗图典——新余文化密码》等新余政协文史资料专辑的编撰工作,并自费出版《新余旅游文化研究》一书。近年又热心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普及与宣讲工作。曾在南昌师范学院、江西工程学院、新余学院机械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等单位宣讲《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在新余电视台旅游文化频道《仙女湖讲坛》录播了30余集关于新余历史文化的讲座。在新余明德书院讲授《中国历代服饰图样解析》和《禅宗文化漫谈》,受到广泛好评。对历史和文化特别是传统文化有独特的见解,对旅游开发有自己的主张。由于多年的沉淀积累、现今的有感而发甚至是刹那的灵光一现,都将会在“虚空夜点头”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yushizx.com/xystc/77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