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钤名人张均海
张鼎,字均海,今新余市渝水区观巢镇汉泉村人,生于年12月19日,卒于年7月。张均海,其先世由广东韶关曲江迁居里元板塘,后再移居汉泉。曾祖父廷傑,祖父福翕,父亲仲质,俱隐德弗耀,母亲欧阳氏,继母梁氏。张均海生有三男,长子明初、次子明复,幼子明高。
张均海自小礼貌端重,赋质忠良悫。他学识渊博,每与人谈论古今事变,语言精辟,分析透彻,尤其擅长词章,其造句宏丽,士林诸鸿生宿儒十分敬惮。不仅如此,张均海还喜欢游览祖国山川,以丰富其见闻。
明洪武十五年(),凤阳府知霍丘县事袁彦昇,以人才推荐之,张均海辞避,后经有司催逼,方始上路应试。吏部以《钟山秋色长歌》试之,张均海奋笔直书,一气呵成。考官奇其才,即奏授杭州海宁县长安司征。在职6年中,所征税额年年有加,且上下和协,官称其能,人颂其德,都十分愿意在其手下办事。可惜由于母亲挂念担忧而于洪武二十一年()辞职而归。洪武二十三年(),御史詹徽赏识其才华,奏升兵部驾部主事。6年中,夙夜匪解,严恭寅畏,推贤让能,进退不失其宜,举措末尝有过,都说:“张主事之为政,上不负于国,下不病于民。”奖勤赞扬,如出一口。
张均海兼总江淮卫马舡事时,瑞州上高县马船十余艘覆没于风涛中,朝廷命兵部官追究水夫之罪,并发配边疆。张均海恳请尚书茹常从轻发落,说:“吞天倒海之风涛,岂人力所能制。”茹常以其请奏皇上,于是得平反者千余人。后平反者送白金五百两表示感谢,张均海分文未收。
池州潜山县龙某是张均海同官主事,夫妇俩俱殁于官,独遗孤女。张均海与妻袁氏收养,视如亲生,长大后礼嫁之。
山东各州连年赋税不能及时,朝廷命张均海前往治官吏之死罪,张均海则依法杖之,不忍置其死。回朝复命时,有人说张均海有违上命,行宽假之政。张均海说:“负国赋,民之过也,焉可以置官吏之死哉,吾宁身受违命之咎也。”
永乐十年(),张均海及幼子明高遭小人诬陷,待罪于京,后虽平反,父子得释,但张均海一病不起,于永乐十一年()七月辞世,终年70岁。其妻袁氏死后与其合葬于侃山前太坪(今观巢镇港背村委太坪村)。
张均海在故里汉泉建有“昼锦堂”,又名“张均海官厅”。它是一座典型的明代官厅建筑,屋梁是抬梁式与穿斗式之混合结构,上布碧瓦,下覆青砖,檐沿饰明式瓦兰,而梁柱间不设斗拱体现明代建筑之特征。昼锦堂共三进-园,保存完整。首进悬挂明朝大学士解缙所书“昼锦”二字木刻横匾,与一幅传统对联“昼锦佳仕司马第,曲江世来大谏议”。昼锦堂环境幽雅,堂前有泉井、马厩,屋后则花园、垣墙、古柏依次拱卫,整个建筑看上去清爽秀逸,雅正宜人。张均海在朝时曾作汉泉图,名人题诗作赋。泉名汉泉,乡人呼为“石屋”,其下水泉与汉泉相通,虽大旱流溉不竭,冬暖夏凉,其味甘冽;马厩虽毁,但石凿马槽尚存;古柏则筋缠骨结,森然成韵,体现历史沧桑之美。年5月6日和年7月25日先后被列为市级和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
来源:新余市图书馆
作者:王文宇
参考文献:《新余历代名人》
声明:分享而不忘尊重原创,转载《新余图书馆》文章,请务必注明出处及作者和原文链接。
新余图书馆在哪里?乘车路线路线一:乘路、路、路至体育中心(站)。
路线二:路至文化中心(站)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