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余市出台促进牛羊和水产业发展三十条措施
全国白癜风爱心大使 http://m.39.net/pf/a_4402684.html全国白癜风爱心大使 http://m.39.net/pf/a_4402684.html全国白癜风爱心大使 http://m.39.net/pf/a_4402684.html治疗白癜风的知名专家 http://news.39.net/bjzkhbzy/171218/5941698.html日前,市委办、市政府办联合印发新余市促进牛羊和水产业发展三十条措施下面赶紧来看看吧一、发展目标
上一篇文章: 调研交流,共促发展江西新余学院学前教育 下一篇文章: 新余市出台促进牛羊和水产业发展三十条措施
到年,力争全市肉牛饲养量由年的10.6万头发展到16万头,增长50.9%;肉羊饲养量由年的3.1万只发展到6万只,增长93.5%;初步建立现代畜牧产业发展平台,招引培育一批有市场影响力的牛羊产业龙头企业。力争全市水产品总产量发展到6.5万吨,增长22.6%;稻渔综合种养面积发展到3万亩,增长%;工厂化养鱼面积从无到有,发展到10万平方米。
二、具体举措(一)建设优质高效的良种繁育体系 1.实施“母畜扩群增量工程”和水产苗种基地建设。启动五年新增2万头基础母牛繁育基地建设项目,力争发展适度规模养殖户户、家庭牧场个、规模养殖场10个。新建黑山羊核心种羊场1个、扩繁场3个,到年全市母羊存栏达1万只以上。整合水产种业资源,重点培育以泥鳅、黄鳝、小龙虾、鳜鱼、黄颡鱼等品种为主的良种繁育体系,到年全市水产苗种场发展到5家,其中省级水产良种场2家。对新建或改建池塘养殖面积达亩以上,且年孵化鱼苗3亿尾(只)以上的,每个补助50万元,每年补助一个。 2.大力推进良种繁育和新品种引进。大力支持牛羊种畜龙头企业建立繁育基地,培育新品种。对存栏能繁母牛10头以上的,每繁殖1头活牛犊,补贴元;存栏能繁母羊只以上的,每繁殖1只活羊羔,补贴元。对以上两项补贴,市、县两级财政按1:2的比例承担。实施肉牛羊引种补贴,对从具有种畜禽生产经营许可证的种牛种羊场引进的种公母牛每头补贴元,种公母羊每只补贴元。加快水产新品种引进,强力培植名特优水产品种。 3.合理规划养殖布局。按照畜禽养殖发展总体规划,在严格执行耕地保护政策的前提下,在非禁养区内合理安排建设用地,加快新(扩)建规模牛羊养殖场(小区)建设步伐,合理安排林地转农用地指标,切实解决建设用地和林地指标,保障牛羊产业发展用地需求。简化审批程序,提高审批效率。养殖用地按设施农业用地管理,不需要办理农用地转用审批手续,按有关规定备案。涉及土地损毁的,应当编制土地复垦方案,并按照方案确定的资金数额预存土地复垦费用(已收取的土地复垦保证金应予以退还)。预存的土地复垦费用遵循“养殖户所有,自然资源主管部门监管,专户储存专款使用”的原则。加快推进各地养殖水域滩涂规划编制,加强水域滩涂养殖发证登记管理,依法保护养殖权。 4.完善肉牛人工授精服务网络。建设和完善20个牛改网点,对年配种母牛—头的网点,每个补助6万元;对年配种母牛头以上的网点,每个补助10万元,用于改良点冻精贮存、检测、运输、配种等设施完善。实施肉牛冷配改良,所需冻精按每头实施配种的能繁母牛12元标准进行补贴。加快肉牛人工授精技术推广和肉羊优良种公羊利用,扩大良种覆盖面。(二)建设务实有效的养殖创新体系 5.加快科技创新。每年安排一定资金用于人才引进、与科研院校技术合作、牛羊养殖集成技术的研究与推广应用、与国内外优势企业的技术交流等。建立草食动物科研中心,扶持开展重点科研项目攻关。加强现代渔业技术体系、科技创新联盟、院士专家工作站等建设。 6.突出培育养殖大户和龙头企业。建立肉牛和肉羊产业发展集中区,建设秸秆养殖示范点各10个。对示范点存栏牛头以上且在该示范点饲养6个月以上的,每头补贴元(享受了牛犊补贴和种公母牛补贴的除外);对存栏羊只以上且在该示范点饲养3个月以上的,每只补贴元(享受了羊羔补贴和种公母羊补贴的除外)。对新建牛羊舍面积1m2以上且验收合格的,按栏舍面积10元/m2补贴。 7.加强技术培训。每年安排一定的培训经费,大力开展现代畜牧业和水产科技培训、技术人员能力素质培训。开设草食畜牧业应用技术大课堂,适时组团外出学习牛羊产业发达地区的先进经验。 8.实施信息化建设。开发牛羊、水产信息化管理软件,推进养殖信息化基础数据采集和物联网示范建设,新建一批养殖物联网项目点。对完成数据传输,建设合格质量可追溯系统的,首年补助20万元,以后每年补助10万元。(三)建设生态健康的标准化养殖体系 9.抓好养殖场道路修建。对纳入县(区)产业总体规划且符合农村公路项目申报要求的养殖场(小区、畜牧科技园区等),将其进出公路建设纳入农村公路建设整体规划。如涉及林地,需提前向林业部门报批,纳入养殖场林地审批范围统一解决林地指标,确保养殖基地通行。 10.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积极推广畜牧生态循环发展模式,着力发展水产生态健康养殖模式,推行渔业轮作。修复水产养殖生态,每年安排资金50万元开展渔业资源增殖放流。 11.推进废弃物无害化处理与资源化利用。提倡采用同位发酵床、异位发酵床、第三方集中或就地处理、农牧结合等模式,推进养殖粪污资源化利用;应用减排生产工艺、生态养殖工艺,减少污水产量;推行机械清粪、管道输送废水;落实有关补贴政策,鼓励将养殖粪污加工成有机肥。 12.发展稻渔综合种养。规划建设一批稻渔综合种养示范基地,对当年新增连片50亩以上、符合国家耕地保护政策的稻渔综合种养基地,每亩补助0元,每年安排补助资金万元。 13.发展工厂化水产养殖。积极引进工厂化养殖新技术、新设备,推进池塘循环流水养殖、陆基工厂化养殖。对企业引进工厂化养殖设施设备一套及以上且工厂化养殖面积达1亩及以上的,给予补助,补助资金不超过设备、设施总投资额度的10%,每年安排补助资金不超过万元。(四)建设绿色安全的饲草饲料供应体系 14.充分利用草山草坡和农作物副产物。加强天然草场、草坡保护和改良利用,加强秸秆资源利用,推进花生、大豆、水稻等副产品加工转化为草食畜产品。 15.大力发展人工种草。优选不适于种植食用农作物的土地用于牧草种植,对连片种植亩以上的,给予每亩元一次性补贴,市、县两级财政按1:2的比例承担。大力推进优质高产牧草人工种植,提高草畜配套能力。 16.建立牛羊全日粮饲料饲养模式。提高花生、大豆、玉米等秸秆利用率,减轻养殖场(户)负担,建立1个牛羊全日粮饲料生产厂和50家使用全日粮饲料的牛羊饲养场,提高牛羊生产效率。(五)建设保障有力的质量安全体系 17.强化投入品管理。严格落实饲料、兽药等投入品质量监管,完善相关管理制度,强化养殖药物入市监管,加强执法检查,严厉查处添加违禁物行为,严厉打击违法用药和违法使用其他投入品等行为。 18.加强疫病防控。建立完善的动物防疫体系,强化动物卫生监督执法,防止市外疫病传入,提高防范牛羊和水产疫病风险能力,保障产业健康发展。 19.强化质量安全监管。落实属地监管责任和生产经营者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加快可追溯体系建设,严厉打击制售注水肉、病死肉、走私肉等违法行为,切实保证牛羊肉和水产品及加工产品质量安全。建立企业诚信档案。(六)建设独具特色的三产融合发展体系 20.开展牛羊集中屠宰。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在符合用地、环保和动物防疫条件等要求的情况下,在重点区域规划建立肉牛肉羊屠宰场,实行牛羊集中屠宰。加强市场准出与准入衔接和严格管理,非集中屠宰、未经检疫或检疫不合格产品不得进入市场。 21.推进精深加工。以天然无污染的杂交牛和黑山羊为原材料,利用嫩化、除膻、调味及调色等综合技术,研究风味独特、食用方便、质量安全的牛羊肉加工新工艺,为牛羊肉的精深加工、提高附加值、开发新产品探索新的途径。 22.实施品牌战略。加大“三品一标”认证力度,打造特色农产品品牌。支持举办畜牧交易会、龙虾节、河蟹节等推介活动,打造新余特色牛羊和水产名片。加强渔业与旅游、文化、科普教育等相关产业有机结合,创建休闲渔业特色品牌。(七)建设有力有效的行业扶贫产业发展体系 23.围绕养殖抓扶贫。引导贫困户在撂荒地、陡坡地以及山腰梯田,开展人工种草。培育扶贫龙头企业,利用各类扶贫资金购买牛犊和羊羔,帮助贫困户进行领养;企业上门指导,保价收购。积极引导水产业新型经营主体与小农户、贫困户对接,推行“企业+合作社+农户+基地”模式,带动农渔民、贫困户脱贫增收。(八)建设链条完整的产业化经营体系 24.加快培育新型经营主体。通过内培外引、政策扶持,引进一批有实力的牛羊和水产养殖、加工、销售企业,建成一批产业带动能力强的龙头领军企业。鼓励发展家庭牧渔场、专业合作社、产业联盟和行业协会,着力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25.打造现代畜牧产业发展平台。建立现代畜牧产业园,打造现代畜牧全产业链,形成产、加、销一体化的畜牧业企业集群,实现加工园区化、产业集聚化。 26.努力构建多元化社会服务体系。推广多方合作模式,提高生产组织化和产业化水平。加大融资对接力度,满足牛羊和水产业信贷需求,对牛羊水产饲养企业银行贷款给予2个百分点的贴息,每个企业贴息上限为10万元。推动养殖商业保险,降低养殖风险。 27.建立完善市场流通体系。建设农村牛羊产地交易市场,建设和改造一批水产批发市场。建设冷链物流,形成高效快捷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支持发展连锁、直销、专柜等实体经营,鼓励依托京东等电商平台建立特色网店,促进线上线下销售。三、组织保障 28.加强组织领导。成立新余市促进牛羊和水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各县(区)要成立相应工作机构,制定具体实施方案,统筹解决资金、土地、饲草料资源等要素保障问题。 29.加大资金投入。以市、县(区)投资公司为平台,建立现代农业投融资体系,倡导国有资本作为引导资金,投资参与牛羊和水产业发展。设立市牛羊和水产业发展专项基金,用于上述各项补贴和奖励,如同类项目得到中央和省级补助,市、县(区)不再重复补助。产业发展专项基金由市财政承担30%,市级承担部分资金来源为整合部分市财政年初预算安排中可调剂的现代农业专项资金,不足部分市财政另行筹集;县(区)财政承担70%(除措施中明确了市、县具体承担比例的,其余均按市、县3:7比例执行)。 30.强化督查考核。各县(区)和市直有关部门要把牛羊和水产业发展纳入农业农村工作综合考核,实行目标管理,落实工作责任,建立健全考核激励机制。目标考核管理机构要确保工作取得实效,按期完成工作任务。来源:市农业农村局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yushizx.com/xystc/64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