渝水区三雁效应助力乡村振兴
「本文来源:新余日报」
本报记者王若刚通讯员简俊明
产业兴方能收入增,收入增才能脱贫稳。近年来,渝水区巩固提升“党建+乡镇商会”工作水平,不断发挥商会“头雁”“鸿雁”“群雁”作用,着力引导商会会员参与脱贫攻坚、支援农村建设、加快乡村振兴。
11月19日,记者来到位于渝水区罗坊镇绵山村的新余市梦羚畜牧发展有限公司养殖基地,只见黑山羊只只膘肥体壮,体毛色泽光亮。公司负责人张忠平告诉记者,目前肉羊存栏量余头,年底前就可以出栏一批,基地吸引了十余名村民在这里打工,常年在这里工作的贫困户就有2人。
据介绍,除了积极吸纳贫困户务工外,罗坊镇还会同张忠平积极探索贫困户“代养”模式:由张忠平免费提供小羊和草料,贫困户领养在家中,当小羊达到出栏标准时,由基地以市场价回购,所得收益归贫困户个人所有。据估算,每领养一头羊,贫困户2~3个月便能获利余元。这个项目,为罗坊镇的乡村振兴夯实了基础。
近年来,渝水区高度重视“党建+乡镇商会”工作,在引导从农村走出去的农民企业家回馈故里、支援乡村建设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通过成立民营企业家商会并且建立商会党组织,把本土民营企业家组织起来,参与新农村建设,得到企业家的认可和农民群众的欢迎。
发挥商会“头雁”作用,培养农村致富带头人。渝水区各乡镇商会依托市级农村创业致富带头人协会,牵头组建了工厂化养鱼、香菇、瓜蒌、果冻橙、肉牛、黑山羊和肉鸽等7个致富带头人专业委员会,培养农村致富带头人余人,促进全区产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发挥商会“鸿雁”作用,吸引在外人才返乡创业助力脱贫攻坚。渝水区发挥商会会员在外经商见多识广、经验丰富优势,鼓励在外人才回乡创业,引导参与产业帮扶“温暖接力”行动,共投资万元,发展扶贫产业项目87个,覆盖贫困户余户,帮助贫困户人均增收元以上。珠珊商会会长、洪泰农业公司创办人胡小青,原来在内蒙古养牛,担任会长后,决定回家乡投资0余万元建设肉牛养殖场,带动余户村民种植草料,创造就业岗位余个。
发挥商会“群雁”作用,服务家乡建设致力乡村振兴。渝水区发挥商会会员来自农村、植根农民的优势,开展“企业主反哺社会”活动,让会员在新农村建设、扶贫帮困和乡村治理中承担更多社会责任。在捐资助学方面,通过搭建“中秋助学行动”等平台,累计捐资余万元,资助余名贫困学生,珠珊商会会员刘火根捐助万元建设珠珊中心学校,成为渝水区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爱心捐校善举。在新农村建设方面,聚焦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组织会员累计捐资1.1亿元用于新农村建设。水北商会会长邹细保捐资万元,资助家乡户拆旧建新户每户3万元,同时资助村庄基础设施建设。在乡村治理方面,积极参与矛盾纠纷调处、信访问题处理、保家行动、拆“三房”建“三园”、殡葬改革等工作,把很多不稳定因素和难题化解在萌芽状态,成为乡镇党委政府和社会稳定的“润滑剂”。企业家们在回馈社会过程中,与群众结对子、交朋友,自身也受到触动、收获感动、获得教育。
据渝水区乡村振兴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全区广大商会党组织充分发挥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作用,引导商会会员“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主动服务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形成“举党旗、抱团干、带民富”的渝水商会模式。乡镇商会通过发展商会项目,增强商会自身实力,实现了“各界支持商会发展、商会发展回报社会”的良性循环。与此同时,该区依托乡镇商会这一平台,团结引导本土企业家有组织地参与新农村建设和社会治理,既推动了农村发展,又实现了会员自身发展,实现乡镇商会事业薪火相传、蓬勃发展。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yushizx.com/xysmj/945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