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余市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公布看
行走在外的新余人,有机会在他乡偶遇,寒暄过后,总是会谈起对故乡的印象。
他们会发现,彼此之间,或是自小都听闻过毛衣女下凡神话传说;
或是都曾在端午时节被洋江赛龙舟惹得激情澎湃;
或是难忘家乡那香喷喷新溪南风酒。
回忆起乡亲们各式各样精巧的手艺,都曾让自己如痴如醉。
非物质文化遗产,便是这些属于一代又一代人的集体记忆载体,这些载体的重现,仿佛个人成长中的每一处波澜涟漪都随之在心中浮现,没来由就会让人热泪盈眶。
继年、年我市公布两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后,日前,我市再次公布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昌坊剪纸、人和辉江武术等12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入选。下面记者将为你揭开他们神秘的面纱,看看有你熟悉的没?
一传统美术(4个)
01
?
昌坊剪纸
据昌氏族谱记载:南宋末年“山西太原府河曲县保德州羊汤板昌启程公与赵氏偕子孙三代,徙江西新余,于城北四十里定居。”先祖昌赵氏将绝世手艺剪纸带到本地,从此昌坊剪纸世代相传。早期昌坊民间剪纸构图随意、想象丰富、表现夸张,常见于花鸟鱼虫、房舍器具、生活劳作等包罗万象;特别每逢春节家家户户喜欢用红纸剪窗格贴花装点美化,娶亲嫁女时,剪囍字以昭示家有喜事,日经月久成为传统风俗。
02
?
新余漆画
在远古时新余的先民较早就对漆有了认识、采集、应用和漆器制作,宋代时新余的漆器工艺较为发达,民间手工作坊众多,以县城为中心,普及水北、罗坊、大岗山和杨桥等乡镇。农耕时期的漆器品种多见于日常生活用品,使用的是素漆器,本色质朴,不加修饰,如用木材做成漆碗和各种造型的果壳盘、梳妆盒等,以及根据历史典故创作的富有故事情节的小幅漆画,如屏风、雕花床、箱、门窗等,特别是水北古村落雕刻的门窗全部都用土漆材料漆的,可见当时老百姓的生活用的漆器无处不在,影响深远,延续至今生生不息。
03
?
分宜赏石艺术
宋朝杜绾在我国第一部论石专著《云林石谱》中详细记载“袁州分宜县江水中产石一种,色紫稍坚而温润,扣之有声,纵广不过六七寸许,亦罕产不常得,士人于水中采之磨为砚,发墨宜笔,但形制稍朴须藉镌礲”。此著佐证了分宜石远在年前就已存在,历史悠久,流传至今。分宜观赏石种类众多,形态各异,具象万千。具有形状、纹理、质地、颜色等特征,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
04
?
分宜夏布刺绣
夏布刺绣,起源于北宋,流传于民间,有着悠久的历史。夏布刺绣,选用纹理疏密有致而绣制难度高的夏布作为面料,将古朴的夏布与细腻的绣工融为一体。夏绣工艺在相承民间刺绣技艺基础上,博采众长,经过一千多年的活态传承,不断的积累经验,创新刺绣技艺,使绣品呈现出原始自然的纤维本色,质地粗犷,配色淡雅,绣面平整、线迹精细,针法丰富灵活,画面质感强烈,风格与众不同,古朴而不失高雅,粗犷而不乏细腻,原汁原味再现了原作神韵。形成了具有地方特有的夏布刺绣风格。现在为适应现代人的审美需要和价值取向,使夏绣刺品达到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理念,让广大群众和消费者充分欣赏到夏布深厚的人文历史和夏布绣品的精湛魅力。
二传统杂技与竞技(2项)
01
?
分宜防里舞龙
防里自古以来,文风鼎盛、书香墨溢。族谱记载,科考进士19人,举人拔贡百余人,舞龙灯是一项集文化娱乐与体育竞技于一体的群众性的舞蹈表演项目,千百年来,村内古建、古迹、文物胜多,参加人员众多,是一项集体连体活动。龙灯分为:草龙、布龙、麻龙、纸龙、板凳龙和火龙等多项。防里古人是舞草龙灯来演艺舞龙灯的魅力,到清朝初期就用竹篾扎成圆龙状,节节相连,外面覆罩画有龙鳞的布,就称布龙灯。舞龙灯还配制了一些附加项目:蚌、鱼、虾、花灯和锣鼓队配演。
02
?
人和辉江武术
在渝水区人和乡有个一千多人的小村子被人们称作渝北武术第一村,它就是辉江村。辉江村有着深厚的武术历史传统,每到春节,辉江武术队就敲锣打鼓,走村串户,到各个村庄去表演;每年农历新年初二下午,全村男女老少都要到众厅进行武术切磋,交流武术心得。辉江武术是传统民间武术南拳中的一种,称作南拳翻门。南拳翻门始创于仕元公十六世孙,辉江武术世代相传,自元末明初仕元公十六世孙至今仕元公二十九世孙,已有六百多年历史。人和乡辉江武术主要在辉江村发展传承,后经辉江师傅传授武术辐射整个渝北、上高、分宜等地。
三传统技艺(6项)
01
?
高温色釉斗古彩陶瓷综合装饰
高温色釉斗古彩陶瓷综合装饰是一种将高温色釉和古彩相继合的独特陶瓷装饰手法。高温色釉要经过度左右的高温烧成,以深色为主,而古彩要经过-度左右的温度烧成,所有颜色都是玻璃色。高温釉和古彩釉的烧成都是高难度的,高温釉和古彩相结合装饰工艺更是复杂,关键是古彩颜色不能覆盖高温色釉的底色,所以成功率极低,而高温色釉斗古彩陶瓷综合装饰手法正好避免了古彩画填上去现高温釉的底色的问题,填补了这方面的空白。
02
?
分宜明城墙砖烧造技艺
南京明城墙砖是洪武年朱元璋为修造京城城墙而定制的一种特殊建筑材料。年底,南京垣史博物馆国内权威研究专家杨国庆教授等赴分宜芦塘村,专项考察南京城墙烧造遗址。经专家组现场考证认定,此遗址及出土“洪武玉砖”是洪武年修造南京城墙的专用砖,历史信息及所属特征与现存南京城墙砖吻合,城砖上的铭文“分宜提调官”、“洪武十年”等字体工整,清晰可见,距今有多年历史。由此确定此遗址是目前国内保存最为完整的遗址。
03
?
洞村竹编
竹编是我国传统独特的民间手工技艺。分宜洞村竹编始于明代时期,是农耕社会的产物,有着四百多年历史。李年根出身篾匠手工编织世家,族祖公李隆载就是当地有名的蔑匠。李年根从小受伯父的影响,逐渐对竹编产生了浓厚兴趣,九岁时就跟随伯父学徒,并得到伯父手把手的亲身传授,经年月久,就熟练掌握了竹篾加工技术和编织技艺,其特点是采用细丝和粗丝技法,竹编制品从过去的农村生产生活用具,转向现在的竹编工艺品,如鸟兽、十二生肖、山水花卉等各种编织品及小玩具,造型生动、设计巧妙、做工精致,技法娴熟,成为当地竹编技艺的第五代传承人。
04
?
双林黄氏一品芋制作技艺
“黄氏一品芋”最早在洞村乡霞溪村流传,是黄氏祖传的特色传统食品,有传男不传女的规矩,优传长子长孙。传至第五十五代传人黄志勇。黄氏一品芋的制作,从食材到配料的选择都有严格的要求,如双林张家坊的芋头,湖南浏阳的豆豉,广西的白砂糖;洞村霞溪村酿的糯米酒,孔目江源头的龙泉水;再配以10多种作料和中药材,经过用炸、煎、蒸、焖、揉、炒、薰、拌、擀、晒等十多道烹饪工艺精制而成。
05
?
新溪铲刻彩帘
铲刻彩帘由五代十国兴起的春联演变而来,到了明清两代尤为兴盛,民国时期铲刻彩帘逐渐取代了单一的红纸黑字。手工制作越来越美,花样也越来越多。新溪乡铲刻彩帘是由刘钦明自学而成的一种雕刻彩帘,其主要是用铲板、铲刀和红纸制作而成。八十年前,新溪乡泗溪村委拣坊村刘钦明自外面边看边学边创作发明而成的铲刻彩帘,经过几十年的传承和四代人的不懈努力,不仅制作精美、款式多样,而且越来越细致、精巧,深受广大群众喜欢。铲刻的工艺品畅销昌傅、新干、罗坊、南安、姚圩等地。
06
?
新溪南风酒酿造技艺
每年5月底6月初,是南风刮得最盛的时候,田间农事相对少点,大家就忙着酿酒,这个时候,远远就能闻到农家小巷飘来的酒香,南风酒因而得名,这一酿酒习俗在当地已延续千年。南风酒是以稻谷和酒糟为原料,以纯种小曲或传统酒药为糖化发酵剂,经培菌糖化,在缸中发酵后,再经蒸馏而成的酒,是古老传统酒种里面的一种。
相关链接新余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毛衣女下凡神话传说”
民间舞蹈“凤凰舞”
“观巢推车灯”
“双狮舞”
“分宜夏布制作技艺”
“夏布手工刺绣”
“木砻制作工艺”
“洋江赛龙舟”
新余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分宜县“洪阳洞传说”
渝水区“新余谚语”
分宜县“神牛洞传说”
渝水区“姚圩吹打乐”
渝水区“威风锣鼓”
渝水区“界水狮舞”
渝水区“水北米粉制作技艺”
渝水区“水北豆腐制作技艺”
分宜县“‘辛记’豆腐乳手工制作技艺”
分宜县“操场花灯制作技艺”
分宜县“杨桥婚嫁习俗”
渝水区“‘肃’字迎亲婚俗”
今天,传统文化存在断代的危险,许多现代人找不到自己的“精神家园”。重塑传统文化,需要仪式感。
言为心声、行为心表,人要生活幸福,必要寻找安详,非物质文化遗产从仪式和载体上,唤起人们对优良传统文化的记忆和认同。
留得住青山绿水,系得住乡愁情怀,凝聚起精气神,让新余“非遗”记忆随技艺永久传承。
来源:新余日报
供稿:记者谢丹王帆刘敏通讯员钱胡艳
编辑:郭晋 值班主任:陶贵彬
投稿邮箱:xinyuapp
.治疗白癜风最好方法有人去过北京中科医院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yushizx.com/xysmj/12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