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新余品味水北豆腐

新商界导读:

不能一饱口福,饱一下眼福也是不错的嘛!注意!!前方高能,一大波美图出没!!请注意自备纸巾,不要添屏哦~

人间美味、儿时回忆

  豆腐,可谓贵贱同爱、雅俗共赏、经久不衰、屡吃不厌的一种副食品。明代杰出医学家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说:“豆腐之法,始于前汉淮南王刘安。”刘安是汉高祖刘邦的孙子,遥想两千余年前,踏着祖父唱出的“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的音韵,淮南王刘安据守故乡,为了求长生不老之药,在安徽八公山下召集术士门客,燃起炉火,试图用黄豆研浆和盐卤同炼“仙丹”。哪料到“仙丹”未炼成,却炼成了鲜嫩可口的豆腐。人世间根本没有“仙丹”,却有了养育和滋润一代又一代人的“菽乳”。如果说,楚汉相争为刘邦得到了天下,开启汉朝霸业而名垂青史;那么,刘安创制了豆腐这一人间佳肴,亦可彪炳于中国饮食文化之史册。

赣味豆腐悠长的制作工艺

 历代诗人细致地描述了豆腐的制作过程和食用方法。宋代文学家苏轼有“煮豆为乳脂为酥”之句,注中释为“谓豆腐也”。明代纪映钟有诗曰:“蚁磨旋天地,元黄搅夜分。谁飞东海卤,遂结北山云。”另一诗人苏平的《豆腐诗》写道:“传得淮南术最佳,皮肤褪尽见精华(去皮)。一轮磨上流琼浆(磨浆),百沸汤中滚雪花(煮浆)。瓦缶浸来蟾有影(点浆),金刀剖破玉无瑕(切割)。个中滋味谁知得,多在僧家与道家。”(最初,豆腐多为和尚、道士桌上之物,尔后才传至民间)。在些之前,元代江阳人孙奇业曾给豆腐起了个“菽乳”的雅名,并赋诗道:“……戎菽来南山,清漪浣浮埃。转身一旋磨,流膏入盆钵。大釜气浮浮,大眼汤洄洄。顷待晴浪翻,坐看雪华皑。青盐化液卤,锋蜡窜煤烟。霍霍磨昆吾,白石大片裁。烹前适吾口,不畏老齿摧。蒸豚亦何为?人乳圣所哀。万钱同一饱,斯言匪俳诙。”两者可谓异曲同工,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制作豆腐的工艺流程。

 到水北镇走村串户,感受水北豆腐的清香与雅韵。在钱墟村的豆府作坊里流连忘返,儿时的记忆一幕幕呈现眼前——老奶奶坐在大石磨边,把浸泡的黄豆一勺一勺添进磨孔内,我与姐姐一推一拉,磨出白花花的豆浆,经过大纱布过滤,豆浆烧沸后出锅,装进大木桶内冷却一段时间,再加入石膏水,不久便有了白嫩嫩的水豆腐,这时急不可待舀一碗,加点酱油,其味美不可言,至今还留在舌尖。水北做豆腐的人家,除了磨浆用小型机械外,其制作流程基本一致。水北的豆腐别具风味,也许是蒙山脚下的泉水“有点甜”。据钱墟村委书记介绍说:水北豆腐的制作讲究传统的工艺,每道环节都很精细,但最关键是水好,用的是蒙山脚下米深喷出的矿泉水,做出的豆腐特别的嫩。

一水之北,如玉养人

水北豆腐起于何时,已无法稽查,《新余县志》上有“水北豆腐,远近闻名”的记载。我曾在钱墟采访过一位八十二岁的大妈(与我母亲同岁)。她坐在屋前一块陈旧、磨损的硕大的石磨上晒太阳,说起豆腐,她指着一条旧街坊说,当年这条街几乎家家做豆腐,她说年轻时晚上做豆腐,天蒙蒙亮挑起豆腐到邻村叫卖,毗邻的上高、高安的许多村子都去过,方圆几十里都喜欢水北豆腐。“文革”前,乡干部经常吃住在村里,当时是吃派饭,哪家若有一碗豆腐,便是上乘佳肴,干部们不敢多动筷子。“当时的干部‘吃价’。”(真好的意思)这是大妈的真心话。至于水北豆腐有多长的历史,大妈无法说清,但屋前屋后散落的几十盘硕大的旧石磨,留下了水北豆腐文化的印痕,似乎在默默地诉说一段漫长的历史。

  品味水北豆腐,实际上是品味一种文化,品味“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精神与品质。水北豆腐最大的特点是白嫩、鲜美、柔韧、厚实,食之留有豆类的特殊味觉。特别值得称道的是,水豆腐鲜美纯正,油豆腐饱满不干瘪,豆腐皮鲜亮有弹性,豆腐乳细腻而味浓。这是地道的不掺假的豆腐,做成豆腐乳,更具有地方风味。笔者在水北钱墟村,目睹豆腐乳的制作过程,先将一块豆腐切成八小块,摆在稻杆上放至阴暗处,经过十天左右待豆腐长出毛茸茸的毛,发出淡淡的香味,然后沾上烧酒、盐末、干辣椒粉和五香八角粉,装进瓷坛内,再将烧烫的茶油冷却后倒入瓷坛浸泡,盖紧坛口不让透风,一个月后即可食用。我钟爱豆腐乳,是因为刻骨铭心的记忆。那时上初中、高中,寄宿在校,每星期一小瓶霉豆腐,定量的三两米饭,只需要一小粒霉豆腐,饭便滚进了肚子里,总是望着霉豆腐发呆,饭少吃不饱。此后的岁月里,我曾写过《“学生”情结》、《霉干菜与豆腐乳》、《感情豆腐》等多篇文章,很想寻觅小时候尝到的豆腐和豆腐乳的原汁原味,久求而不得,却在水北的钱墟寻求到了。

  品味水北豆腐,同时也在品味人生。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卓越的革命家、理论家、宣传家、中国革命文学事业的重要奠基者之一的瞿秋白,他慷慨就义前一个月于福建长汀狱中写下《多余的话》,这篇近两万字的内心独白,结尾处写道:“中国的豆腐也是很好吃的东西,世界第一。永别了!”读来令人为之慨叹,为之震憾!瞿秋白生前热爱生活,也懂得生活,而一旦为了天下黎民跳出苦海,他奋不顾身,在所不惜,真乃“莫谓书生空议论,头颅抛处血斑斑”(邓拓诗),遗下评价豆腐的悠长流韵,亦千古矣。

  现代小说家兼戏剧家、素有“笑匠”之称的徐卓呆,不但喜欢吃豆腐,而且把豆腐与人生哲理联系起来,他曾为好友补白大王郑逸梅题写纪念册,诗云:“为人之道,须如豆腐,方正洁白,可荤可素。”寥寥数语,言简意赅,不同凡响,令人警悟。一个人与其做弯曲生锈的钢筋,不如做方正洁白的豆腐,豆腐看似性格脆弱,一根丝线可以宰割它,两个指头可以捏碎它,三角钱可以买回它,四个季节可以吃到它。但是,它敢于下汤钵进油锅,它勇于挤出浆化为乳,它不嫌贫爱富,它不自命清高,它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即使腐烂霉变,也留清香于人间。我想,瞿秋白正是具备豆腐品格与精神的伟人。

  中国豆腐确实是“世界第一”,正如毛泽东同志所说:“中国豆腐——是有特殊性的,别国比不上,可以国际化。”比不上的是我国有独特的山与水,有独特的文化底蕴,还有独特的制作工艺。水北豆腐,别的地方比不上,同样是因为水北独特的生态和人文环境。如今,可以做多种菜的豆腐已走向世界,日本、美国、加拿大等国还掀起了“豆腐热”。美国烹饪学院院长曾断言:“中国豆腐将比让人腻味的汉堡面包流行得更为广泛。”美国《经济展望》杂志曾公然宣告:“未来最成功而最有市场潜力的并非汽车、电视或电子产品,而是中国豆腐。”我想,最流行、最成功的应是中国豆腐中所涵盖的那种中华民族的品质与精神。

哦,水北豆腐,相信会越走越远!

新商界后记:

什么样的美食最能打动人?

它不一定需要多昂贵的食材、多离奇的烹饪方式,最打动人的美食,永远是有故事的食物。

当我们一天天告别往日时光,味蕾依然记得那些感动过我们的味道。

一道菜一个故事,一次回忆一次洗礼。

一道菜的价值不仅仅是在她的美味,更多是一份爱,是一段美好往事的回忆,是一幕幕往事的画面。

注:本文选自《又是杜鹃烂漫时》(周敏生著),有删节。

新余中小商贸流通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微服务窗口”,属于新余企业家和创业者的第一微平台!我们专注新余商界最新动态资讯、前沿发展趋势解析,汇聚新余商界大佬经营哲学,传播新余商界最新管理思想,聚焦专家观点,汇编企业家的想法、干法、活法与玩法。周敏生

赞赏

长按







































哪里白癜风医院比较好
刘云涛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yushizx.com/xysly/4357.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