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03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备战2018

高考试题

考查内容

命题角度

难度

新课标Ⅱ,27题

明朝的政治制度

以明朝宦官读书识字为切入点,考查明朝的政治制度

中等

新课标Ⅲ,40题(2)

郑成功收复台湾

以台湾收复为切入点,考查国家统一

中等

天津卷,1题

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

以历史现象切入,考查对明清君主专制的认识

较难

新课标卷Ⅰ,27题

明朝中央集权的加强

通过历史现象考查闽潮中央集权的强化

较难

分析解读

该知识点是高考常考内容,试题难度相对较大。多以文献记载、文学作品或社会现象、表格材料等创设新情境,考查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选择题和非选择题都有考查。备考复习时要把握内阁、军机处设置的背景、职能及对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影响。

考点一明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年新课标全国卷Ⅱ)明初朱元璋严禁宦官读书识字,但后期宦官读书识字逐渐制度化,士大夫甚至有针对性地编纂适合宦官学习的读本。由此可以推知,明代中后期

A.中枢决策过程发生异变

B.皇帝权力日趋衰落

C.内阁议政功能已经丧失

D.宦官掌握决策权力

一、明朝君主专制的加强

1.丞相制度的废除

(1)原因

丞相制度妨碍皇权的高度集中,明太祖为巩固统治,借胡惟庸案废除丞相制度。

(2)措施

裁撤中书省和丞相,以六部分理全国政务,直接对皇帝负责。(3)影响

有利于防止权臣专政,巩固统治;使中国历史上延续多年的丞相制度被废除。由于缺少制约君权的机制,皇权专制空前强化。学#科网

2.内阁的出现

(1)原因

减轻皇帝沉重的政务负担,协助皇帝处理政务。

(2)确立

明太祖设殿阁大学士作为侍从顾问,但他们很少能参与决策。明成祖时,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参与机密事务的决策,内阁制度正式确立。

(3)发展

后来内阁地位日益提高,大学士有了替皇帝起草批答大臣奏章的票拟权。张居正任首辅时,大权尽归内阁,六部几乎变成内阁的下属机构。

(4)内阁的性质

明朝内阁始终不是法定的中央一级的行政机构或决策机构,只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内侍机构。内阁是君主专制强化的产物,不可能对皇权起到制约作用。

二、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1.议政王大臣会议:清初,军国机要由议政王大臣会议定夺。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力凌驾于内阁、六部之上,皇权受到很大限制。

3.军机处

(1)设立

雍正年间用兵西北,因军事需要设军机房于隆宗门内后更名军机处,以亲信的满汉官员充任军机大臣。

(2)职责

由皇帝每日召见军机大臣,商议军国大事;经皇帝审批后传达给中央各部和地方官员执行。

(3)特点

勤、速、密。地近宫廷,便于宣召,为勤;办事速度快,效率高,为速;皇帝召见军机大臣时,连太监都不得在侧,军机大臣不得擅交臣僚为密。

(4)影响:军国大事完全由皇帝裁决,君主专制制度发展到顶峰。

4.加强思想控制

明、清两朝将程朱理学奉为统治思想,科举考试实行八股取士,只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加强了对官吏的思想控制。清朝大兴“文字狱”,思想专制更加残酷。

考点二明朝中央集权的加强

(年新课标卷Ⅰ)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一变化有助于

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

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C.削弱六部的权限

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

本题考查了明代地方行政制度。明初地方分设三司掌管和负责,并且直属六部,这样虽然加强了中央集权,但对于地方控制过严过死。“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巡抚的出现减少了地方处理事务的环节,不必事事经过六部,能够提高地方行政效率,答案为B项。巡抚是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集中了地方权力,但并没有增加权力,A项中扩大地方行政权力的说法不正确;巡抚的出现主要是集中地方权力,并没有减少六部原有的权力,谈不上削弱六部权限,C项不符合题意;在中央集权制度之下,地方要接受中央的领导,更不存在地方与中央对立的情况,D项说法错误。学%科网

明朝中央集权的加强

废除行省,设三司,分掌地方行政、司法、军政。

(1)“三司”指的是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在各省设立布政司,左、右布政使各1人,是本省的最高行政长官;提刑按察使1人,负责司法之事;而本省军事防务的责任就落到了都指挥使肩上。

(2)三司是朝廷在省里的派出机关,互不统属、分权鼎立,互相控制,遇有重大事宜,由三司合议,上报中央部院,从而便于中央垂直领导,加强了朝廷对地方的控制。其结果形成极端的君主专制统治。这些措施的核心是加强君权,形成高度强化的君主专制统治。

考点三对明清君主专制的认识

(年天津卷)“早在明末清初,诸先贤就曾将传统时代一切政治体制的弊病悉归之于‘一家一姓’的君主专制……但若认定传统政治制度仅仅是因君主‘私天下’而造就一切,君主制能维持两千余年就成为不可理解的‘哑谜’。事实上,支撑中国君主制长期存活的社会机制极为复杂,而且在一种特定的社会体制内还长期有效。”这段论述意在强调

A.君主专制存在诸多弊端

B.君主专制制度根深蒂固

C.君主制长期存在的原因无法解释

D.君主制的存在有其特定历史条件

对明清君主专制的认识及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特点

一、对明清君主专制的认识

1.明代内阁“有宰相之实”,“无宰相之名”,是专制主义皇权强化的表现,本质是帝国政治制度的畸变。

2.清设军机处使皇权真正成为绝对的最高权威,君臣关系成了彻底的主仆关系,皇帝的专制心理得到了最大的满足。学科网

3.此时君主专制的高度强化,已极大地妨碍了社会的进步和资本主义萌芽的成长。而当时西方许多国家则通过资产阶级革命和改革,建立起资产阶级的政治制度,从而有力地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中国社会的发展步伐,从此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从而埋下日后被动挨打的祸根。

(3)人治高于法治,尤其是君主的言论,可以任意冲击、取代法律。

(4)完备性、周密性和成熟性。中国古代政治机构的设置相当完备,从君主到臣僚,从中央到地方,上下相依、交叉相连,统治法网严密周全。

(5)宗法制度的残余严重影响到古代政治制度的建设,父权的观念渗入到国家政治制度中。

(6)儒家经典是君主专制制度的理论基础,是历代制定各项制度与政策的重要依据。

(7)调整伦理关系与等级秩序的礼制,得到法律的确认而与政治制度结合,形成典型的官僚政治、严密的等级制度。

考点四郑成功收复台湾

(年新课标卷Ⅲ)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年,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以后,荷兰人曾先后进攻澳门、台湾,遭到明朝官民的坚决抵抗而失败。年,荷兰东印度公司董事会发出指示:“我们必须用一切可能来增进对华贸易,首要目的是取得生丝,因为生丝利润优厚。”年,荷兰人得知西班牙人也计划占领台湾,遂于次年再次侵占澎湖,并于年侵占台湾南部。年,其势力扩张到台湾北部。

年,郑成功进军台湾,并正告荷兰驻军,台湾和澎湖列岛应由中国政府管辖,岛屿上的居民都是中国人,“他们自古以来占有并耕种这一土地”。荷兰人试图以赔款的方式换取郑成功退兵,被拒绝。

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台湾根据郡县制,设立一府二县;兴建孔庙,建立学院、府学、社学等完整的学校体系;开科取士,“三年两试,照科、岁例开试儒童”;许多文人学士随之入台,写下了台湾第一批文学作品;大量移民涌入,台湾的人口迅速增加。

——摘编自陈孔立主编《台湾历史纲要》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台湾的收复在哪些方面促进了国家的统一。

(2)方面:维护国家领土完整;实行祖国大陆政治、文化制度;接受移民,进一步密切了两岸的往来和联系;增强了民族、文化认同。

本题考查内容并不全在我们学习的教材内容范围内,同时也不是单纯的考查某个模块的知识,它整合了政治史与经济史的主干知识,这也是它最大的特点。本题学生不容易得高分,知识整合不完整失分会很多,它突显了历史教学的一个难点——知识的跨越联系。解答时应全面考虑,既要依据材料内容又要将材料与教材结合,整合中外历史的相关知识。

考点一明朝宰相制度的废除

1.(年江西百所名校第一次联考)明太祖于洪武十三年(年)设立春、夏、秋、冬四大辅官。辅官帮助皇帝处理政务,按时令入朝,官位为正三品,但由于辅官皆未自民间,对朝典、朝章并不熟悉,难以娴熟,故而该官职在设立不到两年便被废止了。当时四大辅官的设立

A.体现了明初官僚机构的膨胀

B.弥补了丞相废除后的权力空白

C.为中枢机构改革提供了借鉴

D.极大地加强了君主的专制权力

C

材料“辅官帮助皇帝处理政务”说明不属于中央政治机构官职来管理政事,为后来内阁制的设置提供了借鉴,故C项正确;官僚机构膨胀不是材料体现主旨,故A错误;此时丞相还没有被废除,故B错误;辅官帮助皇帝处理政务,与丞相不同,所以不会加强君主专制,故D错误。

2.(年山东临沂高三学情调研)《剑桥中国明代史》记载:“丞相胡惟庸和他的党羽陈宁、涂节以及几千名忠实的追随者一起被处死。中书省被废除,同时被废除的还有御史台和大都督府。由此,权力和责任都集中到了皇帝手里。”材料中的做法

A.导致丞相的权势过重

B.强化了君主专制制度

C.造成了明朝皇权不稳

D.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D

材料“丞相胡惟庸……被处死。中书省被废除……权力和责任都集中到了皇帝手里”说明了废除丞相制度后,皇权达到新的高度,故D项正确,AB项不符合题意;C项错误,这种做法加强了皇权。学科#网

考点二明朝内阁制

3.(年云南峨山彝族自治县高三模拟考试)明朝万历皇帝因立太子之事与内阁争执长达十余年,最后索性三十年不再上朝,内阁出现了“人滞于官”和“曹署多空”的现象,部、寺大官十缺六、七,史称“万历怠政”。这反映了当时

A.君权与相权矛盾的激化

B.君主专制出现弱化趋势

C.内阁对皇权制约的强化

D.政治体制存在严重弊端

D

4.(年广西四省名校高三第一次大联考)明中后期,内阁阁臣在选定上,先由六部会同九卿、科道官员推举若干候选人,再由皇帝向上天焚香祭拜后选出最终人选,具体方法是将候选人名书于纸上,然后将纸折起放入金瓶中,再举匙拈之,最先拈出者即被定为阁臣。关于上述选定方式,下列理解最准确的是

A.保障了阁臣的行政能力

B.体现皇权至上的原则

C.操作具有很大的随意性

D.有利于抑制政治腐败

B

5.(年河北省衡水中学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明仁宗以后,内阁大学士的品级逐渐上升,并且被赋予“公”“保”等虚衔,获得“票拟”职权;同时,皇帝以司礼监代皇帝批阅奏章,奏章除“御笔亲批数本外”“皆众太监分批”,宦官掌握了部分“批红”职权。这表明

A.明代皇权呈现出日益衰落的趋势

B.宦官与内阁共理互相制约保证皇权独尊

C.内阁大学士的品级职权逐渐提升

D.宦官权力恶性膨胀且呈失控之势

B

根据材料反映的在内阁大学士的品级逐渐上升获得“票拟”职权的同时,又以司礼监代皇帝批阅奏章,这种做法是通过宦官与内阁的共同参与、互相制约来保证皇权独尊,故答案为B项。A项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结论片面,排除;D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

考点三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

6.(年山东德州高三预测)美国汉学家白彬菊指出:军机处实现了从“君主专政”向“大臣行政”、从“直接的帝国个人专制”向“君臣联合行政”的转变,这种变化使清政权在“中年”时走向昌盛,并最终延长了其寿命。作者旨在说明军机处的设立

A.专制下权力发生转移

B.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

C.国家行政机构不断完善

D.借鉴了西方的民主制度

A

由材料“从‘直接的帝国个人专制’向‘君臣联合行政’的转变”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军机处的设立使专制下权力发生转移,故A正确;军机处设立使君主专制达到顶峰,但与材料中“军机处实现了从直接的帝国个人专制向君臣联合行政的转变”不符,故B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行政机构不断完善,故C错误;近代中国开始借鉴了西方民主制度,与材料中雍正帝“军机处的设立”时间上不符,故D项错误。

7.(年湖北黄石高三阶段性检测)乾隆时期,军机处扩大到“内而六部卿寺,暨九门提督,内务府太监之敬事房,外而十五省、东北奉天、吉林、黑龙江将军所属,西南至伊犁、叶尔羌将军、办事大臣所属,迄至四裔诸属国,有事无不综汇”。由此可见,乾隆时期的军机处

A.成为全国政事中枢

B.囊括内阁六部机构

C.辅助皇帝处理政务

D.各项制度趋于健全

A

8.(年河北衡水中学高三第二次调研考试)雍正帝用暴力手段打击腐败,维护政治生态的同时,也袒护功臣后代、八旗子弟,特免勤职官员。乾隆帝则鉴于官场人心不稳,干脆对官员采取宽容政策。嘉庆帝更是把和坤贪污所得收入自己囊中而不是缴纳国库。这说明清朝惩治贪腐的目的主要是

A.维护君主利益

B.清除政敌势力

C.保持官场稳定

D.提高行政效率

A

雍正帝用暴力手段打击腐败,乾隆帝对官员采取宽容政策,均是不同时期根据政治状况采取的维护统治的措施,其目的是维护君主利益。材料中的“嘉庆帝更是把和坤贪污所得收入自己囊中”直接说明这一问题,故答案为A项。B、C两项均是服务于君主利益,D项材料不能反映,排除。学科%网

9.(年福建永安一中、德化一中、漳平一中高三第二次联考)“雍正四年初有军机处时,仅为西北两军设,皇帝命其便利隐秘,但其权仍小……至雍正八年时专管军务,而十年成立军机处时已要求知会各省。”军机处职能的变化表明

A.取得与内阁相当的地位

B.皇权专制逐步被弱化

C.避免了大臣的专权乱政

D.逐步成为了中枢机构

D

材料中军机处最初的管理军务到雍正十年时期要求知会各省,体现出军机处演变成了皇帝和地方的中枢机构,故D正确;材料没有比较内阁和军机处信息,故A错误;军机处的设置说明皇权逐渐加强,故B错误;C说法绝对。

10.(年广西贵港高三联考试题)“在清代,惟教职止避本府,余皆须兼避原籍、寄籍及邻省五百里以内。京官父子、祖孙不得同在一署。外官则五服之内,母、妻之父及兄弟、女婿、外甥、儿女姻亲、师生,均不得互相统属。皆以卑避尊。”据此可知清代官员户籍回避制

A.加强了皇权和中央集权

B.利于防范贪污腐化、任人唯亲

C.利于官员迅速熟悉任职地民情风俗并进行治理

D.是实现官员互相监督的最好途径

B

11.(年江西百所名校高三第一次联考)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下面是清代部分中央机构的变动表时间机构变动及其主要职责。

年改“蒙古衙门”为理藩院,管理少数民族及部分与外国通商及外事关系事务。

年设“军需房”,后改名为“军机处”。

年设“总税务司署”,并任命英国人李泰国为总税务司,是管理全国海关关税及海关行政事务的机构。

年设立“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主管外交事务,兼管通商、海防等洋务事务。

年改“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首。

年撤销了旧有的六部机构,改设陆军部、民政部、度支部、农工商部、邮传部、法部等。

年正式取消军机处和旧内阁等机构,成立新的责任内阁作为君主立宪政体的最高行政管理机关。

——摘编自王云坚:《中国历代官制大辞典》

上述材料能够反映清代中央机构改革的多种趋势,指出其中一种趋势并说明形成该趋势的历史原因。

示例一趋势:清代前期中央机构改革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而清代后期中央机构改革呈现出近代化趋向。原因:清代前期,为了保证农耕经济发展,维护国家统一、社会安定,需要强有力的中央集权;法家中央集权理论的历史影响。清代后期,列强侵华;清廷条约外交的形成与发展;西学东渐的深入和政治改革的推动。学科.网

示例二趋势:清代前期中央机构改革频率不大,中央机构职能相对稳定,而清代后期中央机构改革频繁,中央机构职能变化较大。原因:清代前期,列强侵华使民族危机加深,君主专制遭受质疑;西学东渐的深入,清廷条约外交的形成与发展。

考点四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12.(年江西新余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秦汉的三公九卿、隋唐的三省六部、明朝的内阁和清朝军机处的设置,体现了我国古代中央机构改革中存在着一贯的理念。这一理念是

A.不断提高政府的行政效率

B.完善中央集权是政治改革的基本诉求

C.严格限制地方政府自主性

D.强化君主集权是政治变革的主要内容

D

秦汉的三公九卿、隋唐的三省六部、明朝的内阁和清朝军机处属于专制主义的内容,这一过程体现了我国古代中央机构改革中存在的不断强化君主集权、削弱相权的理念,故D项正确;“提高政府行政效率”不是中央机构改革的主要目的,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君主专制不是中央集权,故B、C两项错误。

13.(年吉林榆树一中高三第二次模拟考试)下图是古代中央机构的官制改革,它反映的主要历史趋势是

A.中央集权的强化

B.中央机构的精简

C.行政效率的提高

D.君主专制的强化

D

赞赏

长按







































治白癫风办法
北京治疗白癜风的权威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yushizx.com/xysly/2176.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