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新余明德书院冬至祭典暨娱祖乐舞实录
丙申雪月十九日,正值双休日的头一天,风清气和,冬阳送暖。志在弘扬传统文化的明德书院举行了新余建国以来第一次团体性质的冬至祭典暨娱祖乐舞展示。
自古以来,慎终追远的祭祀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也是新余的传统,早在六千年前的水北拾年山原始聚落,就出现了祭祀。并将其祭祀遗迹留存到了今天,以昭示新余子孙“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左传·成公十三年》)。这次祭典设有简洁的祭台,祭台屏门中堂饰有炎黄二帝画像,中堂外侧对联为“祖德宗功千载泽,子承孙继万年春”,中堂内侧对联为“百代孝慈高仰止,万年支派永长流”,横披为“祖德流芳”,中堂之下设有铺有红布的供桌。
祭典设有主持人、主礼人。台上参祭人员,无论男女皆身着镶红玄色汉服。男性主持人和主礼人皆头戴梁冠,所着汉服参照上衣下裳古服而制成,纁裳前面的腹部,佩有蔽膝。按照古之礼法,上古之民茹毛饮血,衣多羽皮,先知蔽前,后知蔽后。到了商周之时,为表示对先民的敬仰和纪念,特佩此物为饰,蔽膝一般用锦或皮革做好,呈长条状,最下端为铲形,围在衣服前面遮挡住大腿至膝盖的地方。当时身份较尊贵的人,一般都会带蔽膝。女性参祭人员所着汉服是参照曲裾深衣和裙子制成,它将原来通身的曲裾深衣压缩到上身,下身则穿着皂裙。
当主礼人宣布祭典开始后,侍者上酒,躬行祭奠中华祖先之礼,先是由明德书院院长向炎帝黄帝画像行初献礼,通俗地说是第一个向祖先画像或神位献上祭酒。接着由老师代表行亚献礼,所谓亚献就是第二次献酒;随后由学生代表行终献礼。最后全体到场人员向炎黄二帝行三拜礼,表示对中华先祖的感恩与纪念。
祭典完了后,祭台立即变成了向神献舞的舞台。献给中华先祖的乐舞展示就此拉开了序幕!
也许有人会纳闷:不就是文艺展示吗,为什么我也要说成献给先祖的乐舞。因为传统的中国人从来就有敬畏之心,最好的东西或享受都是献给神的,不管这个神是祖先神还是宗教神!所以最早的乐舞也是巫师娱神之用的。是演给祖先神或宗教之神看的,芸芸众生不过是沾了神的光,跟着看演出。这就可以理解中国传统的会馆建筑,为什么它们的戏台都设在会馆大门一侧,因为神殿面对大门,戏台设在大门一侧,是为了演戏给神看,普通大众本来是没资格看戏的,只是托神之福,也跟着看戏。所以既然拜祭了中华先祖,再给中华先祖献上一场赏心悦目的乐舞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在这场献给中华先祖的视听盛宴中,共有十道风味独特的“佳肴”:
视听盛宴的第一道菜是参礼的全体同仁吟诵《诗经·周颂·丰年》,并合唱院歌《明德在我心》。
第二道菜是茶艺表演。表演者是三位风华正茂的女性,一女坐于茶桌前表演,她右手边侍立着一位椎髻青袍之女,舞台北侧则有绿袍之女拿着话筒进行同步解说,揭示茶艺的步骤与含义。表演者沉空入寂,旁若无人,十分专注而又优雅地展示了禅茶一味的秩序与境界。
第三道菜是明德书院孝悌班学生表演《二十四节气歌》。今年11月30日,中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成功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二十四节气”充分体现了中国文化尊重自然以及追求人与自然和谐的理念,让人的行为符合季节变化。“二十四节气”长期以来指导着传统农业生产和日常生活,在国际气象界中,这一对于时间的认知体系甚至被誉为“中国的第五大发明”。当身着红衣或蓝衣的孝悌班学生吟唱起来,我耳畔回荡起了“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大小寒……”的旋律!这是一首具有传统文化素养的长辈和年轻人可能烂熟于心的歌谣!美中不足的是表演的学生有点拘谨、木讷,从而显得气场不强。
第四道菜是古琴与书画展示,台上一位身着绛衣黑裙的淑女轻拨琴弦,传递着悠远的上古之音!台下两侧分别有来自新余学院书画社的学生即兴挥毫,现场展示书法和绘画创作。曲终之时,书画创作也告完成,书法创作者向我们展示了他创作的“返璞归真”的横卷。
第五道菜是太极拳表演,表演者一身素白,上穿中式大褂,下着灯笼裤,一招一式,回环往复,犹如行云流水,给人予动静相谐的美感!
第六道菜是明德班学生吟颂表演屈原的《橘颂》,表演的学生有些紧张、怯弱,好在这些孩子能将整个节目完整地呈现给观众。
第七道菜是明智班表演的《千字文》。千字文是中国古代最有文化涵养的皇帝之一——梁武帝(—年)命人从王羲之书法作品中选取个不重复汉字,散骑侍郎、给事中周兴嗣奉命编纂成文。全文为四字句,对仗工整,条理清晰,文采斐然,它平白如话,易诵易记,并译有英文版、法文版、拉丁文版、意大利文版。它原是中国影响较大的儿童启蒙读物,可是在传统文化教育严重缺失的今天,一些已经成年的大学本科生甚至研究生未必理解《千字文》,甚至都没听说过《千字文》。
表演伊始,男女学生站成四列,男学生身着交领右衽绛边直裾白色汉服,腰系红带;女学生上穿压缩版的白色曲裾深衣,红边红带,下着绛裙。中间一男一女两位首唱者引导先唱,随后众音继起,他们手握毛笔,声音宏亮,中气十足,一面高唱着千字文:“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一面做着整齐划一的简单动作,他们的声音经久不息,响彻云霄,他们表演的气场太强了、太震撼了,是全场乐舞中最出彩的节目,尤其是领唱的金童玉女,小小年纪,一个英武逼人,一个秀外慧中。
表演完毕后,主持人就在舞台上采访那位金童般的领唱男生,他仍然神态自若,豪气干云!看完《千字文》的吟唱表演,我想起了《千家文》不仅是启蒙韵文,也是研究、掌握传统文化的必备工具之篇,因为《千字文》中每一个字,在繁体汉字系统中是不重复的,因此,它也就是古代类书、丛书或其他事物的序号。例如佛教的《大藏经》并不是按第一、第二、第三……来排列的,而是按《千字文》的“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来排序的。例如清代乾隆三年()竣工的清代官版藏经——《龙藏》(又名《清藏》),雕成经版块。全藏函,千字文编次“天”字至“机”字。还有在传统社会中,一些商坊也是按《千字文》来排序的,例如某某“天字第一号”商号肯定是该商家第一家商号,如果第二家一定是“地”字号,第三、四家一定是“玄”字号和“黄”字号,以此类推。所以你如果不能背诵《千字文》,你就不能很好理解古代生活的方方面面。所以《千字文》还是古代的序号文字,从它的运用上来说,应比《三字经》、《百家姓》、《弟子规》来得重要。
第八道菜是童蒙班学生表演《弟子规》。《弟子规》原名《训蒙文》,为清代康熙年间秀才李毓秀所作。其内容采用《论语》“学而篇”第六条“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的文义,以三字一句、两句一韵编撰而成。全文共句、个字,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特别讲求家庭教育与生活教育的践行。后经清代贾存仁修订改编,并改名《弟子规》。这本是传统社会童蒙养正、敦伦尽分的启蒙读本,而现在普遍接受西式教育、接受西方理念的青年人知之甚少,故此清华大学文化学者彭林教授在《中国古代礼仪文明》系列课程中给清华大学学生专门讲解了《弟子规》。
表演伊始,童蒙班男女学生共七名登台表演,他们一律绯衣黛裤,犹如北斗七星在台上腾挪移动。由于年龄太小,一位女老师在台下与他们面对面地做着示范动作。这七个孩子很是可爱,其中最小的一个小女孩,可能只有二、三岁,萌态毕现,憨脱可爱。她一点也不怯场,非常大气而认真地表演着每一个动作,惹得主持人在表演后,给她进行了现场专访,此时的她仍然眉宇清爽,其天真笃定之态还是“涛声依旧”!生女如此,当是父母的荣幸,真希望她将来成为中华文化的践行者和传播人。
第九道菜是明德书院部分老师及家长表演的《采薇舞》,参舞人员皆是韵态令人回味的成熟女性,她们上着粉色上衣,袖呈红色;下穿由白到红的渐变色红裙,看上去宛如一朵朵盛开的莲花,她们的舞蹈旋腾交织,俯仰自如,令人目不暇接!
第十道菜是《感恩的心》,所有参演的学生统统上台,在一位风姿绰约的女老师的引领下,一面唱着发自心田的感恩之歌,一面比划着动作,为整个祭典和乐舞定下了“感恩”的基调。
通观整个祭典及乐舞表演,虽然有些祀典不够到位,某些细节做到不够好,但这是新余明德书院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所做的一次尝试!无论如何也值得肯定,也希望他们越做越好。为了抵抗西方列强的文化侵略,我们也必须挖掘、振兴我们的礼仪文化,强化我们血脉中的中华文化基因。
关于作者:
聂朋,字智影,博客、论坛昵称为虚空夜点头或虚空粉碎。这是一个被认为对文化和艺术颇有感觉的心灵独立之人;一个永远在路上的思索者。既是一个体制外的画者,又是一位业余摄影人。曾任文博系列副研究馆员、副馆长,现为江西新余市政协文史委副主任,兼任省旅游文化研究会常务理事、省作协会员、市党外知识分子联谊会副会长、市政协常委。对历史和文化特别是传统文化有独特的见解,对旅游开发有自己的主张。由于多年的沉淀积累、现今的有感而发甚至是刹那的灵光一现,都将会在“虚空夜点头”北京白癜风费用专治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yushizx.com/xysxw/28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