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首创在新余,有一种幸福叫在家门口
10月13日,记者来到新余市仙女湖区观巢村颐养之家采访。“入家”的37名老人中,岁的傅清英老人格外引人注目。只见她背不驼、眼不花、耳不聋,精神矍铄,喜笑颜开。已是五代同堂的她,本来可以在自己家里与上百个儿孙安享天年,但自从村里建起颐养之家后,傅清英在家待不住了,拉着77岁的儿媳妇昌连秀一起加入进来。“看到这里的老人相互有个伴,生活上有人照顾,不会感到孤独,而且伙食还不错,我就来了。我喜欢过这种天天过年一样的日子。”老人乐呵呵地道出了心声。
10月13日,新余市渝水区水北镇金星村颐养之家的老人正在观看志愿服务队编排的新余采茶戏。该镇经常组织文艺演出小分队深入全镇各个颐养之家进行慰问演出,送上精神食粮,深受老人们欢迎。
像傅清英这样喜欢“天天过年一样的日子”的老人,在新余市还有位。去年以来,该市以“党建+”为统领,在全国首创“党建+”农村居家养老模式,为老人提供日间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等服务,已建成颐养之家个,实现个村全覆盖。“党建+颐养之家”成为“老人开心、子女安心、组织放心”的“三心”幸福工程。
山里颐养之家的老人在看戏曲
充实“党建+颐养之家”具体内容,增强“入家”老人的获得感
“颐养之家办得好,照顾老人很周到;一天三餐吃得饱,比家生活还更好;一荤一素一个汤,脸上长得有红光……万分感谢共产党,和平天下永久长。”这首顺口溜,出自渝水区良山镇黄虎颐养之家86岁高龄老人龚才再之手。这首简朴通俗的小诗既把颐养之家老人的获得感凸显得淋漓尽致,又表达出老人们对党组织的感激之情。
据了解,新余市农村年满73周岁老人,或者留守、独居及生活困难老人,只要身体状况正常、生活能够自理,都可自愿、就近、就便加入颐养之家。在生活和伙食标准上,颐养之家按照每位老人每月不低于元进行开支,保证每天有鸡蛋牛奶,中晚餐至少有“一荤一素一汤”……而这笔费用一般由老人自缴元,市、县(区)两级财政各补贴50元,以及乡、村两级自筹不足部分组成;生活困难的老人则可以免费“入家”。
为破解农村养老难题,新余市从去年12月开始筹划,统筹运用农村各种资源,在全市农村范围内推行“党建+颐养之家”工作,为“入家”老人提供一日三餐、娱乐休闲等服务,为农村老人创造相互关照、相互帮助、消除孤独、快乐生活的环境。不到一年的时间,这项工作就像熊熊烈火,迅速燃遍了新余山川乡野。
分宜县分宜镇角元村的颐养之家,原来是村集体闲置房产,经过装修、改扩建,无偿提供给颐养之家使用。像角元村一样,新余市坚持“有公房的不租房,能租房的不建房”的原则,鼓励优先利用闲置的村级活动场所、小学校舍等集体房屋资源进行改扩建,因地制宜解决建设颐养之家场所来源问题。目前,全市已建成的颐养之家,37.7%为集体闲置房屋,12.7%为爱心人士无偿捐赠的房屋,49.6%为租用闲置民房。
颐养之家办起来了,但如何管好是个难题。新余市注重发挥“入家”老人自我管理作用,选好“家长”管“家”。各乡镇注重挑选有威望、热心公益、身体条件允许的老党员、老干部担任“家长”,实现颐养之家由组织管理向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保护、自我教育转变。渝水区罗坊镇开元村建立了“老人自我管理为主、村级监管指导为辅”的运行模式,由“入家”老人组成的颐养之家理事会,小到买菜用餐搞卫生,大到各项财务支出,都由理事会具体负责。
将党建工作融入民生事业,找到“干点”与“盼点”的最大公约数
渝水区欧里镇堎背村村民张耀华常年在城里务工,70多岁的老父亲在家没人照料,他很是放心不下。自村里办起了颐养之家后,经老人同意,他很快将父亲安顿“入家”。他说:“自从父亲进了颐养之家,饿了有人知、病了有人管。通过村里的颐养之家白癜风医院哪个好哈市治疗白癜风的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yushizx.com/xysxw/11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