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兴新余七仙女文化,让它焕发新的生机与活

导读

“豫章新喻县男子,见田中有六七女,皆衣毛衣,不知是鸟。匍匐往,得其一女所解毛衣,取藏之。即往就诸鸟,诸鸟各飞走,一鸟独不得去。男子取以为妇,生三女。其母后使女问父,知衣在积稻下,得之,衣而飞去。

后复以迎三女,女亦得飞去。”这是多年前东晋干宝《搜神记》中所记载的毛衣女故事,文中所指故事发生地,即今天的江西省新余市。

新余的毛衣女故事是七仙女神话传说最早的雏形,这个“人仙好合”的神话传说,在新余产生并被记载进《搜神记》后,不断在中国古代民间四处口口相传,逐渐扩展,以致于被不同民族、不同地区移植,甚至传播到世界各国,演化成各种不同版本的七仙女下凡传说。新余,特别是从年起,一批有志于“挖掘城市文化、整理文化遗产、擦亮城市文化名片”的本土专家学者,把目光共同聚焦在这一具有世界文化意义的神话传说上,开始了对新余七仙女文化起源、流传、演变、传承、开发、利用的探索之旅,使这一古老的民间文化重新闪耀光芒,在研究中创新、在发展中传承、在开发中利用、在丰富中提升,成为今天造福新余人民的宝贵财富。

一、研究和挖掘七仙女文化,打造特色文化名城

新余市的本土专家学者们聚焦七仙女文化,源自一个城市文化兴市的需要。年起,经济高速发展的新余市,在重新审视自己的经济发展战略、城市发展战略的同时,意识到这座新兴的工业城市,也要有自己的文化发展战略,在成为经济强市的同时,也要成为文化强市,向世界展示自己的魅力,为城市的发展添加生生不息的精神动力。于是,这些在全市各个行业、各个不同岗位上忙碌工作的本土文化学者们在新余悠久的历史文化长河中开始寻寻觅觅,最终把目光聚焦在了七仙女文化上。众多目光锁定在七仙女文化上,主要原因在于:

1.新余是七仙女下凡传说的发祥地。东晋干宝的《搜神记》指出,“豫章新喻”是毛衣女下凡地,这是历史上最早有文字记载的七仙女下凡传说,是中国古代四大民间传说牛郎织女故事的原型之一。牛郎织女由天上两颗星星的故事演变为仙女下凡与人间男子喜结连理的浪漫爱情故事,是融入毛衣女下凡故事后故事情节上的一次伟大转变。

2.仙女文化是新余城市文化中特色鲜明、最具代表性的文化。早在20万年前,新余地区就有人类繁衍生息。千百年来,新余的先人们给子孙后代留下了许多文化遗产。在这些文化中,七仙女文化不仅历史久远,在全国、全世界广为流传,而且与新余的历史文化水乳交融、交相辉映,把古代新余吴头楚尾的吴楚文化特征、新余人民敢想敢干的精神特征、新余城市开放包容的城市特征融为一体,显示出特色鲜明、代表性强、影响力大、流传性广等特点。

3.七仙女文化在新余民间代代相传,今天已广泛深入地融入广大新余人民的生产生活中,成为了新余的有根文化。仙女文化在新余产生后,从古至今代代相传,在今天新余人民的经济、文化和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仙女文化的身影。在新余,有以“七仙女下凡故事”命名的“仙女湖”;每年的七夕节,有以情爱文化为主题的集体婚礼活动;有“中国夏布之乡”的民间绣娘比赛;城区有标志性的文化符号“美哉仙来”石;街道、社区、企业、美食、商品等到处有以“仙女”“仙女湖”命名的名称、商标;围绕着七仙女下凡传说,创作和拍摄了大批文学、影视、美术、音乐等文艺作品。七仙女的文化印记,已成为这座城市深入骨髓的文化气质。

4.保护和传承好“毛衣女传说”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新余市当前重大而光荣的历史责任。“毛衣女传说”作为新余市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已列入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继续深入研究、传承和保护好祖先留下的这一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是今天新余人民、尤其是文化主管部门和文化研究者的责任。新余人必须要对这一文化遗产进一步加强研究、再出成果,争取将其列入为国家及至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时,还要对这一文化的价值进行重新审视,开发利用,让七仙女文化的文化价值、经济价值、精神价值等,充分发挥出来,为今天的新余人民造福。

5.以文化为帆,助力新余“精美特新”城市建设。七仙女文化是打造“精美特新”城市的重要基石。七仙女文化对新余打造仙境之城、浪漫之城、优雅之城、养生之地、优秀旅游城市、全国文明城市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七仙女文化对于推动新余旅游业发展、文化产业发展、城市软实力提高,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二、新余市仙女文化研究会取得的研究成果

年7月,新余市仙女文化研究会筹备小组成立。年8月22日,新余市仙女文化研究会正式成立。从市仙女文化研究会筹备以来,新余市在七仙女文化研究方面取得了以下成果:

1.对七仙女传说在新余的产生、流传、演变、传承、发展过程进行了挖掘整理,理清了七仙女文化发展脉络。如,对新余古籍、方志、谱谍上记述的七仙女传说及有关风俗进行搜集研究,发现从远古时代起新余地区的鸟图腾崇拜及巫道文化十分兴盛,为毛衣女故事的产生准备了丰厚的文化土壤。从新余宋、元、明、清代历史文化名人留下的诗文中,发现古新余地区七夕节乞巧风俗十分兴盛,乞巧习俗代代相传。《中国文化辞典》中明确记述,《诗经》中记载的牛郎织女故事,只是天上两颗星星的故事,南朝以后(也就是毛衣女故事记载进《搜神记》之后),牛郎织女故事情节发生了重大转变,开始有了仙女下凡洗澡、人仙结合等故事情节,仙女也从一个变成了七个。在今天的新余,我们还找到了新余民间版本的“白鹭精私自下凡,被王母娘娘处罚背磨服劳役”故事传说,印证了干宝《搜神记》毛衣女故事在新余古代确实曾经广为流传,至今依然在代代相传。

2.对全市范围内与仙道传说有关的遗踪遗迹进行了寻觅和实地考察,发现了一些与七仙女文化有关的民俗、地名、民间传统工艺。如,新余民间历史悠久的夏布、夏绣工艺;良山镇有个以“鹊桥”为名的鹊桥村;水西镇汉源村委汉源村,原名汉溪,因村西溪水暴涨,自高临下直泻,如来源于天上银河之水,故改名汉源村。该村清道光甲辰年(年)重修单拱石桥,名为“银汉桥”,亦与牛郎织女故事有关。此外,新余老城西南有凤凰池、凤凰门,相传有凤凰浴于此得名,城东还有凤落滩,至今民间流传有凤凰舞等等。

3.对外地一些地方董永与七仙女文化研究与考证的情况进行了调查,找到了新余自己的特点和优势。我们对安徽安庆、潜山县天柱山、当涂,江苏金坛、丹阳、东台,山西万荣,河南武陟、汝南,湖北孝感等五省十地“董永与七仙女”的研究、开发、利用情况,进行了学习考察,发现这些地区多以论证董永(男性为主体)与当地有关而证明七仙女下凡在该地,与新余(女性为主体)七仙女下凡传说起源说并无本质冲突。而且各地都只有一个仙女在故事中出现,与新余七仙女下凡传说有很大的不同。新余七仙女文化传说与五省十地董永与织女共生共存互融。

4.《民间传说——牛郎织女》特种邮票首发式在新余举行。年8月16日,《民间传说——牛郎织女》特种邮票首发仪式在新余市举行。时任江西省政府副省长的史文清以及中国邮政集团公司副总经理李国华等出席首发仪式。史文清在讲话中指出:“起源于新余的‘毛衣女下凡’的古老传说,逐渐融入家喻户晓的牛郎织女神话之中,成为华夏民间文学的瑰宝,并演绎出人世间千姿百媚的爱情生活。

5.邀请到央视“百家讲坛”学者、原浙江大学段怀清教授来余考察,并成为仙女文化研究会的会员。年5月,曾在中央电视台开讲“中国四大爱情传说”的段怀清教授应邀来余考察、讲学。他表示,仙女下凡源自《搜神记》毛衣女故事,是《搜神记》毛衣女故事找到了一条将天庭与人间联系起来的通道——让天女下凡来到人间,这是它对人间版牛郎织女传说最大的贡献。

6.产生了一批仙女文化研究理论成果,结集出版了《仙女文化研究论文集》。组织研究会会员撰写了30多篇仙女文化研究论文集,不少篇目还在其它报刊上发表。同时还出版了一期《仙女文化》会刊,对研究会的理论成果进行了展示。

7.参与了中国“七仙女传说之乡”的申报工作。年,在新余市向中国民协申报“中国七仙女传说之乡”的过程中,研究会负责起草了“中国七仙女传说之乡”的申报材料。年8月20日,新余市被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授予了“中国七仙女传说之乡”称号。

8.参与和推动了新余市七仙女文学、影视创作。年,在新余市仙女文化研究会的积极倡导和推动下,新余市与北京中金源影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联合拍摄了大型电视连续剧《仙女湖》,于年春节期间同时在央视一套、八套节目中首播。筹拍期间,研究会先后参与了创作座谈会,为连续剧的创作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意见,为本剧的剧本创作提供了参考依据。此外,研究会还通过各种研讨会、座谈会、报告会等形式,在新余文化艺术界积极推动了新余以七仙女为题材的文学艺术创作活动。

9.积极为新余市利用七仙女文化推动旅游业发展建言献策。就如何利用七仙女文化推动新余旅游业发展问题,研究会专门组织了研究会20多名专家赴宜春市明月山风景区考察,学习借鉴宜春市打造明月山“月亮文化”的经验,推动新余市利用七仙女文化推动仙女湖旅游业发展。同时,组织研究会中的政协委员积极撰写提案,向市委、市政府建议进一步开发利用好七仙女文化,推动旅游业实现大发展。

10.积极推动新余七仙女文化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在仙女文化研究取得成果的同时,研究会还多次向市文化部门、仙女湖区管委会以及市委、市政府建议,积极开展新余七仙女文化的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使这一宝贵的非特质文化遗产在保护中传承,在重视中得到弘扬与光大。

三、七仙女文化在新余的传承、保护、开发和利用

新余市仙女文化研究会认为,七仙女文化的研究不仅仅是一个文化命题,也是一个经济命题。文化只有在现实生活中得到开发和利用,才能更好地得到传承和保护,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因此,新余市在进行文化研究与保护的同时,也开展了一系列仙女文化的开发利用工作。

1.以七仙女故事为主题命名了仙女湖。上世纪九十年代起,新余市开发了“江口风景名胜区”。年,新余市在发展旅游业中用仙女下凡传说命名了仙女湖,带动了仙女湖旅游业的发展。年,在仙女湖会仙岛上,筑起了“毛衣女下凡”群雕;年,在仙女湖新码头入口处新建了一座仙女下凡雕塑。仙女湖景区内陆续兴建了会仙岛、闻仙塔、白鹭岛、白鹭山庄、爱情岛等,使得七仙女下凡文化,成为了仙女湖旅游的主题文化。有了仙女文化的注入,仙女湖的旅游文化主题、品牌形象得以树立,迅速在国内风景名胜区和旅游市场名声远播。

2.以牛郎织女故事为依托,开发“神牛洞”溶洞风景区。除仙女湖之外,分宜县在开发洞村乡溶洞群时,也将牛郎织女故事美丽传说作为景区的文化主题。年5月13日,中国洞都——神牛洞风景区举行了隆重开业典礼。景区的牛郎织女洞全长米,以牛郎织女故事“梦幻织锦、天上情缘、王母震怒、鹊桥相会”等为主线,创造性地将夏布生产技艺和牛郎织女故事传说贯穿于整个旅游观光过程,使景区独具特色。

3.挖掘七仙女文化,打造特色文化名城。新余市委、市政府将七仙女文化作为这座城市一个耀眼的文化符号加以利用,将仙女文化引入到城市建设中,引入到市民日常的生活中。如今市政府前最主要的干道被命名为仙来大道,路上遇到的有“美哉仙来”石;到公园健身散步,有仙来湖公园;到社区办事,走进的是仙来湖社区、仙来办事处;孩子们在课堂上,可以学到有关七仙女下凡传说的乡土教材;打个电话,耳边响起的是电视连续剧《仙女湖》主题曲的铃声……七仙女文化已成为这座城市的“文化符号”,市民呼吸的是“仙女文化空气”。

4.应用仙女文化助推产业发展。利用仙女文化这一文化品牌,新余人对众多的特色产品、工厂企业等不断冠以“仙女”、“仙女湖”之名:仙女湖野生茶油、仙女湖皮蛋、仙女湖牌茶叶、干笋、蜂蜜、糍粑、羽仙酒,还有以仙女湖之名命名公司企业的名称,如仙女湖天然食品厂、仙女湖渔业公司等。随着互联网产业的发展,年,新余人开发的手游《仙女去哪儿了》正式上线。

5.发掘仙女文化,繁荣文学艺术。为推动新余文学艺术创作,年,新余市编辑出版了《走近仙女湖》一书。年至年,仙女湖区管委会先后通过新闻媒体举办了走进仙女湖摄影、征文、诗歌赛、“我心中的仙女湖”、“仙女湖故事大赛”;邀请全国散文协会到仙女湖采风,将仙女湖确定为全国散文创作基地;新余市文联将自己的文学刊物命名为《仙女湖》会刊;《新余日报》将报纸的副刊定名为仙女湖副刊。通过一系列动作,新余产生了《毛衣女传奇》《少女夺镜》《仙女湖的由来》《毛衣女与白鹭山庄》等一批文学新作,有力推动了新余文学艺术创作的繁荣与发展。

6.每年举办仙女湖形象小组评选大赛、仙女湖七夕情人节活动。新余自古以来就有七夕节祭祀牛郎织女乞巧的传统民俗,年起,新余市人民政府、仙女湖区管委会在这一基础上,举办了首届仙女湖形象小姐评选活动,通过评选“七仙女”活动,全力抢救、挖掘、保护、弘扬仙女文化。此后,以“情爱圣地”仙女湖为主题,新余市每年都会举办仙女湖情人节活动,吸引新婚男女前来仙女湖参加集体婚礼活动。年11月,仙女湖又成功举办了“仙女湖杯”世界旅游形象大使冠军总决赛。年,仙女湖举办的七夕情人节集体婚礼活动,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对新人前来参加七夕情人节活动。七夕情人节,不仅使民间七夕文化节习俗得以传承,而且赋予了它新的内涵,使新余仙女湖成为了“情山爱水”的文化地标。

新余市已制定了“毛衣女传说”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到年,在新余市建立起比较完备的、符合仙女湖实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体系。新余市未来还将在仙女湖景区建设一个“仙女下凡群雕”,使之成为景区的标志性建筑;建设一个“仙女文化主题公园”;改造一个“仙女村”,将天仙路旁的垱头村进行改造,着力将村庄打造成具有“仙女文化”的特色旅游村,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合理利用取得明显成效。

每座城市,都有一部属于自己的传记。七仙女传说,属于新余,古老而神奇。七仙女文化高峰论坛,是新余今天正在发生的一个新的传奇!

(来源:新余日报)

(编辑:习怡阳)

赞赏

长按







































北京治疗白癜风什么医院好
早期白癜风症状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yushizx.com/xysxs/795.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