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江西建设情况的

年1月28日在江西省第十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

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张和平

各位代表:

受省人民政府委托,我向大会报告全省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情况,请各位代表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年及“十三五”时期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情况

年是决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完成阶段性任务的决胜之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和鄱阳湖流域超历史大洪水,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全省上下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西重要讲话精神,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实现抗疫情、战洪水、促发展“三战三胜”。特别是始终坚持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不动摇,坚定不移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坚定不移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道路,打造美丽中国“江西样板”取得新的显著成效。

一年来,重点抓了五个方面工作:

(一)深化体制机制创新,生态文明制度改革彰显新成效。持续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统筹抓好改革创新、制度落地、系统协同,推进生态文明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一是建立“源头严防”管控体系。全面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统筹划定“三区三线”,建立“四级三类”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构建全省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建立自然资源统一确权办法和登记体系,深化自然生态空间用途管制试点,出台实施统筹推进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改革意见。科学整合优化各类自然保护地,加快构建自然保护地体系。划定永久基本农田万亩,建立永久基本农田储备区制度,全面实行重点生态功能区产业准入负面清单。二是完善“过程严管”监督体系。在全国率先出台全省流域综合管理暂行办法,健全完善以五级河长制湖长制林长制为核心的全要素全领域监管体系。出台实施构建现代环境治理体系改革措施,全面建立“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环保监测执法垂管改革全面落地,实现固定污染源排污许可全覆盖。推进自然资源资产有偿使用试点,全面推行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建立“生态云”大数据平台。三是健全“后果严惩”责任体系。生态文明建设在高质量发展考评中的份量进一步加重,生态文明责任体系进一步压实。全面推行自然资源资产负债表制度,常态化开展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全面实行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和责任追究制度,省级环保督察及“回头看”实现设区市全覆盖。创新生态环保综合执法、环境资源审判、生态检察等司法制度。全年查办破坏生态环境资源犯罪件,提起公诉件。

(二)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生态环境质量实现新提升。深入实施污染防治攻坚八大标志性战役、30项专项行动,统筹推进“五河两岸一湖一江”系统治理,持续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一是推进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深入实施生态环境污染治理“4+1”工程和十大攻坚行动,推进“三水共治”和沿线岸堤综合整治,累计拆除非法码头个,关闭退出化工企业89家,长江干流江西段所有水质断面达到二类标准。长江经济带披露的29个问题基本完成整改,我省长江大保护工作机制、与三峡集团央地合作模式等获国家推广。二是狠抓重点领域污染治理。坚决打好蓝天保卫战,坚持“一企一策”“一城一策”,深入开展“四尘三烟三气两禁”整治行动,全省空气质量保持中部省份第一。坚决打好碧水保卫战,深入实施城镇污水处理提质增效三年行动,持续开展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入河排污口治理和“清磷”整治,全省座城镇污水处理厂基本完成提标改造,设区城市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全部达标。坚决打好净土保卫战,建成垃圾焚烧处理设施29座、日处理能力2.6万吨,危险废物年处置能力达到48.5万吨,新版“限塑令”在全省有序推行。三是实施节能节地节水行动。全面推进“亩产论英雄”制度,大力开展节地增效行动,全省消化批而未用土地面积20.44万亩。深入实施节水专项行动,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6.5%。退出煤炭产能万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占比达46%,能耗双控完成国家“十三五”目标。

(三)做好治山理水显山露水文章,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形成新优势。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理念,强化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促进生态系统良性循环和永续利用。一是构建一体化生态屏障。深入实施国土绿化、森林质量提升、湿地保护修复等重大工程,完成造林.7万亩、封山育林.3万亩、低产低效林改造.8万亩,修复湿地.7公顷。森林覆盖率稳定在63.1%,自然保护地数量达处、占国土面积的11.46%。二是实施系统性生态修复。推进生态鄱阳湖流域建设行动,深入实施系统保护和全流域治理,持续开展鄱阳湖越冬候鸟和湿地保护、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等专项行动,长江干流江西段、鄱阳湖等重点水域全面同步禁捕。完成废弃矿山生态修复6.6万亩,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2.7万公顷,水土流失面积和强度实现“双降”。三是打响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品牌。深入推进赣州国家山水林田湖草生态保护修复试点,创新开展流域性稀土矿山尾水处理,形成了山水林田湖草山区崩岗治理“赣南模式”。深入推进九江长江“最美岸线”、昌铜高速生态经济带、吉安百里赣江示范带等建设,加快探索南昌城市滨湖地区综合治理新路径、吉安千烟洲小流域综合治理新模式。

(四)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绿色崛起迈出新步伐。用足用好绿色生态这个最大财富、最大优势、最大品牌,持续推进经济绿色转型。一是着力打通“两山”转化通道。深入推进抚州国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制定生态产品与资产评估核算办法,浮梁、武宁、湾里等省级试点形成初步成果。绿色金融改革取得重大进展,绿色金融发展指数排名全国第四,绿色市政专项债、“畜禽洁养贷”等十余项改革经验被央行采纳并推广。赣州、吉安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成功获批,开展“两山银行”“湿地银行”制度试点,全省绿色信贷余额达到.6亿元、同比增长20%。二是加快推进生态产业化。深入推进绿色有机农产品示范省建设,实施农业结构调整“九大工程”,新建高标准农田万亩、超额完成国家下达任务。农药化肥使用量连续四年下降。“两品一标”农产品数量达个,创建10个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6.7万家农业经营主体纳入追溯管理体系,农产品抽检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大力发展中医药、大健康等产业,中国(南昌)中医药科创城、上饶国家中医药旅游示范区、宜春“生态+”大健康试点加快推进,全省林业经济总产值达到亿元,旅游接待总人次、总收入分别为5.5亿人次、亿元。三是着力推进产业生态化。坚持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方向,深入实施“2+6+N”产业高质量跨越式发展行动,加快培育壮大六大优势产业,大力推进铸链强链引链补链工程。航空、电子信息产业营业收入分别增长20%、13%,电子信息产业营业收入突破亿元。出台实施数字经济、新型基础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数字经济增加值达亿元。工业技改投资增长16.4%,占工业投资比重达39.2%。推进上饶、永丰等国家大宗固废综合利用基地建设,开展循环化改造的园区比例达到75%。四是着力打造绿色发展样板。萍乡产业转型升级、宜春河湖管理保护、上饶横峰和赣州全南农村环境治理获国务院表扬,新余生态循环农业、吉安林权抵押模式、抚州古村落保护模式和“信用+”经营权贷款机制等形成示范样板。

(五)增进人民群众生态福祉,生态文明共建共享凝聚新合力。坚持生态为民、生态惠民,不断增加优质生态产品供给,提升人民群众生态共建的获得感。一是创新生态扶贫。深化国家生态综合补偿试点省建设,累计筹集流域补偿资金.2亿元,推进第二轮东江流域生态补偿和赣湘渌水跨省补偿试点。生态公益林补偿金额达到11.2亿元,补偿面积万亩。累计建成光伏扶贫电站3.9万座,惠及贫困户36.78万户。选聘生态护林员2.38万人,带动7万人口实现脱贫。上犹、遂川、乐安、莲花等生态扶贫试验区“脱贫摘帽”。二是深化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深入实施城市功能与品质提升三年行动,推进城市生态修复、功能完善,设区市城区黑臭水体基本消除。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三年行动,完成村组整治2万个,新建改建农厕80.3万户,全面推行“五定包干”村庄环境管护机制,在中部省份率先通过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国检验收。三是广泛开展生态创建。深入实施生态文明建设促进条例,开展首次生态文明宣传月活动,积极开展节约型机关、绿色家庭、绿色学校等创建行动,持续开展“河小青”志愿活动。新增国家“两山”实践创新基地1个、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县5个,总数均居全国前列。将生态文明纳入公共文明指数测评和新时代公民道德建设体系。加快推进一批省级生态文明示范县、示范基地和美丽宜居试点县建设。

一年来,省人大常委会积极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出台《江西省土壤污染防治条例》《江西省农村供水条例》《江西省禁止非法交易和食用野生动物办法》,持续26年开展“环保赣江行”活动,全面加强生态环境领域执法检查和监督,为全省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有力支撑。省政协围绕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长江经济带“共抓大保护”、提升林质林相、革除滥食野生动物陋习等开展专题调研和民主监督,推动设立新一届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yushizx.com/xysxs/7883.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