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余搜ldquo神rdquo记新
新余发布往期热文推荐
?在新余过年,挺好!
?同发声|医院停车费合不合理?请您来说说......
?速看!新余这些区域禁止燃放烟花爆竹→
开栏的话多年前,《搜神记》中记载了“七仙女下凡”传说,让世人知道了新余。新余因此成为“七仙女传说之乡”、七夕民俗发源地。时光流转,非遗也在不断发展。即日起,新余日报新媒体推出《新春走基层之新余·搜“神”记》系列策划,用图文、vlog等形式,深度挖掘新余非遗,探索新余非遗民俗、非遗手艺人的故事,讲述“传承”之外,新余非遗的突破和创新,展现它们与时俱进的光彩。
“御剑江湖载酒行,江湖邋遢不知名。笑听风雨身后事,与君携手发狂吟。”曾几何时,仗剑走天涯是多少人年少时的梦想。武侠,似乎离我们很遥远,那里有深藏不露的独门绝技派,有掌握某种“神秘”的东方力量……然而在距离新余市区三十多公里的蒙山脚下——人和乡辉江村,就有着让人触手可及的“武林江湖”。
人人尚武老幼妇孺都会两手经过曲折的村中小道,走过八百多年古石桥,穿过古老门楼来到辉江祠堂,锣鼓声一响,辉江武术演练开始了。无论是刀盾棍棒,还是板凳扁担,武师们都使得虎虎生风。比试过后,伴随着喧天的锣鼓和乡民们的欢呼声,舞狮表演开始了。单边救子、金狮缠腕、神弓拔枪,最后一记三花枪,惹得围观乡民拍手叫好。
辉江武术属江西三大武术门派之法门拳,为新余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距今已有八百多年历史。辉江村有句俗语:“三岁小儿,有打有扣。”扣指的是点穴。在辉江村,无论是三岁孩童,还是耄耋老人,无论是血气方案的壮年男子,还是温柔似水的花季少女,人人能耍上几招。
“辉江武术就像城里的广场舞一样普及,村民练武就像跳广场舞一样用来强身健体。”辉江村党支部书记何红辉告诉记者,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辉江村家家户户门口都挂着沙包练习武术,每到晚上,三五成群的村民聚在家门口一起演练、切磋、比试。“辉江武术和辉江人连着筋骨。”何红辉说,开心的时候,村民用它表达快乐,烦忧的时候,用它排解郁闷。
和其他武术注重门派、宗族不一样,辉江武术向来开放包容,不论年龄、男女、宗族、地域、门第,只要想学,师傅们都愿意倾囊相授,也因此造就了辉江村人人尚武的独有乡风。每到春节,武术队敲锣打鼓,走村串户的表演,成为辉江及周边村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万物可用扁担板凳皆是武器既有海纳百川的大气胸怀,也有万物皆可用的灵活多变。辉江武术,既可以赤手空拳,也能舞刀弄棍,草木竹石皆可为剑。扁担板凳的家常用品,甚至锄头铲子的务农器具都可以拿来练武。“田间地头做事,一时兴起,拿着锄头也能来几下。在外面搞装修疲乏了,拿着铲子也能舞几招。”何红辉说。
虽然武器接地气,但辉江武术并非上不得台面。其一招一式还融入了“皇家武术”套路。相传,多年前,明太祖朱元璋之孙朱允文曾率兵在蒙山开采银矿,善于学习的辉江人便偷师将御前侍卫武功套路融入到辉江武术中。正因为如此,辉江武术并非花拳绣腿,实用实在实力是辉江武术的特色,正如从小习武的女弟子何满满所说,辉江武术是靠实力赢得名声。
医武结合练武先修“武德”历经数百年的传承发展,辉江武术逐渐形成了融德、武、医、药等为一体的武术流派。据辉江《何氏族谱》记载,何仕元十七世孙何季清(公元-年),一身正气,刚正不阿,且心地善良,“西山采药,常米粮济于贫,行医布施”。何红辉告诉记者:“原来,村里的武师也是医师,既会武术,也会接骨、中草药,小孩子手摔脱臼了,找打师傅接一下,敷点草药,半天就好了。”
站在古色古香的石桥桥头,望着绵延百里的巍峨蒙山,何红辉向记者讲述了一个小故事:年,受到罗坊会议的影响,辉江武师何绵八副队长带领村里的打师傅们,连同下村的邱明贵等同志加入蒙山游击队,响应红军打土豪分田地的行动,沉重地打击了当地的国民党反动派。至今,村里还流转着他们的故事……
“练武先修德,无德不如贼。”虽然收徒不讲门第、宗派、地域、男女,但历代师傅在选徒传授武艺的时候,对徒弟德行要求颇为苛刻,所谓习武必须先修炼武德。如今,辉江人闯四方,也将辉江武术的精气神带出去。“辉江人开放大气,从不藏着掖着,只要有人想学,辉江人都会免费教授,周边峡江、樟树等地区都有辉江武术的传人。一开始,别人都怕辉江人,然而时间久了,对辉江人更多的是敬。”何红辉说,也正是辉江人的开放豁达,让辉江武术绵延八百余年。
什么是辉江人的武德?是万物皆可用的灵活;是海纳百川的包容;是路见不平一声吼的正气;是英雄不问出处的不拘一格;是倾囊相授不求回报的无私坦荡;是万物皆备于我的自信从容……
小新说
你对新余非遗了解吗?
你是否曾用文字、镜头
记录新余非遗民俗、非遗手艺人的故事?
欢迎向新余发布《新余·搜“神”记》栏目投稿。要求原创作品,内容完整,投稿邮箱:xinyuapp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yushizx.com/xysxs/77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