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随记丨新媒体时代的社会心态新余
也谈乡村调研……
新余田野调研随记年暑期在带领团队成员到四川成都实地田野调研唐福珍案时(阶段性成果发表在《国际新闻界》年5期),我曾经在调研随记中提及对乡村的田野调研:
我的印象中,家乡虽不能说是青山绿水,但至少有着些许恬淡和温润,但几次实地调研尤其是四川成都金牛区金华村之行,打破了我儿时乡村的记忆,确切的说,调研地点是城乡结合部,而按科学的编号和抽样“进村入户“之后,我有些诧异了,真的是城不像城、村不像村,且不说一个完整意义上的村落已经被现代的道路和楼房切割得七零八落,其间的基础设施则完全没有了先前的自成一体和“自我消化”功能,因此残存的村落完全适用“腥臊恶臭”了。
此次大规模的对新余尤其是乡村的实地调研,更是感触良多。在对珠珊、郭家村等(城乡结合部)进行调研问卷、深度访谈后,调研组一行又驱车50余公里到下村来了个不折不扣的乡村实地调研。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乡村的“空心化”都是令人震惊的,即使在作为示范单位的下村村委会下村小组,田间劳作的也基本是妇女和老人。据田间的大姐说,能够带来新的信息的,是一年当中外出务工的年轻人回到村子,当然外面念书的孩子也能带回“新鲜事”。不知道这在多大程度上代表现在中国的乡村,好在量化研究就在于样本选取的科学性和代表性,以及足够的“量”,随着田野调研的进一步开展,样本量的增加,相信会有更多的共性的因素提取出来。
而在下村小组,在大棚蔬菜和水果的旁边,还有着特有的一些水田,里面放养着鸡和鸭,伴随着环绕村边的人工水渠潺潺的流水声,大有一派欣欣向荣的新农村气象。不经意间,我发现无论在田间劳作的大姐还是大爷,偶有一两位接听电话,基本上用的是“老人机”,这是否意味着不可能以手机上网甚或排除了接触社交媒体的可能了?如果说团队此次调研是社会心态“常态”下的一种测度,那么突发群体性事件应该是“应激”下的一种抗争行为了,而事件的参与主体表现了一种底层化和青年化的趋向(《现代传播》年6期),则从某种程度上说明了这种集体行动除了底层知识分子的动员外(笔者在《现代传播》年7期曾经专门讨论过这一议题),是否还伴随着草根情节的异化以及底层传播生态变迁的因素(人大复印资料《新闻与传播》年4期)?尤其是底层青年群体,该有着怎样的传播意识和传播“界点”呢?显然,高估和忽视了其中的传播问题,对于系统探讨新媒体时代底层青年群体的社会心态都是不全面的。
当然,这次对于青年学生、青年市民使用新媒体的调研也是问题和亮点迭出,因此,团队在结束了两天的辛苦调研后,返校后不是所谓的休整,而是第一时间和团队所有成员(包括九江调研的一年级的成员)进行了头脑风暴,较为系统的梳理了其中的问题,并重新审视和思考了其中的问题假设。
我开玩笑地说,等回到家中后,还要吃点感冒药“再战”。或许是调研的收获,或许是调研中的感慨,或许是因之接触了社会百态,更或许是他们对自己的今后有了更多的设计和考量,我看到了团队成员更多的坚毅和笃定的表情,这才是我想要的田野调研。是为记。
1月13日写于深夜、14日续写于晨
老师与调研团队在新余站前合影留念
1看波澜不惊的默默无闻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犹记得十几年前去外婆老家的情景:采茶、牵牛耕地……漫山遍野忙碌的人;可如今的乡村,年轻人为了生计抑或为了寻梦而选择走出农村,徒留带孩子的妇女、年迈的爷爷奶奶们,“闲人”成了这群守家人的代名词。调研的过程中,我走在下村村的小路上,远远望去,一位穿着深色衣的老奶奶坐在小房门口,我看不到她的表情,更无法探寻她的内心,只是一瞬间大城市里人人拿手机的浮躁与喧嚣与乡村中一个人安静看世界的对比,让我清楚的体会到,与高媒介化几乎搭不上边、不被手机捆绑的地方它有它的柔软,看似默默无闻实则随着社会的发展亦开始了波澜不惊的转变,当那些走出家乡的青年们回到农村的时候,一定会带来城市的烟火味。
时光如水只能回忆
我们的记忆非常吝啬,它很少给匆匆流淌的生活足够回味的空间。遗憾的不是在今日的回望中感慨万千,遗憾的是念念不忘的情感,不会在有便捷媒介平台的今天被延续。很多受访者说,以往的很多好友现在都成了白殿疯初期图片白癜风医院沈阳哪家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yushizx.com/xysxs/7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