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新余历史悠久的新余花鼓戏

年7月,章志刚在仙来戏台演出花鼓戏《豆腐哥豆腐嫂》。

一直以来,人们只知有赣剧、采茶戏,其实,以我市为中心的新余花鼓戏,呈辐射状,向东流入清江、新干、丰城,向南蔓延至峡江、吉水、吉安,向北衍至上高、高安,向西倒流万载……新余花鼓戏历史久远、师承清晰、剧目繁多、声腔强大,其势荡荡若渝河之水,远在抚州的乐安亦有其浪迹。

起源

新余花鼓戏来源于“赣中花鼓”,初名叫“花鼓灯”,后叫花鼓戏或花鼓班。它形成于清乾隆时代,盛行在清末民初,经过民间“灯彩”的阶段,再与其他民间艺术相结合,逐渐变成由单台戏(一个演员独唱)、对子戏到三小戏的演出,距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

清末的新余,人口衍繁至31万之众。其中一批小手工业者与小农亦农亦艺,有的逐渐弃工弃农而从艺,使花鼓戏获得了一批为数不少的艺人。再者,每逢年节或庙会、或赶墟,又有演年戏、庙戏、墟戏的乡俗,花鼓戏便借此而风靡渝州南北。

剧目

新余花鼓戏是江西的大剧种,新余花鼓班所拥有的剧目近二百多出,其中,处于花鼓灯早期,带着生活水露、原始活力的小戏剧目有一百六十多出。新余花鼓戏最早的剧目主要是旦、丑小戏。其剧目的唱词、念白,大量运用民间俗语和歇后语,既通俗易懂,又诙谐风趣。

由于吸收外来剧目与发展本剧种独有剧目,才使得这路花鼓拥有单台、对子三小;半班、大本、连本及旦戏、丑戏、生戏俱全,或喜、或悲、或正,风格迥异、自成体系的众多剧目。代表剧目有:《三伢仔锄棉花》《补背褡》《卖花线》《王先裁衣》《算命》《看相》《破产记》等。

新余花鼓戏不但吸收了不少外来剧目,而且还发展了很多本剧种的独有剧目,这才形成了单台戏、对子戏、三小戏、半班戏、整本大戏和连台本戏等形式多样,生、旦、丑行当俱全,有悲、有喜、悲喜结合,内容丰富、自成体系的演出剧目。

曲解

新余花鼓戏的初期多为一戏一曲,音乐、唱腔大多来自民间小调,主要有宫调式和徵调式两种。一般分为上下两韵,过门短,上口快,旋律简洁,轻松活泼,抒情逗趣。

新余花鼓戏的曲调丰富,有二百余种之多,如:“十调扫坟”“十杯酒”“纱窗外”“十打”“十八变”等。早期新余花鼓在演出时,伴以击鼓。其鼓为长条形,背在腰间。后嫌其单调累赘,便把腰鼓丢掉了,演出时只用一个梆子,两把二胡(一正一反),没有其他打击乐,人称老花鼓(亦称丝弦班)。后来因受到其他剧种的影响,乐队才有了较大的变化和发展。

行当

新余花鼓戏在半班时期的行当体制是“二旦一丑一生”,加两琴师、司梆、打杂人等,一般七至九人,有所谓“七死八活九翻身”之称,与“七紧八松九逍遥”说法相仿。半班之前,曾历单台戏、对子戏与三小戏阶段,行当也随着“一旦一丑”“二旦一丑”,添“公子”即生行,而演变为“二旦一丑一生”。

由于剧目演出需要,旦行在二小旦基础上又添一婆旦,俗称“老妈娌”,行当逐渐趋细求工。半班之后,因演大本、连本戏,人员增至十七、八人,行当建制逐步趋向当地的京剧大班,添须生、老生、花脸,甚至有了武生。

在角色编制上,赣南采茶戏等周边地方戏曲一般是“一丑二旦”,而新余花鼓戏加入了“小生”一角,形成了“一小生、一小旦、一小丑”的新余花鼓戏所独有的“三小戏”形式。

表演

早期的花鼓,旦角以帕,丑、生皆以扇,丑且以变幻的矮椿,以礼帽载歌载舞。这些表演手法与赣南采茶有所同,也有所异。真正意义上的生角,即准生角,早期赣南采茶戏中不存在,但在花鼓戏中,它独成一行。丑戏多绝招。融杂技、杂耍入戏;动脸动头皮动五官,有所谓“五官功”特技。丑行、旦行的步法有矮子步、彩旦步等。在新余花鼓戏中矮子步又分:全矮、半矮、蹲步、鸭子步、交叉步等,步法有变化、不重复、有特色。

在花鼓戏演出正式开始前,一般有一个“开台”的仪式。即:生、旦、净、末、丑各个角色都先上台串场、亮相(也叫八仙过海);武生表演功夫绝技;乐队里锣鼓丝弦都响起来,热热闹闹地把演出的气氛渲染开来。另外,如果是在新做的祠堂做首演,那么除此之外,整个花鼓班里最年长的人还要现场杀上一只红鸡公并念上一段道白词,给这个新祠堂开运避邪。

新余花鼓戏以演生活小戏为主,表演上唱工做工并重,形象生动,如《浪子铲豆》本是丑行表演的独角戏,在表演中,演员既要扮“生”,又要装“旦”。在唱腔上,既要有生腔,又要唱旦调,可谓一人登台,男女并演,唱念做白,技巧多变。

丑角的裙子矮桩戏多绝招。如《顶烛怕妻》一剧,要求演员头上顶着碗和点燃的蜡烛,跳台钻凳,翻滚自如。《蔡鸣凤》一剧,有一架楼梯悬空直竖,饰窃贼的演员上攀下落,脚不沿梯。《婊子算账》一剧,演员则将气功运到头顶,任他人用鼓板击头,由慢及快,由轻到重,功夫过人,令人叫绝。另外,还有不少融杂技、杂耍入戏的顶碗、玩伞、耍扇、弄帕,以及“动五官”的独门绝活,充分显示出新余花鼓戏的艺术特点。

困境与未来

自90年代开始,群众文化生活日益多元化,对新余花鼓戏的兴趣也逐渐淡泊,尤其在年轻人中少有听众。并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变革,人们忙于生产经营,生活节奏加快,听众越来越少,专业队伍萎缩,年老的艺人难以继续演唱,年轻艺人纷纷改行,出现后继乏人、濒临灭亡的危险。演出场所也逐渐减少,过去的剧场,包括农村乡镇的会堂、影剧院等,现大多转向街头和集市经营,专业剧场演出甚少;后继人才缺乏。特别是编剧、导演、音乐、舞美等人才都很缺乏。

对于本土花鼓戏的未来,新余花鼓戏的继承人章志刚告诉记者,他从13岁到60岁,唱了一辈子戏,因此觉得自己有责任、有义务去传承宝贵的文化遗产。“可我还是觉得心有余而力不足,毕竟一个人的力量太过渺小,虽然我有技艺,但缺乏硬件设备却是最大的阻力。”章志刚说,他曾考察过江浙一带民营剧团,“人家经营得红红火火,传统文化还是很有市场的,只是我们这边不够专业,也没有资金支持做大做强。”

为此,章志刚希望花鼓戏今后的发展能得到相关部门更多的重视和支持,能够专门培养一批人才,让新余花鼓戏变得专业化、产业化,将深受群众喜爱的新余花鼓戏长久地传承与保护下去。(新余新闻网)

如何订阅:

查找







































倍他米松片
北京白癜风治疗哪家医院最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yushizx.com/xysxs/699.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