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新余,那些渐行渐远的老行当
你是否怀念,那曾经遍布大街小巷的铁匠铺、修鞋摊,那曾经此起彼伏的小商小贩吆喝声?五花八门的老行当,是人们昔日生活中浓醇的味汁。然而,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许多老行当渐失踪影,一些则注入新元素,变换了面孔:手工配钥匙变成了电子配制;手工刻章演变成电脑雕刻;剃头匠的剃头挑子被时尚的现代发廊取代……细数一下在我们生活中消失或即将消失的老行当,追寻这些影像,触发记忆深处的怀念,希望这些渐逝的老行当作为一种文化,不仅只停留在父辈的讲述之中。
铁匠
“半间东倒西歪屋,一个千锤百炼人”是旧时候铁匠师傅的真实写照,一张铁砧,几杆铁锤,几把夹钳,风箱、火炉是打铁人的基本家当。在一切都沦为流水线生产的今天,叮叮当当的打铁声音早已变得无比模糊,慢慢地成了有关乡野的一丝遥远记忆。
炸爆米花
老式火炉、葫芦形压力锅、麻袋……随着“嘭”的一声巨响,一团白烟升腾而起,热腾腾香喷喷的爆米花便装满了口袋,诱人的香气让口水喷涌而出——这是很多中国80后儿时美好而有趣的记忆。而今,这种场景在街头却是越来越鲜有了,甚或干脆绝迹了。补锅匠
说起补锅匠,不少人的记忆中,他们或背着风箱以及补锅的工具走乡串寨揽活,或在城市的某个角落定点等待顾客上门。补锅底有剪底、翻边、扣边、贴合这几个步骤,换锅底时要用巧劲,不然容易把锅底的边砸毛,补好了锅底也会漏水。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高压锅、电饭煲等炊具不断更新换代,补锅的生意也就日渐衰落了。曾经红极一时的补锅师傅们,而今已是难寻踪影了。
称匠
杆秤是中国传统度量衡的三大件之一,曾在商品流通中担当重要角色。做秤也是一门古老的手艺行当,看似简单的杆秤,却凝聚着代代杆秤手艺人的聪明智慧。制作杆秤是一门精细的手艺,工序繁琐,大小程序加起来估计有三、四十道。每一道都得小心谨慎对待,稍有闪失,秤就会出现偏差。现在,各式各样的电子称当道,那一称一拨之间的专注已荡然无存,留下的只有交易。
剃头匠
借助推子、刮刀、剪子、梳子等简单工具,老师傅按照客人的要求,十指运动,左右配合,工具轮番上阵,上下兼顾,协作,半个小时后,由长变短,面目一新,耳鼻舒畅,精湛的手艺向人们诉说着,其实并不是万事开“头”难。
篾匠
一把简单不过的篾刀,却功夫了得--砍、锯、切、剖、拉、撬、编、织、削、磨,可都是技术活。编个筛子,精巧漂亮、方圆周正;织个凉席,光滑细腻,凉爽舒坦。篾匠用一双巧手装扮了我们绿色的生活,可惜,现在会篾匠的师傅都已经老了,年轻人再也没有人愿意学这个了。
弹棉花
弹棉花,又称“弹棉”、“弹棉絮”、“弹花”,是中国传统手工艺之一,历史悠久。在那个年代,弹棉花的师傅非常“跑火”,特别是遇到结婚嫁娶的时候特别忙。师傅手中类似弓弩的家伙什不仅能弹出有节凑的音符,更能将棉花弹得紧实、厚重。而今有了机械打棉絮,这种原始的弹棉花工艺已经渐渐在消失了。
手雕工艺
手雕这门复杂、古老的手工艺,在匠人的劳作中,感觉更像一门艺术。钻子、刨子、锯子等在熟练的匠人手中好像大师的画笔,演绎出复杂的深浅、空心的技艺,让人物、花鸟、山水在砖上复活,有古典、质朴的美丽与优雅。
锁匠
锁匠行业在中国已经有50年的历史,它看起来简单,其实工艺非常复杂,但又赚不了大钱,干着老行当的人越来越少。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yushizx.com/xysxs/17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