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ldquo一钢独大rdquo到
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经过新中国7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40年以来的发展,新余因工业而生、因工业而立、因工业而兴,实现了由一个贫穷落后的小县城发展成长为一座新兴的工业化城市。新余年因钢设市、年复市,一直坚持“工业兴市”不动摇,从过去的“一钢独大”到钢铁、新能源、光电信息、装备制造为主导“4+X”产业布局的跨越转型发展,形成多产业相互支撑的现代化工业体系。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引下,新余工业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继续推动全市工业高质量发展。回首70载历程,新余工业一路栉风沐雨、拼搏奋进,取得了非凡成就,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工业经济迈向新台阶。
1
工业经济总量倍增
新余的经济以农业为主,年工农业总产值中工业的比重只有21.5%。“一五”期间,工业经济虽有发展,但工业化水平仍然很低,年工业总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的比重仅有17.1%。
年,钢铁工业崛起,新余开始走上工业化道路。年新余因钢设市,完成工业总产值由年的万元到年的万元,增长5.9倍。年复市,全年工业总产值7.83亿元;到年,工业总产值首次突破亿元,达到.73亿元,中间花了近20年时间;年工业总产值突破亿元,达到.02亿元,只花了五年时间。年,历史上首次突破“千亿”大关,规模工业完成总产值.78亿元。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总产值.97亿元,比年增长2.3万倍,年-年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5.7%,其中年-年年均增长34.2%,是历史增长最快的时期。
2
工业企业规模壮大
上世纪50年代,新余几乎没有什么工业基础,只有一些零星的手工业,机械化生产的工厂寥寥无几,现代工业几乎是一张白纸。工业经济在基础十分薄弱的条件下起步,经历曲折发展历程,企业规模不断壮大,逐步建立起产业特色鲜明的工业经济体系。
年,全市工业企业户,其中大中型企业仅1户。年复市后,全市拥有工业企业户,其中大中型企业6户。年,全市年主营业务收入万元及以上的工业企业户,比年增加户,增长2.5倍;其中大中型企业49户,增长1.6倍。年,全市主营业务收入万元及以上的工业企业户,拥有大中型企业43户。年主营业务收入亿元以上的企业只有8户;到年,主营业务收入达亿元的企业有户,净增户,增长20.9倍。
年以前,除新钢公司外我市没有主营业务收入10亿元以上的工业企业;年,除新钢公司主营业务收入过亿元外,另有12家企业突破1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资产规模由年的.56亿元增加到年的.03亿元,平均每家规模工业企业的资产也由年的1.28亿元提高到3.39亿元。
3
工业经济实力增强
年,农业占新余国民收入的84.3%,工业仅占8.9%。从上世纪60年代开始,新余的工业化进程全面展开;到年,工业占国民收入的比重上升到41.6%,首次超过农业;年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上升到51.2%;年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达到60.4%,为历史上我市工业化率最高的年份。随着工业化进程带动第三产业发展,工业化率逐年下降。年,全市工业增加值达到.23亿元,占GDP的比重为40.4%。按可比价格计算,年的工业增加值比年增长.1倍,年均增长27.7%;比GDP年均增速快2.6个百分点,工业已成为推动全市国民经济发展和现代化建设的主导力量。
4
工业效益水平提升
70年来,新余工业经济不仅在总量上不断壮大,而且在综合经济效益上有了质的飞跃。经济效益不断提升,年规模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59%,是年的4.3倍,提高.28个百分点。企业亏损面下降,获利能力增强。年企业亏损面为15.1%;比年下降23.4个百分点。年规模工业实现利润.35亿元,是年的99.4倍,年均增长33.3%;人均创利12.0万元,是年的82.1倍。
工业企业不断提升管理水平、资金利用效果和资金周转速度,经营业绩持续向好。年,规模工业的总资产贡献率为24.35%,与年相比提高18.2个百分点;流动资产周转4.16次/年,与年相比加快2.4次。生产效率提高,投入产出效果明显。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高,各种要素投入产出效果显著。年,全市规模工业成本费用利润率为8.03%,与年相比提高6.7个百分点;资金利润率为10.88%,与年相比提高10.1个百分点;全员劳动生产率为35.91万元/人,与年相比提高13.6倍。
(来源:新余日报)
本期编辑:肖思慧
责任编辑:邓先锋
投稿邮箱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yushizx.com/xystc/704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