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长河新余章氏历史人文情怀一

译载:

年新余章氏第五届重修族谱序以史为鉴,史纪国之盛衰,谱溯族之源流。谱之所载,其后代子孙虽百世之远,人丁蕃昌,亦知祖宗之所自出,迁徙演变之所由来,亲疏昭穆之不紊,享卑长幼之不味。家谱涉及人口、社会、民族、民俗、经济、文化、人物、宗教诸多方面,是我国宝贵文化遗产的一部分,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组成部分。

新喻章氏之有谱,始于明永乐十七年,由巡按逸勤公所开创,后经清雍正十二年的增修,清一乾隆四十七年的修订更正,逐臻完善。直至民国十七年(公元一九二八年)的四修族谱,迄今已届七十年之久。

岁月更替,斗转星移,沧桑巨变。今逢盛世,重修五届族谱,已刻不容缓,此乃章氏全族的大事,是造福桑梓,惠及后世子孙的百年大计、千秋大业。

此次修谱,首推下枥倡议,一呼百应,全族一致赞同,城内章家牵头,全体编修同仁,東承全族父老意愿,深感责无旁贷,然毅肩负重任,举全族之力,统揽全局,矢志不渝,迎难而上,工作进程极为顺利,以开创章氏合作共事和空前大团结的新局面,可喜可贺!

百川出自一源,万技发自一本。追本溯源章氏本姜姓,神农之裔,至齐大公支孙封于障,后障为齐所并,子孙遂去邑为氏,章氏之受姓自此始。传至及公,仕唐,为康州刺史,由南安迁建宁府浦城县,遂以建安为封望,浦城祖派世系自此始。自及公传十三世至提仲公,于北宋时,任临江军节度使推官,寓居城北大岭旋迁喻东万全。又传三世至颖公,于南宋淳熙年间,由万全徙居县城东门章家,为喻邑章氏祖派之发祥地。后子孙繁衍,散居乡间,遍及全县,至今章姓聚落之地,计有七十余村,另有跨越峡江县内的灼陂,分宜县内的江边,堪称一方的巨姓望族。

谱首列历代名人,为后辈树立典范,激励族人奋发上进。章氏素称文风鼎盛,经久不衰,科第蝉联,簪缨鹊起,显贵贤达,代不乏人。有大傳公之功绩、练氏夫人之德行、十五兄弟之显赫、六十八孙之荣盛,章得象的文韬武略、輪政相国,章颖的博学多才、文章盖世。长江后浪推前浪,章氏名人还看今朝。

东门章家更是独领风騒,可谓地灵人杰,十之八九是书香之家。如今全族的名士学者、英模俊杰层出不穷,人才济济,灿若明星。有清正廉洁、政绩卓著的人民公仆;有出国深造、·名扬海外的博士名流;有年青有为、破格晋升教授的学者新秀;有军界经纬之才、致力于研究国防工程科学的大校;有献身于教育事业、桃李满天下的人民教师;有毕生从医、容满杏林的名医高手;有荣获全国人大代表、农业战线上的巾帼英雄;有乐善好心施、热心公益事业的社会贤达。各有专长,各尽其能,各有建树,各展风采,为章氏家史谱写了宏伟壮丽的新篇章。尤其是章氏后辈追念祖先的艰苦创业和诗书传家的光荣历史荣幸和自豪。务必遵循祖训,继往开来,发扬光大,励精图治,自强不息再创章姓辉煌。

欲达谱之完美,惟恐力所难及,有负众望。本着推陈出新,古为今用的原则,以本宗累世文献为依据,以旧谱为基础,但不墨守成规,陈陈因袭,泥古不化。尤其要慎重其事,既要尊重历史,又要以新的思想观点,反映新人新事新风尚,顺应新的历史潮流。详近略远,是编写志书的原则,远不可知姑从略,近有可考故能详。处理世系、世次,以欧、苏合一为宜,两者相得益彰,融汇贯通,实为五修族谱一大革新。

对旧谱上诰封、序跋、传记、寿文、墓志、像赞、家规、祭祀等的选取,要认真鉴别取其精华,除其糟柏。真实性是志书谱牒的生命,对原有的资料要沙里淘金,去伪存真,切记为炫耀家族而附庸风雅,言过其实的褒扬。一切从实际出发,不浮夸,不溢美,不臆造,事出有据,言之有物、,秉笔直书,光采照人,不失为一部具有教育意义的乡土教材。

事在人为,众手成谱,上下结合,集思广义,族谱告成,乃集体力量和智意的结晶。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世事纷繁,章氏祖派流传两种“百子歌”,相沿已久,无据可查。据枧坊、长岭、郑家山、灼陂等地于民国三十三年同修的支谱,其、派号与“百子歌”不尽相同,各有千秋,已往者不移,来者是式。

为了正本清源,从此次五修族谱起,章氏全族一律遵循现登“百字歌”从世三仔钧公景字始,统一派号,世分为一图,百世统于一宗。恪守尊宗敬祖,尊老爱幼,团结互助的美德,从今以后,族内人等应以族谊为重,以全局为念,不论大村小村,不分贫富强弱,一视同仁,和睦相处,有难相帮,有因相济。

如有嫌隙,亦应以理冰释,不可兄弟同挖墙,同室操戈,令人耻笑。更应严以律已,宽以待人,团结邻里,四海为家,以礼相敬,以诚相见,章氏家族的文明美德将代代相传,永昭章氏的声誉。不揣浅陋,略陈管见与族人共勉而为之序。

章氏五届族谱编纂委员会主任:章和生

主编:章建国

副主编:章家雄

公元一九九七年岁次丁丑孟冬吉日

文肃公章颖略传

章颖(年至年、),字茂献,自号“云山居”。新余城东章家人。笃志力学,以兼经中乡荐。淳熙元年(年)为举首。孝宗下招求言,颖上万言书,附驿以闻,礼部奏名第一孝宗称赞章颖:“文似陆贽”。从学于汪应宸、吕祖谦、张拭名人门下,以乙科赐进士及第。初授迪功郎,循至文林郎。以学官通历考,调为通州教授,作周敦颐祠。时为宜章寇为乱,攻破外邑,当地群众奔避,州中的官僚相继引去,颖独留城。颖对州知赵汝谊说:“愿皆死守”,赞尽守御之计。鬼闻有所防备,便走了。赵知州,以功升为郎,奏颖有协赞之功,可大用。从淳熙九年(年)至嘉定五年(11年),颖辅孝宗、光宗、宁宗三帝为臣三十年,官至大中大夫、通奉大夫、光禄大夫。在朝入大学,为正录、为博士、为中丞……入省,为左司谏。入台,为御史。入尚书,为兵部、刑部、更部传郎……因文章著称,政事名世,升任礼部尚书、皇子嘉王府直讲、国史院同修撰、修玉牒、室谟阁学士…

颖践履端直,生平风节,不为穷达所移。诰封“新喻开国男”、“建安郡候”,食邑三百户至一千二百户。妻封“淑人”。卒年七十八,贈光禄大夫、奉祀府、邑乡贤祠,溢“文肃”。著有《南渡十将传》十卷、《舂陵志》、《文肃公奏议》、《诗文集》传世。

编辑:仰岗樵夫(个人







































专科白癜风医院哪家最好
白癜风发病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yushizx.com/xystc/697.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