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信息联播新余大力发展竹荪产业榆
农业信息联播
新余:大力发展竹荪产业随着蔬菜产业的发展壮大,近几年来,新余市蔬菜种植企业在全市农业、蔬菜管理部门的指导下,通过扩大种植面积、建温室大棚、产业融合、引进新品种等措施,大力发展竹荪产业,新余市民的“菜篮子”里又来了一位新朋友---竹荪。
竹荪,又名竹笙、竹参,是寄生在枯竹根部的一种隐花菌类,有"山珍之花""菌中皇后"之誉。在菌类饮食文化中的各大菜系中,几乎都有竹荪名菜。湘菜中的"竹荪芙蓉"是我国国宴的一大名菜。
年,新余市开始在分宜县操场乡引进竹荪试验种植,分宜县原野食用菌专业合作社经几年试验种植竹荪并取得成功。起初,该合作社抱着试试看的想法种了竹荪不到10亩,通过一年的试种发现,人工种植成本每亩在元左右,每亩年产鲜竹荪大概斤,烘干后成品可得斤左右,种植竹荪每亩盈利近万元,经济效益非常好。于是就一年一年增加种植面积,扩大种植规模,至今年,该合作社种植竹荪已达亩。
原野食用菌专业合作社试验种植竹荪成功后,积极为周边农户提供技术服务,带动大家一起种植竹荪。经过一带十、十带百,现竹荪种植已在全市推广,全市种植竹荪的企业20余家,种植面积近亩,年产成品竹荪超10万斤。种植竹荪在为农民增产增收的同时,还丰富了市民“菜篮子”,提升了市民“菜篮子”品质。城区各大超市和农产品市场都有竹荪销售,普通市民也能把这位“国宴上的朋友”摆上自家的餐桌。
榆阳区:立足当地特色产业五大举措开拓电商市场
榆林市榆阳区立足当地特色产业、优质农产品优势,把电商扶贫作为精准扶贫的有效抓手,通过实施五项举措,进一步开拓了电商市场,形成销售平台多样化、电商模式多元化、产品种类丰富化的电商产业发展格局。
政府引导,搭建电商平台。“榆阳好产品”是榆阳区委、区政府委托榆阳区供销社领办的榆阳区大才电子商务有限公司开办的电商交易平台,也是榆阳区消费扶贫指定平台。该平台按照“统一品牌、统一标准、统一宣传、统一采购、统一销售”的原则,推动当地农特产品实现从生产端到市场端的高效对接。今年疫情期间,该平台推出“抗击疫情、保障民生、鲜菜到家”无接触蔬菜配送,赢得了社会广泛认可。
打造自营平台,助力电商扶贫。该区打造的“供销e家榆阳馆”,以农村电子商务为切入点,既把日用消费品、农业生产资料供应下去,又把农特产品、再生资源采购上来,实现供给与需求有机对接。同时,运作余款榆林本地产品上线淘宝网、拼多多、京东商城等十余个全国性电商平台,大力推广本地特色品牌。
消费扶贫齐发力,助推脱贫攻坚战。为加快发展电子商务网络营销,榆阳区供销社在电商平台积极开展消费扶贫,通过自营平台及天猫、拼多多等其他合作平台,强力推进蔬菜、瓜果、肉制品等榆林优质农特产品网上销售。截至今年5月底,该社自营电商平台已入驻帮扶企业57家、农村电商合作点20个、贫困村70个(榆阳区共80个贫困村)、本土农特产品生产企业20家,销售各类农特产品种,累计完成订单单,交易额.9万元。
河南:将建50个绿色食品原料基地
近年来,河南省着力推动农业由数量优势向品牌优势转变,加快推进绿色食品等农业品牌发展。截至去年年底,全省有效期内绿色食品已突破个。“河南省有效期内绿色食品总数还不够多,养殖产品和深加工产品在绿色食品中占比较低,原料基地建设滞后是主要制约因素。”河南省绿色食品发展中心主任余新华认为。
余新华介绍,原料基地创建与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从创建申请、省级初审、国家中心核准创建,到创建期管理、自查自验、省级初验、国家中心复验批准,再到建成后管理、年检、到期续展,以及全链条绿色食品开发与产销对接等,都有具体而严格的标准。
根据河南省委一号文件要求,今年河南省将力争新增个绿色食品和申报创建50个原料基地。“各地要按照相关规定和时间节点要求,抓紧完成创建申请工作,抓紧落实在创原料基地验收,持续抓好已建成原料基地管理。”河南省农业农村厅副厅长赵耕表示,下一步,河南省创建绿色食品原料标准化生产基地将着眼布局区域化、生产标准化、经营规模化、发展产业化、方式绿色化、产品品牌化“六化”发展方向,统筹推进绿色食品发展,助推农业高质量发展。
(消息来源:中国农业农村部)
山东科翔软件科技有限公司,成立于年,是科大集团下设子公司之一,坐落于全国知名济南齐鲁软件园,是在高新技术应用领域中专业从事软件开发、软件定制、软件实施的双软企业。如果您想更多的了解我们的平台,可直接联系我们,索取更多智慧农业解决方案。
联系-
联系邮箱:shandongkexiang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yushizx.com/xystc/63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