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余记忆乌黑的煤炭拿筷子蘸的咸鸭蛋

新余是一座新兴工业城市,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留下一些已经人去楼空的老旧工厂,它们见证着新余发展的历史,有着令人割舍不掉的记忆和情结。

位于下村镇和马洪乡交界处的花鼓山煤矿便是如此。从诞生之日起,花鼓山煤矿经过了创建、发展、挫折、振兴的历程,如今依然屹立不倒。它见证了近60年来新余工业发展的历程,它的过去和未来牵动着不少新余人的心。

”发展中的矿山建设

江西省新余市花鼓山煤矿,前身江西省花鼓山煤矿,简称花矿,始建于年,至今已近60年,是江西省属重点煤矿之一。花鼓山煤矿的矿名得自一个神奇的传说:很久很久以前,这里的劳动人民就以开矿挖煤为生。一日,花鼓仙女预知这里的矿井将要坍塌,便在井口擂鼓演戏,井下矿工被鼓乐声招引上井观戏,因而免于井塌人埋之灾,为了报答花鼓仙女的大恩大德,这里也就被取名为花鼓山。这内涵丰富的传说给矿工永恒的启迪,它警醒着世世代代的矿工们时刻不忘“安全”二字。

花矿机关大院旧貌。

年7、8月间,萍乡矿务局抽调数百人组建新余煤矿筹备处开发花鼓山矿区;年2月上高矿务局与花鼓山煤矿合并,多名职工转入花鼓山煤矿。

红旗井井口。

东风井井口、山南井井口旧貌。

到年末,花鼓山煤矿已拥有红旗、东风、皇化3对生产矿井和山南、老棚里2对基建井。—年,红旗井、东风井、皇化井相继报废停产。

图为年入洗能力30万吨的洗煤厂。

年10月,山南井竣工投产。年7月,皇化二井开工建设,年,重建东风井,残采周边优质煤;同年,老棚里井开工建设,年投产。至年,全矿共有生产井4对,年产原煤48.68万吨。

精煤装车外运。

花鼓山煤矿曾荣获“年度优秀企业”、“年度突破工业亿建设新余新型工业城企事业突出贡献奖”等各类奖项,先后生产了原煤精煤、焦炭、矸石砖、瓷板、元钉、包装箱、服装、蛇毒、副食及农林畜牧渔等20余种产品,为国家的煤炭生产和工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

羊毛衫编织车间。

年,花鼓山煤矿被新余市中级人民法院宣布政策性破产,年6月组建为江西花鼓山煤业有限公司。年,因为改制,企业分为江西花鼓山煤业有限公司和新余花鼓山实业公司,年底,按照国家去产能政策要求,分流人,年7月,江西花鼓山煤业有限公司员工仅有人左右。

山南煤矿。

公司现有生产矿井1对:山南煤矿,设计年生产能力28万吨;山南煤矿包括东风分矿(山南井的配套工程);洗煤厂,设计年入洗能力28万吨。

记忆里的老矿故事

六角亭旧貌。

随着矿山建设的发展,矿区逐步办起了各类小厂小店:制冰厂、服装厂、水泥厂、鞭炮厂、印刷厂、豆腐厂、编织厂等17家小厂,理发店、招待所、大众餐厅、小卖部等5个小店。曾经,花矿处处充满活力,一根根大烟囱高耸入云,煤场上车水马龙,厂房车间里机器轰鸣,小店内人来人往,好一派繁荣的景象。山顶上的大喇叭像一个会唱歌的巨人,时常有美妙的歌声从喇叭里传出,给矿工们的工作和生活增添了一丝乐趣。

昔日矿区早市人声鼎沸。

对于花鼓山人来说,这里的一草一木都是自己熟悉的,不用担心迷失方向。这里有无数花鼓山人住过的小院、调皮时爬过的梧桐树、从小就爱逛的小商店、还有每天散步的街巷。住在平房的花鼓山人大多都吃着百家饭长大,小孩子每人抱着一口大碗,东家进西家出,边吃边唠,其乐融融。

集体婚礼。

大众餐厅的冷饮室是每年夏天最热闹的地方,这里会卖花鼓山自制的冰棒。“小时候最喜欢吃那里的盐水冰棒,就是感觉特别好吃,那时候冷饮店的冰棒品种不多,但是都很便宜,1块钱可以买好多根。”从小在花鼓山长大的胡女士现在想起来还津津有味。

职工食堂旧貌。

胡女士的父亲很早就来到花鼓山煤矿当矿工,小时候她常听父亲说矿区上的趣事。“他们那时候没有什么文娱活动,下了班大家就聚在一起打牌,输了的人往自己脸上贴纸条,有时候运气不好会贴满整张脸,还会钻桌子。有些人没钱就用饭票抵,经常输到最后连饭都吃不上。”

幼儿园旧貌。

那时候物质贫乏,没有什么菜吃,有些人就会带一个咸鸭蛋到矿上,先在蛋上敲一个洞,每次吃的时候用筷子在洞里转一下,沾点味道就着饭吃,一个蛋可以吃好几天。这一切都成了老矿后来留给人们的美好记忆。

职工子弟学校校园旧貌。

就这样,一代又一代的花矿人在花鼓山成长。从上幼儿园、子弟学校,成人了再接父母的班当矿工。那时的工资不高,可人们活得轻松自如,从不寂寞,也不烦恼。

树荫下的自在生活

废弃的老矿井。

随着花矿的去产能改制,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到城市生活,现在平房内大多人去楼空,只留下一些老人还住在这里。后来建的楼房内,大多住着陪小孩过来读书的家庭,他们是花鼓山周边的村民,租住在这里。

如今,花鼓山一片沉寂、荒凉,几座老矿井口已被封了,不走人的地方长满了杂草。

矿山救护站。

在一段下坡路下的矿山救护站墙上,白底红字的宣传语见证着这几十年的时光。

昔日的男澡堂。

如今的男澡堂已废弃。

一片树荫下的澡堂大门早已锈迹斑斑,修建厂、老招待所、影剧院、职工子弟技校都已经废弃,无声无息地屹立在一片枯黄的草木之中。

修建厂。

老招待所。

影剧院。

职工子弟技校。

在居民区里,有着不一样的味道,自然,宁静,悠闲。这里的人们享受着自在的生活,这里仿佛是一个无世俗打扰的地方。居民区巷道狭窄,人们坐在自己堂屋门前就可与对门住户聊天。他们大多都会种点小菜,餐前到田里摘下来就可以炒了端上桌。有些种的比较多的,自己吃不完还会拿到菜市场摆个小摊卖。

住户门口坐着几个打牌的老人,他们说留下来的大多都是老人,他们几乎在这里相守了一生。“现在,只有我们这些老同志,每日清晨或傍晚时分,徘徊在矿区的林荫小道上,偶尔有熟人碰面时,就迫不及待地拉着衣襟,就地坐在街边台阶上,一起说着那些彼此都很熟悉的往事。”其中一位老人说。

新菜市场商品繁多。

花鼓山的清晨还有一丝生机,住在各处家属房里的居民纷纷涌向菜市场、街旁买菜买早点。一些矿工家属也早起张罗点小生意,卖点菜、水果,摆个早点摊。医院、幼儿园、小学均在原基础上翻新修建,新建后的建筑充满现代感,也充满了生机与希望。

医院。

花鼓山幼儿园。

花鼓山小学。

因为花矿是一个移民的矿,它的居民来自四面八方,不同地方的人,它的语言中也就搀杂有不同地方的方言。由此造就了独具一格,主体为萍乡话的花矿语言。如今时代变迁,很多花矿人搬至新余市区居住,也有些人背井离乡去外地发展,但在花矿长大的人相聚在一起依然会用亲切的花矿话交流。

一个时代孕育一种精神。从老一辈开始,花鼓山人就以矿工为荣,满怀激情地投入煤矿生产建设。在那个年代,花矿的人不怕苦、不怕累、不怕脏,干劲十足,精神饱满,斗志昂扬,用激情燃烧着岁月,用青春追逐着梦想。花矿养活了几代人,他们用青春、汗水和热血铸就了花矿的魂。

矿区休闲广场。

如今,花矿的这些老厂有的华丽转身,有的成了废墟,有的在期待未来的命运,老矿也已经破产改制,但花矿的魂还在,花矿的埋头苦干的精神还在。花矿的人把它带到了新的地方,让它又焕发出时代的活力。

关于花矿的记忆,还有一些这样或那样的故事。孩子长成了大人,青年长成了老年,新矿部变成了老矿部。时光的墙最终是被岁月摧老了,斑驳记忆,一点一点剥落,情感会在我们这一代渐渐疏离,回忆也会在我们这一代终结。在你我还尚有激情时,回去看看吧!

今天,让我们用这条







































治白癫疯最好的办法
儿童白颠疯怎样治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yushizx.com/xystc/4981.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