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余历史他造福新余时被笑称穷知县,

明万历三十年(公元年)夏天,五十三岁的汤显祖在故乡临川接待了几位来自临江府新喻县的客人。来客恳请这位文坛宗师为他们离任的父母官张师绎写一篇刻碑纪念的文章。张师绎是何人,能让新喻县民如此兴师动众,冒着酷暑赶了多里路来求汤显祖的一篇文章?他与汤显祖又有着什么关系?今天我们就来介绍新喻知县张师绎。

  张师绎(—),字克隽,号梦泽,江苏武进人,祖父讷斋公曾在嘉靖年间组织乡勇抗击倭寇的骚扰,父亲养讷公则以居家行善而称道乡里。张师绎年仅二十五岁就考取进士来任新喻知县。当时朝政腐败,苛捐杂税不断,新喻县每年赋税达七万多两,百姓根本无力交清,甚至有欠交赋税十余年者,狡猾的吏役借机勾结盘剥,噬民而肥。张师绎遍查多年的赋税清册,向上级请示先征当年税额,其余积欠一律予以减免,百姓因此摆脱了沉重的负担。当时万历皇帝在位,经常派出宫中太监到各地搜刮民财,新喻因为出产白银而被盯上,几个小太监充当“先遣队员”来到新喻,准备勒索。张师绎既不迎候也不准备,单单书写了一个大大的“法”字送给小太监,告诫他们要遵从朝廷法度。这些太监知道张师绎是个有气节、讲法纪的县官,不敢得罪,乖乖地绕道离开,新喻每年省去花费达千百两白银。张师绎在新喻的施政务求“便民”、“亲民”,他往往能用暖心的言语让百姓心情舒畅,据说就连山野之民都会向他倾吐心声。县民之间偶有纠纷闹到张知县这儿,他总是推心置腹,反复劝解,让当事者惭愧地撤回诉状,一时之间,新喻“至于狱空”。他重视教育,每月组织县学学生三次会课,亲自讲学并用俸禄为学生们补助伙食,而自己则“自养粗粝”,到京城述职时同僚们都称他为“穷新喻”,他笑而不愠。任职新喻三年,百姓因为无水旱灾害、赋税公平而仓廪稍实,社会治安也很稳定,“夜户不闭”。正在此时其父去世,张师绎按礼制辞官回乡奔丧,新喻百姓依依不舍送别了张知县,又为之立生祠纪念,并请汤显祖著文记之。汤显祖听闻张师绎在新喻的施政事迹后,欣然写下了《渝水明府梦泽张侯去思碑》。

  汤显祖是当世名士,文名远播,又风骨铮铮,但他对张师绎能倾心结交。汤显祖比张师绎大25岁,两人以文结交,介乎师友之间。张师绎是他的“铁杆粉丝”,早在十余岁刚提笔学写文章,就经常拜读汤显祖的诗集《问棘邮草》。两人正式订交是在张师绎任官新喻后,在汤显祖《玉茗堂全集》中与张师绎文字往还的除上述《渝水明府梦泽张侯去思碑》外,还有两首长诗《奉答新喻张克隽明府》《再答张梦泽新喻二十二韵》,另有两封写给张师绎的书信,两封书信的内容都非泛泛的问候之语。一封是说已将自己所著《紫钗记》寄给张师绎品读,并承诺会将另外的《牡丹魂》《南柯梦》等缮写后寄来。(汤显祖所著戏曲《牡丹亭》《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在中国古代戏曲史上经典名著,被誉为“临川四梦”)另一封则陈列五点理由,婉拒了张师绎准备为自己出版文集的好意。而根据张师绎回忆,汤显祖对他的文学才情是多加赞赏的,一开始汤评价张说“此子也,纯可与言学”(思想纯洁,可以讨论学问)。十余年后,则说“此子也,才可与言文”(才学日佳,可以讨论文学)。张师绎仕途小挫,汤显祖谆谆劝慰让他放下包袱,造福百姓,两人相视而笑。年汤显祖六十七岁去世前,还托人转告张师绎等三位友人要“好自爱”。数月后张师绎辗转得知汤显祖去世的消息后,非常悲痛,写下了《祭故祠部郎临川汤若士先生文》。

  张师绎离任新喻后,曾任直隶东明知县、湖南常德知府、浙江副使、江西按察使等职,留下很多政绩。后来魏忠贤当权,朝政紊乱不可为,张师绎辞官归去,以奉母、教子、读书、著述终老,著有《月鹿堂文集》。其子张星瑞在清朝顺治年间曾举会试第一,六世孙张楣曾在道光年间任清江知县,为政有师绎遗风。

深扒新余,聊点历史,

一起来畅谈你想知道的新余往事吧

来源:新余日报

供稿:市委党校邹红平 

编辑:王莉 值班编辑:谢丹

投稿邮箱:xinyuapp

.







































治疗白癜风的专科医院
复方卡力孜然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yushizx.com/xystc/4900.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