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新余市渝水区农业局局长周发根
绿色江西生态农业
为策应我省“打造全国知名的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重大发展举措,宣传江西绿色生态农业,《江西农业》杂志社在全省开展了“对话江西绿色生态农业——农业局长访谈”活动。
本期,我们采访了新余市渝水区农业局局长周发根,一起来听听他们打造“绿色生态农业”的那些事儿。
《江西农业》:
渝水区在发展绿色生态农业方面采取了哪些举措,取得了哪些成效?
周发根: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强化政策引导和扶持。年5月6日,江西省推行绿色生态农业十大行动现场会在新余召开,渝水区积极策应,成立了以分管农业的副区长为组长的绿色生态十大行动领导小组,制定实施方案,扎实推进农业生态文明建设。我区探索了以罗坊为代表的N2N区域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创建绿色生态循环农业示范园区,重点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中心、智慧农业平台、有机肥推广体系等建设。
二是突出循环发展,强化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形成了秸秆综合利用、农药化肥零增长、提质增效发展模式。大力发展秸秆食用菌生产,建立了一批如新余欣欣荣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新余磨坊菌业有限公司等秸秆基料化利用基地。采用“秸秆—食用菌—有机肥—农作物”循环模式,生产更多绿色食品,努力构建食用菌产业的生态小循环,推动渝水区农业大循环。年我区在柑桔、蔬菜和水稻等主要农作物上示范推广增施商品有机肥面积2.5万亩,通过有机替代化肥,减施化肥10%以上。
三是推行清洁生产,强化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建立了“六有、全覆盖”病死畜禽无害化收集处理体系,提升我区无害化处理水平。渝水区病死猪无害化处理集中处理厂年开工建设,年3月建成并正常运行,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率达95%以上,基本实现了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全覆盖。
四是注重集成推广,强化生态农业科技支撑。打造了智慧农业物联网交互系统平台,依托大数据采集及分析子系统打破“信息孤岛”瓶颈,加快提升对我区各大农场基地的远程监管和技术指导服务能力,利用物联网技术建立农事档案管理追溯体系,实现绿色生态产品,开辟了一批“互联网+”农业新模式。
《江西农业》:
罗坊大型沼气工程已是全省循环农业的标杆,能否简要介绍一下其模式?
周发根:
江西省新余市罗坊镇利用“农业废弃物无害化处理中心”和“农业有机肥制取中心”对区域生猪养殖废弃物进行集中厌氧发酵生产沼气,罗坊集中供气项目秸秆日用总量19吨/天,正常年用量吨/年,集中供气用户可达户。我区还积极探索秸秆沼气发电新模式,渝水区南英垦殖场规模化沼气发电项目年产沼气万立方米,用于并网发电万度,年产沼渣肥3.67万吨,沼液肥3.21万吨,用于生产有机肥发展生态循环农业原料来源,形成了“n2n”生态循环农业模式,实现了畜禽养殖废弃物资源化、能源化利用,较好的解决了畜禽养殖污染难题,链接了种植业和养殖业,达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多赢。
《江西农业》:
渝水区具有优越的自然环境,仙女湖横卧域内,发展休闲农业得天独厚,区里采取了哪些做法,取得了怎样的成效?
周发根:
一是高度重视休闲农业工作。年渝水区被被农业部、国家旅游局认定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年我区积极组织有关企业(园区)开展了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星级示范创建活动、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精品线路申报、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点)创建工作。
二是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一是实现“一村一品”。近年来,渝水区因地制宜引导广大农户发展罗坊湖头白莲、湖藕、高磡小龙虾、人和穑诞向日葵、新溪油菜花等特色生态农业产业,切实抓好“悦嘉福牌”大米、“新余蜜桔”、“欣怡铁观音”有机茶等精品农业的品牌宣传,初步形成了一村一品示范建设的格局。如今,一批批生态精品农产品与农业休闲养生产品,如雨后春笋般走进人们视野。二是打造“一乡一日游”。创建以罗坊、姚圩、新溪三个乡镇为主的美丽渝水旅游示范带。发展以罗坊会议纪念馆,百丈峰、蒙山生态休闲游,罗坊千亩白莲、七里山万亩果园,良山八石坡休闲农庄、下村镇东灵农业观光园“四个旅游特色区”,实现一个乡镇一个乡村旅游“精品点”。
三是全面深化产业融合。招商引资,积极引导农户、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工商业主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采取独资、参股、合作等形式开发建设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项目,以产区变景区、民房变客房、产品变商品为重点推进农旅融合,着力构建形成以旅游产业为纽带的关联型生态经济体系。据统计,渝水区纳入正式规范化管理、有一定估摸的休闲农业经营主体个。 四是加快推进品牌创建。积极推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星级达标创建活动,支持指导经营户加强场所规范化建设。年八石坡休闲农庄获得了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称号,年芦茅沟休闲农庄、浒水生态休闲农庄获得市级休闲农业示范点称号。同时,我区制定出台了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管理制度和行业标准,对现代农业科技园、休闲农庄、观光采摘园、连片农家乐等实行标准化管理,对项目规划好,经营管理好,示范效应好,在新农村建设中带动能力强的休闲农业,给予表彰奖励,去年对芦茅沟休闲农庄奖励50万,进一步营造发展休闲农业的良好氛围。
《江西农业》:
农产品质量事关食品安全问题,在保障农产品“舌尖上的安全”方面,渝水区是怎么做的?
周发根:
一是开展日常监测,掌握质量安全动态。年,我局配合上级有关部门对我区对蔬菜、畜产品、水产品开展了农产品监督抽查与例行监测工作,在生产基地、屠宰场等地开展了农产品的例行监测、监督抽查、专项抽检等工作,共完成各类抽样任务批次。从生产、监管两端发力,扎实推进质量兴农和绿色发展,深入开展农药、畜禽屠宰、水产品、农资打假等项整治行动,加大执法查处力度,严防、严管、严控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确保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
二是深化农业科技创新,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大力推广稻虾、稻渔、稻鳖等新型稻渔综合种养模式,渝水区种养面积上万亩,产值0.5亿元。综合种养模式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解决了渔粮争地的矛盾,实现了渔粮共发展,达到了稳粮、增效、绿色、生态、安全的目标。开展稻渔综合种养“三品一标”认证,严格投入品使用,强化源头、过程管控和质量追溯,提升稻渔综合种养产品质量安全水平。
三是开展品牌认证,健全农产品生产标准体系。一是深入种养基地了解其生产环境、生产记录、销售台帐、规章制度,指导农产品生产者合理规范使用农业投入品。今年对区内已获证及准备申报“三品”的企业全部进行现场检查。二是积极组织生产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规模农产品生产单位开展无公害农产品申报,以不断提高我区农产品品质。年,区内新增无公害农产品4个,9家企业成功完成了复查换证工作,还有2家企业正在新申请无公害农产品认证。
四是扎实实施检测站建设,提供有力技术支持。农产品检测站去年2月开工建设,目前实验室基建改造工程、实验室台柜已全部安装到位,并通过了初步验收,总建设面积平米,建有气相与液相、原子吸收与原子荧光、无菌室等实验室21间。气相色谱检测仪、农残检测仪等检测仪器正在陆续到位。
《江西农业》:
对于江西绿色生态农业的发展,您认为还有哪些不足,有什么建议?
周发根:
农民接受程度影响绿色生态农业建设。农民最关心的问题一直是如何在短期内解决温饱和改善生活。因此,农民是否愿意接受绿色生态农业建设,往往是从短期的经济效益出发,看看能否即时为他们增加收入。因此在具体规划上,作物的结构和布局必须合理,要兼顾到长期效益项目和短期效益项目的配合问题,做到以短养长,长短结合。同时教育工作便显得格外重要,令农民放弃短视的眼光,让他们懂得运用一些合乎生态环境的耕作方式,以使长期效益得以确保。
市场因素导致绿色产品单一。农民市场观念低,并不了解价格是由供求关系所决定的。一窝蜂去生产单一作物。绿色生态农业价格高于普通产品,有时也成为绿色生态农业发展的一个限制因子。因此,农业发展应根据地域分工的原则,让产品多样化,分散市场风险,生产高质量的农产品和建立品牌,为农产品寻找好的出路。
政策方面存在着需要完善的地方。在生态农业实践中,还缺乏技术措施的深入研究,既包括传统技术如何发展,也包括高新技术如何引进等问题。因此,应加大对现代农业建设的投资力度,加强和完善农业基础设施,依靠科学技术推动生态农业建设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标题
记者
手记
采访完周发根局长之余,记者走访了新余蘑坊菌业有限公司,该公司主要生产牛排菇、白菇,年产牛排菇可达吨,产品远销东南亚、港澳地区以及南方各大城市。在公司,记者不仅惊叹其生产的现代化和标准化,还有公司的绿色生产模式。
公司负责人廖金牯告诉记者,为保证公司生产的菌菇能达到绿色有机、无残留,培育菌菇的原料全部采用有机稻秸秆,为此,公司带动周围种粮大户和贫困户种植有机稻,不仅回收有机秸秆,还回收有机大米。原料经过高温杀菌之后,用于培育菌菇,培育完之后,全部运送到公司的有机肥厂加工处理成有机肥,“我们的有机肥供不应求,因为原料就是有机的。”
从有机稻种植,到有机菌菇栽种,再到有机肥生产,新余蘑坊菌业有限公司真正形成了食用菌链条的小循环,推动渝水区农业的大循环。
来源:江西农业杂志社刘宗衍
编辑:杨素玲
一审:孙志攀终审:杜克锋
江西省农业厅官方白癜风诊疗康复标准发布白癜风的外用药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yushizx.com/xysms/50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