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故事新余地名故事

魁星阁

魁星阁,据文献记载,初名“采芹阁”。相传该阁创建于南宋嘉定年间(~),为临江军教授叶师中所创。明嘉靖三十六年(年)知县刘尧诲重建(亦有刘尧诲即阁创建者的说法),该阁明末倾圮。清康熙十年(年)七月,知府王抚民、知县符执桓、训导蔡幼倡率重建,同年十月竣工。阁之顶层塑有梓潼真君神像,以供文人祭祀。康熙五十六年(年)知县张景花重修,上下三层,重阿飞檐,高38尺,改名“在兹阁”意为文运昌盛,全在此阁。道光元年(年)狂风倾圮。次年,知县详安率全县士民捐资按原貌修复,绅士周作义、胡拱辰、罗亭玉自备行旅费用监造,改名“魁星阁”,沿袭至今。

魁星之名来源于一个传说。古代有一个秀才,名字已不可考,姑且称其为魁星。此人聪慧过人,才高八斗,过目成诵,出口成章,可就是长相奇丑无比,满脸麻子,一只脚瘸了,走起路来一拐一拐的,所以屡屡面试时落第。但因其文章写得太好了,最终被乡试、会试步步录取,一次次高中榜首。到了殿试时,皇帝亲自面试文才,看到容貌和画着圈上殿的走路姿势,心中不悦,皇帝问:“你那脸是怎么搞的?”回答:“回圣上,这是‘麻面映天象,捧摘星斗’。”皇帝觉得这人怪有趣的,又问:“那么你的瘸腿呢?”又回答:“回圣上,这是‘一脚跳龙门,独占鳌头’。”皇帝很高兴,又问:“那朕问一个问题,要如实回答:如今天下谁的文章写得最好?”他想了想说:“天下文章属吾县,吾县文章属吾乡,吾乡文章属舍弟,舍弟请我改文章。”皇帝大喜,阅读完文章后,更是拍案叫绝:“不愧天下第一!”于是钦点他为状元。这个丑文人后来升天成为魁星——北斗七星的前四颗,主管功名禄位。

“魁”字拆开来,一半是“鬼”,应魁星的面目丑陋;一半是“斗”,应魁星才高八斗、也应北斗星座。据说魁星手中的朱笔批你是什么你就是什么,文人中传“任你文章高八斗,就怕朱笔不点头”就来源于此。据说从此开始,皇宫正殿台阶正中的石板上雕有龙和鳌图案,一只魁斗放在旁边,殿试完毕发榜时,应试者都聚到皇宫门前,进士们站在台阶下迎榜,状元则一手持魁斗,一脚站在鳌头上亮相,表示“一举夺魁”“独占鳌头”。

阁之顶层设魁星雕像,右执(石加朱)笔,左端木斗,以为点斗之势,意谓用点定中试者的姓名。在科举时代,当地应试者均携香烛、供果前来,以求灵验。清末瀛州书院山长赵辉有《魁星阁联》:揽胜赋长吟,每当晓来江气,雨后山光,凭斯楼坐收诸景;凌虚聊纵步,若要手抉云章,胸罗宿海,与群英更上一层。

龙施泉

龙施泉原名“压石洞”,位于蒙山南麓,因山石奇俊,水清质优而闻名,泉水自石逢中喷涌而出,尤如沸汤终年不竭。在龙施泉泉洞出口石壁上,镌有高尺余,宽八、九寸的“龙施泉”三个楷书大字,由明嘉靖八年()新喻县令林釴书写。刻石右旁,原砌有石坊,两边有联曰:“清华朗润非凡地,泉石烟霞别有天。”左侧的清泉庵门首曾有联曰:“养得一番灵气,静观万物生机。”然而,这些附属建筑和楹联,都在“破四旧”时被捣毁了。

龙施泉得名于一个传说。相传,明嘉靖七年,权臣严嵩回乡祭祖,途中为瞻仰石门书院路经此地,吟出“清华朗润非凡地,泉石烟霞别有天”的诗句,吟罢之余,却又为如此美景而无美名扼腕叹息,留连忘返。忽然,狂风大作,乌云压顶,雷电交加,大雨倾盘而下,严嵩正觉蹊跷,突见雨幕中一条金龙从天而降,盘桓洞口巨石之上,摇头摆尾。不久,雨过天晴,严嵩从惊愕中清醒过来,带着满腹迷情匆匆离去。

嘉靖八年,严嵩回京奏请皇上,详禀途中经过,请赐“压石洞”天名,皇上闻听此事,欣然提笔,御赐“龙施泉”,着地方广建寺庙,常年香火供奉。

同年二月,巡抚韩雍宣皇上旨意,传新渝知县林釴充题名,“龙施泉”由此得名。

欧里镇白梅村

白梅村,是一个有着一千六百余年历史的古老村落,位于新余市仙女湖风景名胜区欧里镇西北24公里处,全村总人口人,其中习氏人口人。

据《白梅习氏族谱》记载,东晋文学家、史学家习凿齿(公元~年)为避前秦王苻坚逼其所用,于公元年携妻室子女由鄂入赣,先是隐居于江西万载书堂山,后“道经新喻(余)西北之白梅,正值寒冬,白雪皑皑,见白梅一树,喷珠吐玉,洁白芬香,逾月不卸,因而喜曰:‘此老梅是我宜家之兆也’。遂隐居于斯……号曰白梅”。习凿齿也就成了白梅村习氏开基之祖(其坟茔在分宜县洞村乡枣木山)。

习凿齿能诗善文,著述甚丰。他的史学巨著《汉晋春秋》(54卷),记载了上起东汉光武帝刘秀,下迄西晋近三百年的历史。在叙述三国历史时,他以蜀汉刘备为正统,反对陈寿《三国志》的以曹魏政权为正统。这一史学观点后来在史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不仅南宋理学家朱熹非常赞同,而且也成为了《三国演义》贯穿全书的思想。习凿齿与释道安、王羲之、陶渊明同一时代,分别在史坛、佛坛、书坛、诗坛享有盛名。习凿齿素有“道德完人”的美誉,是魏晋精神的重要代表。他为人正派,情操高尚,颇有气节;由他开创的良好家教、族风,形成了优良的族氏传统,并代代相传,致使其子孙后代人才辈出。

悠久的历史积淀了厚重的文化。习凿齿隐居在白梅期间,一边躬身耕作一边传经授史,著书立说,兴办教育,创办了半山学舍。如今的欧里白梅小学,就是建在原习凿齿创办的“半山学舍”遗址上。据说白梅村人把读书看得很神圣,读书用过的纸墨不能随便借作它用,而是集中在“惜字塔”焚烧,以示敬意。遗憾的是,年,该塔因白梅村修建江南桥年被拆。

由于习凿齿在白梅开天辟地,生息繁衍,习凿齿成了白梅习氏开基之祖,白梅亦成为江西各地习姓始祖。每年清明时节,不仅全省各地而且省外习氏后人都会专程赶来寻根祭祖,并举行隆重的墓祭仪式。这一活动已然成为白梅习氏文化一个重要内容。

白梅文化不仅体现在浓郁的民俗文化上,而且体现在村内仍然保留的大量的文物古迹上,如古祠堂、古桥、古井、古柏、古樟、古巷道。这些数量众多的文物古迹虽然已铅华洗尽,但无不彰显着该村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令许多省内外专家学者慕名前来采风、写生。

分宜县防里村

防里村始建于东晋永和元年(公元年),由孙子寅在此开基。相传,因孙子寅观察此地山青水秀、人杰地灵、背面靠山、两水(河)相接、是适宜居住的宝地,且此地域古为两候国接壤之地(宜春候国和安城候国)。此地可以很好地防止外人入侵,也可以很好地治理家园,“防里”由此而得名,至今有年历史。

五代十国时期,宜春县令欧阳殊多次路过防里,也看好此地,于南唐保太三年(公元年)从庐陵永和遂基于此。从他落此之后,整个村庄在教育、环境、村民生活、驿道、治安等得到很大改善,村落逐渐兴旺起来。

村落座北向南、成C型,整个村庄象一把龙椅。枫溪河由北至东,长埠河由西至东,两江就在防里村前合流,形如双龙戏珠一般直向东流。

古村不仅环境优美,历史文化内涵也极其丰富。舞龙灯是防里村的历史传统,从宋朝至今有近千年历史,每到逢年过节村内有重大喜事、古人科考中举,村民都会舞龙欢庆,特别是从正月初八开始,村民自发组织龙灯队去家族村、邻村等地都是以舞龙灯的方式拜年,预祝各族、各村来年丰收、大吉大利、万事如意。近几年分宜县遇到各种庆典都会邀请防里龙灯队参加。如今正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

防里自古至今人才辈出,是有名的进士村,村内先后科考取19名进士,举人拔元数十名。如元朝著名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欧阳玄(~),清雍正兵刑两部主事欧阳瑾(~),明嘉靖首辅严嵩夫人欧阳淑端等。这或许与防里鼓励求学上进的传统有关。据传,防里人每科考一名进士和举人就要立一块功名碑,竖立在祠堂门口刻上功名、名字。村落东侧具有特色的“文房四宝”就座落在古樟群内,有“阁下畲”“砚子台”“星拱桥小溪”“文昌塔”,寓意是:畲如“纸”,台如“砚”,小溪如“墨”,塔如“笔”。每考取一个功名就在“阁下畲”栽种一棵樟树,激励学者。如此“阁下畲”慢慢形成了如今的古樟群,最大的一株古樟有一千余年的历史,树径达3.34米,树冠覆盖面积2.94亩,为全县之冠。

防里建筑群传统风貌尚存,各朝各样古建筑和文物古迹遍布全村,欧阳殊墓、众和堂、登瀛桥、状元坊、贞节楼、贞节坊、意山书院、星拱桥等古建筑、驿道等保存完好,展现了风雅的江南民居特色。

年起,分宜县政府投资二百多万元资金,对村内道路、排水、饮水、卫生环境进行全面改造和完善,建成历史文化长廊一百三十余米,打造林业生态禄化一条街七百余米。年重建的“众和堂”,以古建风味所建造,建筑面积平方米,工程投资九十余万元,是村内标志性仿古建筑。

赞赏

长按







































白癜风有治好的吗
北京什么医院白癜风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yushizx.com/xysms/442.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