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居鄂州是怎样炼成的
8月15日,中国社科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发布《年宜居城市竞争力前名城市》。湖北省有12座城市成为调查样本,8座城市榜上有名。其中,鄂州排名45位,在全省上榜城市中位居第二。
一石激起千层浪。这个数据一经发布,在全市上下引起强烈反响。居住在鄂州的人、工作在外地的鄂州人,以及所有对鄂州 那么,这个榜单是如何出台的,它又说明了什么?从榜单发布的数据里,鄂州能找出哪些得分点和失分点?昨日,记者对报告的主要执笔人———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博士后王雨飞进行了采访。
《年宜居城市竞争力前名城市》是《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中的一部分。《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课题组的组长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与竞争力研究中心主任倪鹏飞担任,王雨飞是这个报告的主要执笔人。
《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由4个部分组成,分别是“中国城市综合竞争力”、“中国城市可持续竞争力”、“宜居城市竞争力”、“宜商城市竞争力”。倪鹏飞说,课题组一直没有和各地进行合作,原因就是想保证它的质量,确保它的公正性。对合作方面的考虑,一直非常谨慎。
在构建宜居城市竞争力指标体系时,课题组采取了将各因素归类的办法,在数据可得的情况下,按照指标数量最小的原则,选取了一个类别中最核心和最关键的数据指标,使得指标体系的衡量结果能够最大限度地反映各地宜居的实际情况。这些指标的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中国天气网、各城市“六普”公报等。
“报告的一级指标有五个,包括人口素质、社会环境、生态环境、居住环境和市政设施等内容。每个一级指标下还含数个二级指标,比如市政设施下就含人均道路面积、排水管道密度等二级指标。各指数通过一套复杂的算法,最终计算出综合指数。”王雨飞说。鄂州项指标排名缘何全省第一。
鄂州的各项指标得分是多少?年中国宜居城市竞争力指数均值为0。,鄂州的综合指标数为0。。
人口素质指标由两项二级指标组成,人均预期寿命和大专以上人口比例。这两个指标,鄂州的人均预期寿命指标为0.,与全省其他样本城市一样;大专以上人口比例的指标,鄂州为0.,居全省第5。
社会环境指标由三项组成,每万人拥有医生数、千人小学数、每万人刑事案件数。三项指标,鄂州分别为0.、0.、0.。每万人拥有医生数居全省第5,千人小学数居全省第2,每万人刑事案件数居全省第9。
生态环境指标由空气质量、气温舒适度、绿化覆盖率三项组成,鄂州的指标分别为0.66、0.、0.。空气质量指标,除黄石、荆州、随州等市均为0。33外,鄂州与其余城市相同;气温舒适度,鄂州与荆州为并列第5;绿化覆盖率,鄂州居全省第9。
居住环境指标由房价收入比、每万人餐饮购物场所、人均住房面积三项组成,鄂州的指标分别为0.、0.450568981554、0.。房价收入比,鄂州居全省第7;每万人餐饮购物场所,鄂州居全省第1;人均住房面积,鄂州居全省第7。
市政设施指标由人均道路面积、排水管道密度、用水普及率三项组成,鄂州的指标数分别为0.49、0.、1。人均道路面积,鄂州居全省第1;排水管道密度,鄂州居全省第4;用水普及率,鄂州与武汉、黄石、宜昌、荆门并列第1。
从以上数据来分析,14项得分指标中,鄂州列全省第一的有3项,列全省第二的有1项。
与兄弟城市相比,鄂州还有哪些潜力鄂州还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潜力在哪里?与兄弟城市相比,便可发现。王雨飞向记者推荐了江西新余的全部指标数据。
新余与鄂州一样,都是因钢诞生的中等城市,其地域面积、产业结构、人口数量与鄂州相似。可是,在宜居城市竞争力排行榜上,新余列第25位,居江西第一,比我省的武汉还靠前一位。
新余的人均预期寿命、大专以上人口比例指标分别为0.、0.,
每万人拥有医生数、千人小学数、每万人刑事案件数指标分别为0.、0.、0.,
空气质量、气温舒适度、绿化覆盖率指标分别为0.66、0.、0.,
房价收入比、每万人餐饮购物场所、人均住房面积指标分别为0.418454779、0.、0.,
人均道路面积、排水管道密度、用水普及率指标分别为0.84、0.、1。
鄂州、新余两地的指标数据相比,鄂州有5项指标高于新余,分别是人均寿命、千人小学数、房价收入比、每万人餐饮购物场所、人均道路面积。有7项指标低于新余,分别是大专以上人口比例、每万人拥有医生数、每万人刑事案件数、人均住房面积、气温舒适度、绿化覆盖率、排水管道密度。
通过对数据的对比分析,汪雨飞认为,鄂州在人口教育、医疗、住房、绿化等方面,都有发展的潜力。
宜居城市建设主要存在什么问题王雨飞说,从调查分析来看,地级以上城市宜居竞争力指数整体偏低,半数以上在全国均值以下。年中国宜居城市竞争力调查,个样本城市中,有个城市低于全国宜居竞争力指数均值以下,占比高达58.13%,只有少部分城市指数超过了0.6,这表明多数城市的宜居竞争力处于中下水平。
数据的背后,必定有其深层的原因。王雨飞认为,这主要是因为一些地方的城市规划建设中存在各自为政的现象,个体规划建设也都以自己的偏好和利益最大化为准;政府又缺乏有力的、系统的规划,导致城市化建设拥挤、零乱、不协调等问题凸显。
重建设轻管理、重硬件轻软件、重面子轻里子、重眼前轻长远、重经济增长轻协调发展,是目前我国城市管理的主要表现。高房价、低人均住宅面积已然成为城市宜居的突出制约因素。
“从连续三年的宜居城市竞争力指数可以发现,除港澳地区外,宜居水平较高的城市集中在东南沿海、中部和环渤海地区,东北、西南、西北几个区域相对落后,我国城市宜居水平的空间格局已经稳固下来,气温适宜度和空气质量等先天生态环境优势则意外成为宜居城市竞争力的最大优势。”王雨飞说。
如何把城市建设管理得更加宜居?王雨飞认为,“人的需要”是宜居城市能否真正宜居的关键环节。将百姓的住有所适和行有所畅,作为宜居城市的核心内容,将民众幸福感的提升作为城乡建设的目标和出发点,将百姓生活的和谐安康和居有所安作为城市社会建设的重要组成,将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作为民众居住自然环境舒适怡人的重要内容。
从立法到监督、从政府到企业、从技术支撑到财政扶持,制度保障始终是推进宜居建设的重要保障。要通过法律法规则刚性约束确立城市产业布局、污染治理和排放、旅游发展及岸线保护等方面的机制保障;要通过系列纲领性文件,对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目标、工作重点、重点工程及职责分工、实施进度和监督考核等内容加以明确,生态绿化、生态环保、生态修复等绿色GDP指标被纳入干部政绩考核体系。
来源:鄂州新闻网
鄂州与湖北的焦点
鄂州新闻网
小主的分享是小编用心运营的最大动力哦!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yushizx.com/xysms/41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