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新余征服万千吃货的新余十八碗
每个地方,都有一碗属于自己的味道
不显山不露水地在市井间藏着
只等食客不经意地驻足
这些看似简单的菜肴中蕴藏着家乡的记忆
更是一种满满的乡愁
“新余十八碗”
每一碗都有它的传说和典故
今天,跟大表哥一起去灶神爷聚味堂品尝
这独有的新余味道
「水北豆腐
第一碗
」水北豆腐洁白如玉,鲜嫩可口,是水北镇钱圩人的祖先效法于浙江钱塘江及安徽淮南一带秉承的“菽乳”制法。后来不断发展演变,形成了今天具有当地特色的石磨磨豆、铁锅煮浆、石膏点浆的制作工艺,大约经历了一千多年的历史。
水北豆腐的鲜嫩来自蒙山脚下米深喷出的矿泉水的清纯,民间有“水北豆腐,制作得味,远胜燕窝”的说法。
「双林豆芽
第二碗
」豆芽的制作远没有豆腐那么繁杂,十几个大黑桶,把大豆倒在大桶里,注入清澈的泉水,短短六个小时之后,大豆就会重获新生。
时光如流水。如今的双林镇,种植豆芽的农户只剩下四家,曾经几乎每家每户都种植豆芽的场景仅仅存在村民们的记忆里。但这并没有让双林人民对豆芽的喜爱衰减一分一毫,相反,作为“双林三鲜”之一的双林豆芽,已经渐渐成为双林人民烹饪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美味食材。
「分宜芳山油焖笋
第三碗
」蔬中尤物藏芳山,芳山笋干,可谓是蔬菜中的异类。它嫩时为春笋,经加工则成笋干。每年惊雷一响,春笋便从土里冒出尖来,经春雨润泽,水灵灵脆生生。
芳山笋干素有“荤素百搭”的盛誉,一经与各种肉类烹饪,味道就显得更加鲜美,炒、烧、煮、煨、炖等皆可。
「下村特辣鱼尾
第四碗
」据谱记:下村原名霞溪,以山川秀丽,玉带香泉,云蒸霞尉之谓也。宋朝张和,任监察御史,走乡到坊、探视民情时发现当地村霸欺压百姓,一位年轻人挺身而出为村民打抱不平声张正义,智斗村霸。张和看此人年轻有为、机智果敢,想收为己用,遂邀请他到家中吃饭,吩咐家厨烹饪一桌佳肴盛情款待,正当聊到当下时政,家奴端上了一盘鱼,张和将鱼尾夹至年轻人的碗里,年轻人立即领会张和的用意,是要将自己委以重任。此后年轻人在当地为老百姓做出不少贡献。
后来这段佳话被当地百姓盛传,鱼尾变成当地的一道名菜。
「水西肉炒牛肉
第五碗
」据传清朝时期,两落伍军官赶路,在水西一屠户家借宿,入夜饥饿,询问屠户家是否有饭菜提供。老屠户将自用的1斤猪肉1斤牛肉做菜。那牛、猪肉混合彼此的鲜香,经过葱、姜、蒜、辣调味,香油爆炒,再喷以酒、醋、盐焖烧,红油油、亮闪闪,鲜香软嫩。两位军官吃得赞不绝口,到处宣传此菜绝妙,回味无穷。
至此屠户家改营饭店,此菜大火,名噪远近,竞传百年,成为新余水西名菜。
「罗坊乳猪肉
第六碗
」千年历史古镇罗坊自古就是商贾云集之地,而罗坊乳猪肉,也一直让这南来北往的客人回味无穷。那一块块如大蒜子般大小的乳猪肉,放到嘴里首先让你感到的是甜嫩,然后就是惊奇,肉香顷刻间包围了全部味蕾,幸福感迅速弥漫到每一根神经,这种感觉能让你一吃难忘,再吃销魂。
色香味俱全的罗坊乳猪肉,在食材中,实则已包含了阳光、泥土、绿水,甚至鸟鸣花香等一切有关于自然的因素。
「新溪辣子河蚌
第七碗
」清朝时期,相传有户人家,孤儿寡母少有家业,靠卖河蚌为生。为支付儿子读书学费,母亲每日下午去河边田野捡河蚌,次日凌晨用辣椒、大蒜、生姜及酱料等烹制,然后肩挑手提沿街叫卖。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直到儿子科考中举,因积劳成疾离开人世。回老家新余任知县的儿子为纪念母亲,将母亲做的辣子河蚌在原有的基础上改良后大力推广,久而久之,成为当地家喻户晓的名菜。
这味道中,还有一种尤为特别的东西,那是有关记忆,有关家乡,有关母亲,有关一切美好的东西,当游子的味蕾一旦接触到这种味道,所得的感动将胜过人间一切山珍海味。
「分宜麻辣鸭
第八碗
」六七十年代,分宜有两夫妇,男的是养鸭高手,终日在河边转悠,女的是种菜能手,她种的辣椒比别家光亮,鲜辣。南方的冬天湿气特别重,于是运用花椒、辣椒与鸭子同时烹饪,让人意想不到的是,食用一月后,丈夫的关节炎竟然好了。花椒有去湿气的作用,对防治关节炎有奇效。
这件事以及这道菜,慢慢地,在当地一传十,十传百,后来还延伸到了做麻辣鸭头、麻辣鸭三件等。在新余人嘴里,甚是有名,喜欢吃辣的朋友们千万不要错过哦~
「水北家乡肉
第九碗
」水北有户人家,家里3个小孩,有人不吃肥肉,有人不吃瘦肉,这让父母十分难办。最终,贤惠的母亲想出了个办法,将肥肉瘦肉放一锅里爆炒,肥肉中带有瘦肉的甘甜,瘦肉里带有肥肉的油脂,二者融合甘甜可口,受到了小孩的一致喜爱。
后经改良后广为流传,最终形成了现在的家乡肉做法,成为水北当地极具特色的美食。
「百丈峰五黑鸡
第十碗
」五黑鸡具有黑毛、黑皮、黑肉、黑骨、黑内脏“五黑”特征,鸡蛋外壳为绿色,是世界罕见珍禽极品。
绿壳蛋五黑鸡肉质细嫩,味道鲜美,黑色素具有药用价值,并含有大量的卵磷脂、维生素和微量元素。
「观巢茄子糊
第十一碗
」童年的记忆中,茄子糊就着米饭的味道特别的香甜、滑溜……每当妈妈做这道菜肴时,我都会食欲大开。
这是妈妈的味道,儿时的记忆。
「欧里青椒泥鳅
第十二碗
」据说这美味起源于欧里。有一叫刘生根的农民,以种田为生,在插秧时,常能捕到一些泥鳅。较大的泥鳅卖掉后,较小的无人问津,只好带回家自己烹食。有一次,他将小泥鳅在家放水盆里吐净了泥,并从街上买回一些辣椒和葱、姜等调味佐料,因泥鳅小不易拾掇,便捞放锅内盖上锅,用姜蒜一起煮。
待煮后揭盖时,浓香四溢,引来周围好奇的邻居,邻居品尝后大赞刘生根厨艺,后来被世人津津乐道,广为流传。
「新余辣椒炒肉
第十三碗
」辣椒炒肉可以算得上是新余人必吃的招牌“土菜”,是最具代表性的菜肴之一。主料是辣椒和猪肉,主要烹饪工艺是炒,其中辣椒一定要用足够辣味的炒出来的辣椒炒肉才够正宗。
不论新余人走得多远,始终萦绕心间;不论吃过多少次,百吃不厌。
「界水芋头肠丝
第十四碗
」据说界水一位种植芋头的农夫每日挑着自家种的芋头到集市售卖,一日,恰逢屠夫杀猪售卖,便用芋头与屠夫换了一些猪小肠。回到家中,因小肠较少便用芋头加入其中一起爆炒。出锅后发现,芋头的香味恰好吸收了小肠的腥味,芋头也同时吸收了小肠的油脂,令小肠与芋头融为了一体,香气扑鼻。
后来,每有客人来家做客必会烹饪这道菜招待客人,最终成了广为流传的芋头小肠。
「水西牛骨头
第十五碗
」说起牛骨头,不得不提到——“第一家王师傅牛骨头”老板王新安。年王新安开了第一家早餐铺,由于经营需要,常到牛羊肉加工厂买牛肉,发现,厂里成堆的牛骨头都被当成垃圾扔了。他觉得非常可惜,不时捡些回来,加上一些配料弄熟,给馋嘴的孩子和家人们啃着玩。有时,弄得多了,就拿去给街坊们品尝。后来,不少早餐顾客对牛骨头有了兴趣,也请他拿几根来啃着玩。
“喝点白酒,啃点牛骨头”,这句话很快传开,牛骨头就这样成了餐桌上的一道美味。
「新余骨子肉
第十六碗
」骨子肉,作为猪脸及猪骨头上的瘦肉,在旧时是没有人买的,或只能随着骨头一起煲汤或红烧。一位姓张的屠夫一日心血来潮,将猪骨及猪脸上的瘦肉剃下,将这两个部位的肉放于一起下锅爆炒,因为屠夫爱好吃辣,便加入大量的辣椒。出锅后,香味扑鼻,爽口鲜美。
自此之后,每次杀猪后,张屠夫都将两个部位的瘦肉剃下留存。后来大家发现了其中的奥秘,自此,辣炒骨子肉才正式流传。
「水北挂面糊
第十七碗
」很久以前,水北有一户胡姓夫妇育有一对双胞胎,由于妻子体弱一直没有奶水,但是一对双胞胎却养得白白胖胖,村民们觉得好奇,纷纷一探究竟。原来这位妻子每天都将挂面剪成小段,放在锅里清煮,舀上鸡汤,挂面成糊后撒上一点葱花。面条熟烂,色泽油亮洁白,鲜香扑鼻,别说孩子,大人看上几眼都口水横流,自此村民一传十,十传百,水北挂面糊由此得名。
水北挂面糊,珍美甘香,鲜香扑鼻,风味独特,即可做菜也可做主食,营养丰富,养气色,安神益脾等。
「观巢荠菜捞肉
第十八碗
」荠菜,是一种人们喜爱的可食用野菜,具有很高的药用价值。有利尿、止血、清热、明目、消积功效;茎叶作蔬菜食用;古时的观巢荠菜随处可见,聪明的先民将荠菜晒干,并将五花肉与之爆炒,成为了风靡一时的特色菜品。
如今,荠菜捞肉已成为新余市民餐桌上不可缺少的一道美味。
新余十八碗
是否有你心动的一碗?
给嘴巴找一个天堂
舌尖上的新余
灶神爷聚味堂诚邀您的光临
尝过这十八碗,你会更爱大新余!
来源:新余文旅编辑:骆志俊
出品:江西省文化和旅游厅
投稿邮箱:jxtaxwzx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yushizx.com/xysmj/76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