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暴露ldquo小城市病rdqu
过去0多年的中国经济快速增长,伴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整体加速,共有超过5亿人口进城。这庞大的新增城市人口数量,推动了超大城市、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小城镇全面较快增长。但自年住房市场化改革之后十几年间,中国超大城市、特大城市的发展速度、规模、能级和影响力,明显超过了数量众多的小城市。根据新的城市规模设定标准,我国有超过多个城市属于小城市,小城市数量占中国县城以上规模城市总量比例便超过了85%。中国整体上还处于一个小城市占绝对多数的城镇化分布形态。占比多数的小城市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发展质量高低,是决定中国城镇化发展顺利与否的根本性问题。
一、“小城市病”:概念与内涵
城市社会结构变迁带来了普遍意义上的“城市病”。“城市病”是古典城市社会学家提出的一个非常关键的概念,诸如沃思就从城市人口的非人格化属性提出,城市酿成了一种社会病态的倾向如犯罪、暴力、精神病,随着城市人口密度加大,这个倾向只会日益强化。后来城市病症状逐渐发展并描绘为各种相对乡村社会的结构性的、恶化性的社会问题。“城市病”是指在一国城市化尚未完全实现的阶段中,因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由于城市系统存在缺失而影响城市系统整体性运动所导致的对社会经济的负面效应。张鸿雁认为,城市问题或“城市病”可以理解为世界城市化进程中的一种伴生品。从事物存在及事物问题的存在方式论起的话,大城市有大城市的问题,中小城市有中小城市的问题,因为还有“农村病”、还有“小城镇病”等问题,世界上每一种存在的事物都有“病”,这就是事物的存在本质。滕尼斯在社区与社会的差别时,从人际观察出发谈论过城市病。他认为,社会应该被理解为一种机械的聚合和人工制品。社会的基础是个人、个人的思想和意志。在城市问题由来上,他侧重研究了人际关系,他认为紧张无序的人际关系是造成城市病的原因,由于城市中的人们是基于经济自由主义、个体主义和现代机械文明之上相联结,他们没有共同的目标和原则,自私自利,相互之间充满敌意。由于城市人口规模和密度乃至异质性的关系,城市人际关系的变迁的确会导致社会关系、社会交往乃至社会道德的滑坡,这已经在中国城市化进程中体现出来。迪尔凯姆在研究城市问时强调了社会分工的影响,他认为分工增强了人们之间的异质性。因为“传统社会到现代社会的转变中,往往带来较明显的社会失范、社会危机和社会混乱,如社会成员贫富差距加大、城市文明遭遇挑战、经济环境不协调,道德沦丧,人际关系冷淡,资源分配不合理、利益分配不公平等。”城市化进程就是人类社会从传统走向现代社会的过程,城市社会就是一个社会分工日益发达的社会有机体。迪尔凯姆所指出的城市问题,便是城市化进程中一种经由社会分工引发的冲突与混乱的社会后果。而帕克基于美国大城市芝加哥,从城市人类活动来研究城市问题。帕克指导并进行了15项有关城市问题的研究,其对象包括非法团伙、流浪汉、职业舞女、吸毒、青少年犯罪等等。帕克的研究表明,美国城市化中遭遇的城市问题,种类多样,结构多元,群体属性复杂。当然不是所有的城市问题都是“城市病”,但愈发严重的城市问题,引发了严重的社会焦虑、发展困境和持续恶化的城市问题,便可以理解为“城市病”。从国内外文献中可以看出,“城市病”一是指乡村社会转变城市社会之后产生的、迥异于传统乡村社区社会结构的专属于城市的各种问题,诸如人情淡漠、道德沦丧、自私自利、贫富分化等问题;二是特指在城市化发展为大城市或特大城市过程中出现的大城市所特有的社会问题,诸如交通拥堵、环境污染、住房紧张、城市犯罪等问题。
小城市问题特别是“小城市病”在学术研究中长期缺位。在国内研究文献中,城市问题是一个显性研究议题,也是城市研究中的核心命题。但学者们在研究城市问题时,主要聚焦于中国的大城市,把“大城市病”作为了一个核心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yushizx.com/xysmj/61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