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年味系列新余祠堂点燃夕火
1月30日,大年三十晚上7点,罗坊镇晚游塘村。暮色苍茫,村野寂静,家家户户门楣上的红色春联,提示甲午马年即将来临。
村里“八仙”(记者注:每年轮值主持村里婚丧嫁娶、红白喜事的8位村民,俗称“八仙”)陆续走进修葺一新的陈氏祠堂,在正中央用木柴点燃一堆“夕火”,然后围坐一圈,为全村多位族人除旧迎新、守岁祈福。
大年初一凌晨5点,“八仙”在祠堂外点响一挂鞭炮后将祠门关闭,是为“封门”。接着,再在祠堂内点响鞭炮,并打开祠门,是为“开门”。随后,操起鼓椎,连续击打一米多高的牛皮大鼓——咚咚的鼓声由近及远,激荡于沉睡中的村民的心坎上,也恰巧契合鼓身侧面“鸣鼓催春”、“鸣鼓吉庆”8个字的蕴意。
听到鞭炮声及鼓声的村民陆续起床,打开房门,点响鞭炮,然后不约而同地走向祠堂,围在“夕火”周围,或聊天,或打牌,或喝茶,畅谈心得,交流情感,憧憬未来。
7点过后,全村的男女老少全都聚集到祠堂。“给你拜年”、“马上发财”等问候及祝福语此起彼伏,相互传递着族人血浓于水的亲情与甲午新年的喜庆。
看到新建的祠堂飞檐斗角、气势恢弘,村民们个个兴奋异常。今年正值本命年、48岁的村长陈春根告诉记者,原先的祠堂历经百年沧桑,年久失修,濒临坍塌。重建宗祠,光耀门庭,是晚游塘村民的多年夙愿。年重建倡议一出,群情振奋,捐赠踊跃,短短数日筹资40多万元。去年5月1日开始兴建,今年元旦正式竣工。
祠堂里摇曳的“夕火”,对在外地打工或就业的村民,具有特别的亲和力与感召力。在江西南昌经营理发店的村民陈嫩根告诉记者,往年他们一家四口都在南昌过除夕,初二才回到村里。今年特意在除夕前赶了回来,就是为了亲近那堆“夕火”,感受那份温情。除夕点亮“夕火”的习俗,据传从始祖陈实开始,已传承了余年。“夕火”寓意陈氏族人薪火相传,生生不息,新的一年的日子红红火火。
大年初二,又是一个特别的日子。去年哪家结了婚,哪家生了小孩,都要在这天到祠堂放一挂一万响的鞭炮,然后将娶进媳妇或新生小孩的日期、时辰、姓名等信息写在一张红纸上,交给负责记录“陈氏增枝”的长辈,将新增人口添补到“增枝”族谱上,族人称其为“添丁”。
目前负责这项工作的是年已花甲的村会计陈景光。陈景光告诉记者,去年村里3户村民家娶了媳妇,5户村民家生了小孩,他已全部誊写到“增枝”族谱上。
如果说“夕火”是晚游塘村民的希望之火,那么祠堂则是他们的精神依托,而陈氏祠堂门前的一口水塘,也让村民念兹在兹。这口水塘多年前碧波荡漾,水产丰盛,据传“晚游塘”这一充满诗意的村名的来历,就与它密切相关。然而,水塘由于年深日久,面积越来越小,蓄水越来越少,冬季几近干涸。祠堂焕然一新之后,水塘的重生便又提上了议事日程,下一步村民希望对水塘进行整治与利用,让“晚游塘”名实相符,成为乡亲游玩与休闲胜地。
赞赏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yushizx.com/xysmj/4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