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余记忆400多年的老手艺,弦断无人续

在老一辈南村人的记忆里,这个普通村庄是一个充满生机的地方,修瓦匠、竹篾匠、泥水匠、灯笼匠……匠人们穿梭在村里的身影构成了乡村生活生动鲜活的影像,正如作家申赋渔说的,它使得“人与人的距离很近”。

匠人的心声

“现在的南村已经很少有手艺人了,慢慢的已经没有人愿意学这个了。”李年根感慨,“竹编是我们村的传统手艺,距今有四百年的历史了,最怕手艺从我手上断了。”

在过去,家家户户的竹席都是请村里手艺好的竹篾匠帮忙赶制,人们口口相传,在使用中检验质量,手艺好的匠人常常因为订单太多需要晚上点灯熬夜。改革开放没多久的时候,村里的经济还没发展,村民的生活水平也还比较清苦,家家户户都是用的油灯。那个时候,只有赶活的匠人们才会在夜里长时间的烧着油灯。

7月13日,分宜县洞乡竹编传承人李年根向南村村的留守儿童传授竹编技艺。记者周亮摄

在梦里你是否会听到带着浓重乡音的吆喝声,是否会遇到一个担着一条扁担上面绑着零碎物什走街串巷给人剃头的男人,是否会看到儿时的自己站在一个外乡人的面前等着妈妈用鸡毛换糖吃。这样的场景你还记得吗,迷蒙中的声音你还想得起来吗?

乡音何处(图片源自网络)

匠人的凋零,是时代交替、文明发展的必然结果。穿梭在人群中的匠人,拉近了人与人的关系,温暖人与人之间的感情,物品上都带有独特的人的气息。“我虽然没什么文化,但是我觉得竹编也是一种艺术。在国外皮具有皮具匠,银饰有银饰匠,国内陶器也有陶器匠,希望大家在看待乡村传统工艺的时候能放下偏见,乡村的、传统的一样也是艺术,值得年轻人正视、学习和传承。”

“我为自己的手艺自豪,也为自己的手艺伤心。”古老手艺的尊敬和信任被机器大生产和流水线作业的时代所击溃,传统工匠凭手艺难以立身,代代传承更是困难重重。一门手艺随着匠人本身的放弃而凋零,因为没有继承人而消失,古老而传统的手艺在时代面前遇到了障碍,它不知道自己能不能跨过去。

传统竹编艺术

“国家正在宣传和保护我们这些手艺,可是没有年轻人来学,更没有年轻人愿意把它当职业来学,我老了,以后想学都没法教了。”李年根痛心的感慨,“这些小朋友现在因为新奇好玩来看我编小鸟,过些年,他们大了,有了新玩具了,也就把这个竹鸟忘记了。”有多少人是这样,熟悉的场景只能在迷梦中见到,知根知底的匠人在梦中向你走来,又在梦中离你而去,什么痕迹都不留下。

竹鸟

图片源自网络

挽留他们吧!年的竹编,它不在了,南村就变成了另外一个熟悉而又陌生的地方,故乡就仿佛镜中花水中月一般,触摸不到它的身影。

来源:新余日报

文/邱莉 图/记者周亮

编辑:郭晋、实习生梁璇 值班主任:陈玉霞

投稿邮箱:xinyuapp

.







































白殿疯北京哪里治疗好
白癜风土方治疗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yushizx.com/xysmj/1613.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