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余红色故事和廉洁文化展播蒋老的惊
渝钤大地,人杰地灵,红色故事与廉洁元素交相辉映!让我们一起走进新余红色故事和廉洁文化展播,在历史与传承中汲取不竭的精神力量!
蒋老的“惊人遗产”
蒋老的“惊人遗产”
作者:吴平
他一生捐资助学40多万元,资助、奖励学子2万多人。他生前荣获了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全国老干部先进个人等诸多殊荣。
他的离世,感动着一座城。他的遗体告别仪式,社会各界数千名民众自发前往悼念。他去世前存款仅剩1.36元,而留给后人的却是一座无价的精神丰碑。
他的先进事迹,充分展现了当代共产党人“为民务实清廉”的价值追求,为广大党员干部为政、干事、做人树立了一面旗帜。
他就是新余人民的骄傲——蒋国珍。
蒋国珍,年6月出生,新余市渝水区罗坊镇蒋家村人。他年参加革命,先后在新干县城关区政府、南昌地委宣传部、高安县土改局等单位工作,年进入教师队伍。他年被错划为“右派”,年平反后正式分配到新余市罗坊六元小学任教,年因病提前退休。
尽管蒋国珍含冤20多年,长期身处逆境,但却对社会主义的信念坚如磐石,对党对人民的爱始终不渝。年,他领取了平反的元补发工资,并没有拿去挥霍享受,而是将这一“巨款”悉数捐出助学。年,他65岁高龄,郑重地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年,蒋国珍面对党旗宣誓,激情澎湃,他说:“入了党,我就是党的人了,今后我要把自己的一切献给党的事业,在有生之年竭尽所能帮助别人。”
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从他捐出的第一笔善款,到他年6月15日辞世,37年来他倾尽所有,把自己的心血和爱全部倾注于教育以及各项慈善事业。
他的事迹启迪我们,一个人岗位有差异、职位有高低、能力有大小,但只要他对国家忠贞不渝、心怀感恩,对人民饱含深情、无比热爱,就一定能做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无私的人,一个为人民服务的人,一个受人敬仰的人,一个“随处”都能实现自身价值的人。
很多受过蒋老资助的学生,回家时都会带着礼物来看望他,但都被他义正言辞地谢绝了:“你们不要来看我,如果有这个能力,就去帮助那些最需要帮助的人吧!”很多单位和志愿者逢年过节,都会给他送去慰问品,可是他们一走,他不是把东西送给了别的孤寡老人,就是换成钱助学,自己从不享用。也有个别学生受过他资助后杳无音讯,他毫不介意:“我资助他们,从来就没指望要回报。”
面对常人的不解与疑惑,蒋国珍说:“我没有能力带领群众发展经济致富,唯有尽自己最大的能力,捐助那些需要帮助的学生,让他们多读书、多学知识,长大后带领群众致富。”
除了主动捐资助学,他还多次积极参与扶危济困的社会活动。村里搞田园化建设,他捐献元钱;医院、盖房子缺钱,他都会慷慨解囊。汶川大地震,他为地震灾区捐出了0元的“特殊党费”。就在离世前几个月,他身患癌症躺在病床痛不欲生,想到的还是别人,毅然决然地签署了遗体捐献自愿书。蒋国珍说:“入了党,就要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奉献全部的光和热!”
他的事迹启迪我们,老是把自己当作珍珠,就有时时怕被埋没的痛苦;把自己当作泥土吧,让众人把你踩成一条道路。把名利看得太重,可能会迷失自我;而只有淡泊名利,“立志做大事,而非立志做大官”,我们才能轻装上阵,创造出无愧于党、无愧于人民的功绩事业。
蒋老对待学子,对待人民,像对待亲人一样;对待他自己,却异常严苛。他曾经给一位被资助学生的回信中写到:“快乐与他人共享,快乐会加倍;替别人分担痛苦,痛苦会减半。唯有为他人吃苦才是甜。”
多年来,他一直住在父母留的土坯房里,屋里一张老床,两床旧棉被,一张旧书桌,一口生锈的铁锅,就是他所有的家当。他一年四季不用电,是村里唯一用煤油灯照明的人。他每天用红薯、蔬菜加一把米煮成混合饭,一个咸蛋分三餐下饭。他常年穿一身补了又补的旧粗布衣服,打着赤脚或穿一双解放鞋,几十年如一日地忙碌在田间地头......一年到头,他的开销不超过元钱。他省下每一分钱,都是为了教育和慈善事业。
尽管物质生活十分贫乏,但他却十分注重对精神生活的追求。与几乎一无所有的家境形成强烈对比的是,蒋老有读书看报的习惯,他的书桌上常常摆放着很多借来的报纸、杂志,这些报刊杂志成为他了解国家形势、关心民生事业的重要窗口。他思维敏捷、说话风趣幽默,能写一手漂亮的毛笔字和钢笔字,离休后经常应邀到新余各地中小学以及师范院校为学生讲课,颇受学生的欢迎,精神生活十分富足。
他的事迹启迪我们,物质财富是暂时的、易逝的;精神财富才是珍贵的、永恒的。一个精神生活充实的人,一定是一个很有理想的人,一定是一个很高尚的人,一定是一个只做物质的主人,而不做物质的奴隶的人。
这些,就是蒋老留给我们的“惊人遗产”。
审核:钟鹏
编辑:黄敏强
投稿邮箱:yjx
.北京著名的白癜风医院百癜疯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yushizx.com/xysmj/147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