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余名人忠孝建威将军张春发

人物简介:张春发,字兰陔,新余市渝水区罗坊镇堆上张家村人,生于清道光二十三年九月初九(公元年10月31日),卒于民国4年农历九月初四(公元年10月12日),享年72岁。在中俄、中法战争等多次抗击外国侵略者的战争中,张春发奋勇抗敌,战功显赫,曾先后被委任为广东、广西、云南以及湖北提督,并受册封建威将军。

张春发主持修建的祠堂。

“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唐代诗人王昌龄的一首《出塞》将“飞将军”李广的霸气展露无遗,回顾中国千年的历史,有着无数民族英雄为后人所景仰,精忠报国的岳飞、英勇赴义的文天祥等不胜枚举。就在新余市渝水区罗坊镇堆上张家村,也曾有一位骁勇善战的民族英雄,他就是张春发。

近日,记者来到罗坊镇张家村,宁静的小村庄依山傍水,风景秀丽,村边古老的围墙与村内古朴的祠堂增添了村庄的历史底蕴,相传围墙和祠堂都是由张春发主持修建,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谈及张春发,村民们无不竖起大拇指,啧啧称道,记者也在张春发的第四代子孙张玉华以及部分村民的讲述中,“走进”张春发传奇的一生。

年纪虽小孝悌在心清苦少年安平乐道

在新喻县(今新余市)城东五十华里的堆上张家村,有一对中年夫妇,男方张益诗是个农民,兼做挑脚小商贩,其妻欧阳氏勤于纺织,夫妻二人生过两个孩子,却都在幼年夭折。所以,在清道光23年(公元年),张春发出生后,夫妇俩百般宠爱聪明伶俐的小春发,有好吃的都要让给孩子吃。可幼小的春发很懂事体,每当母亲为他做可口的食物时,他都要把食物分成三份,父母和自己各一份,绝不肯独食。有一次,家里请裁缝做衣服,裁缝按欧阳氏的意思,拿着细软的白棉布要给春发量体裁衣,小春发说什么也不肯,他囔道:“我要穿麻纱布,细白棉布留给爹娘穿。”裁缝只好给春发量体裁剪又粗又硬的麻纱布。

春发家里虽然不算富裕,但日子还过得去。可天有不测风云,就在小春发刚满七岁的时候,身体健壮的父亲张益诗却突然身染重病,卧床不起,不久便离开人世。家里的顶梁柱倒下,生活来源被切断,母亲欧阳氏只好独自抚养小春发。

一个女人独自带孩子本来就不容易,再加上连年的兵患和灾荒,欧阳氏不得不每天天还没亮就起床纺纱,可尽管这样,母子俩还是餐餐吃野菜拌稀粥。家里没有点灯的灯油,母亲经常借着月光帮人纺纱,换点粮食。孤灯冷月,熬过了一年又一年的苦难岁月。有一年,袁河发大水,张家村农田被淹,庄稼颗粒无收,没有人找欧阳氏纺纱,自然换不到谷米,母子俩只能靠野菜充饥,相依为命。生活虽然清苦,但少年春发却安贫乐道,他经常鼓励母亲要好好地生活下去,日子总会好起来。

良母忠厚教子有方青年壮志投军从戎

因为家里穷,张春发没有机会上学,而自幼丧父也让小春发受尽他人欺负,每次受欺之后,他都会向母亲哭诉,母亲虽然心如刀割,但她却总是安慰自己的孩子:“孩子别哭,小孩儿斗闹不记仇。”听到这里,坚强的张春发马上止住了自己的眼泪。

白天,母亲在家纺纱,张春发有时上山砍柴,有时去挖野菜、摘野果、有时下河摸鱼虾,维持一天生计;晚上,母亲一边纺纱一边讲述岳飞精忠报国的故事。张春发听得入神,竟然操起一根木棍挥舞起来:“我也要习武,我也要报国!”

清咸丰11年(公元年),18岁的张春发长得十分强壮,挑着多斤的柴担在羊肠小道行走,都可以健步如飞。就在这一年,太平军首领李秀成由江西挥师湖北,路经新喻。有一天,张春发和村里几个农民上山砍柴,刚走到离家不远的都塘山上,就见前面来了一队人马,同伴们都吓跑了,唯有张春发勇敢向前要求参加太平军。太平军首领见张春发身体结实,胆识过人,当即应允。张春发欣喜万分,回家请教母亲,母亲说:“太平军起义早有耳闻,近日适逢良机,你就从军去吧,今后一定要为国出力,为民除害。”说完,母亲便潸然泪下。在与母亲挥泪告别后,张春发暗自下决心,今后一定要出人头地,报答母亲。

战场被俘傲骨不失奋勇抗俄壮士报国

张春发初入军营,被分配到伙房帮厨,但凭借一身武艺与过人的胆识,他很快就得到太平军首领的赏识,并被批准参加太平军的精锐部队骑战队。骑战队多次与清军交战,张春发每次都冲锋向前,战功显赫。首领李秀成闻知张春发勇猛无敌,正欲重用,张春发却在一次偷袭清营的战斗中被俘。

张春发被俘后,陕甘宁总督左宗棠亲自召见:“你若能归顺,将为本督所厚爱。”“我不会跟随你们残杀同胞,落在你的手中,要杀要剐随你的便,我绝不投降!”张春发昂首挺胸,拒不归顺。为了让张春发归降,左宗棠将张春发软禁在一座尼姑庵内,并花重金让一些尼姑深夜来陪酒陪宿诱劝张春发归顺,张春发怒不可遏:“出家人竟如此伤风败俗,怎能修身养性!”张春发的呵斥吓得尼姑们落荒而逃。

清同治13年(公元年),俄人屡次侵犯我国西北边陲,并派兵占据伊犁。左宗棠再次召见张春发,为其分析当前形势,在处理国仇与家恨之间,张春发选择了前者,“连年战火不熄,民族灾难日益深重,大敌当前,我不能苟且偷生,理应御敌报国!”张春发语气十分坚定。

几天后张春发率两千清军进军新疆,开始了同沙俄帮凶阿古柏匪帮的血战。鼓角声中,他横戈跃马,披甲上阵,率先冲入敌阵,挥刀砍杀,刀落之处,一个个匪兵倒在血泊之中。敌将见张春发来势凶猛,英勇善战,暂鸣锣收兵,在第二天增兵数千,将张春发率领的清军分割围困。张春发左冲右杀,面临敌军千刀万箭,张春发闪身伏倒马肚下,从马下出刀,斩开一条血路,率军突出重围。

在新疆的第二年,张春发更加神勇,他连战连捷,攻克古牧地,收复乌鲁木齐,平定天山南北,威震边疆。清廷于光绪四年(公元年)嘉奖张春发,升他为头品武将,并封建威将军。

英雄冲锋血染战袍将军卸甲造福乡民

光绪九年(公元年)中法战争爆发,清廷节节败退,第二年,凉山失陷,清廷派提督苏元春督办广西军务,与苏元春是亲翁关系的张春发也被调往广西抗法。在一次与法军的交战中,张春发率军冲入敌阵,同法军厮杀,无奈敌众我寡,张春发渐渐招架不住,被敌军乱刀砍伤左臂,血染战袍,翻身跌下马,他拖住马尾,翻山越岭,奔回清军大营。大难不死的张春发誓要报仇雪恨,仅仅休养数日,在刀伤未愈的情况下,他坚持带伤上阵。他率清军精锐越过边境,猛攻猛打,一一攻克法军坚守的城池,张春发所到之处,法军皆闻风丧胆,在张春发的猛烈攻势下,清军接连收复凉山、临洮,直指河内。岂料当时昏庸的朝廷竟派李鸿章与法议和,导致中法战争中国“不败而败”。

清廷的昏庸远不止于此,张春发屡立战功,不仅没有得到册封,反被奸党诬陷其贪污军饷,营务废弛,随即被罢免官职。虽然之后湖广总督张之洞为其平反,张春发得以复官,但他辞不赴任,于宣统三年(公元年)告老还乡。

将军卸甲,乡亲们纷纷登门探望。张春发设宴招待乡亲,鼓励后辈树立保家卫国的尚武精神,归乡期间,张春发虽然年逾古稀,却老当益壮,他不忘武备,常常带领一帮后生仔在袁河南岸的彭家洲草坪上,教授骑射,传授武艺。每当地方官员来访,张春发都会拒收礼品,并教导地方官员要清正卫国,加强武备,随时准备抵御外敌。张春发不惜花费巨资,拿出自己多年的积蓄,为乡里广做好事,打水井、建祠堂、修道路、架桥梁,还在张家村四周筑起了高一丈、厚五尺的坚实围墙,以防盗贼,保护乡亲安全,虽然几经修补,但围墙仍延续至今。

(新余微讯)

如何订阅:

查找







































安徽白癜风医院
全国治白癜风最好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yushizx.com/xysmj/1381.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