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暖阳情洒赣鄱澎湃在线

北京最好白癜风医院地址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lx_bjzkbdfyy/
                            

年,江西民政系统按照“保基本、补短板、扬优势、抓规范、可持续”的思路,统筹推进常态化疫情防控和民政事业改革发展,全省民政事业取得新进展新成效。

全省养老服务工作连续两年获国务院督查激励表扬,省民政厅被评为全国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先进单位,江西民政系统驰援湖北工作队获“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称号。

江西社会组织抗击疫情勇担当。

脱贫解困取得决定性成效

扎实推进农村脱贫攻坚兜底保障工作,全省.8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中有92.03万人、未脱贫对象9.6万人中有7.77万人、边缘易致贫户4.9万人中有1.86万人、脱贫不稳定户3.5万人中有2.12万人纳入低保或特困供养,实现了“应保尽保、应救尽救”。全省因疫、因灾纳入低保7.11万人、特困供养人,实施临时救助9.68万人次。扎实做好城镇贫困群众脱贫解困工作,全省城镇贫困群众从年的88.61万减少到目前的36.2万,剩余贫困群众全部纳入兜底保障范围,脱贫解困取得决定性成效。

南昌市社会组织评估中心党支部与铁三东党支部联合开展党日活动。

多项政策为困难群众救助提供制度保障

稳步提高城乡低保、特困人员供养、孤儿养育保障水平,农村特困人员集中分散供养标准、特困失能半失能人员城乡供养标准实现统一,按照特困失能、半失能、自理人员每人每月元、元、70元的标准全面落实护理经费。完善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联动机制,将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纳入联动机制保障范围。制定出台社会救助对象失信惩戒和守信激励办法、支出型贫困低收入家庭认定办法、突发重大公共事件困难群众社会救助应急预案等政策文件,为推进困难群众救助提供制度保障。残疾人两项补贴标准实现城乡统筹,全省25个县(市、区)和功能区开展了贫困重度失能残疾人照护和托养工作。

省福彩中心党支部开展“助力脱贫攻坚走进扶贫点”主题党日活动。

18个福利机构给孤弃儿童一个温暖的家

全面实施孤弃儿童区域性机构养育工作,建成区域性儿童福利机构18个。全面落实事实无人抚养儿童保障政策,基本生活补贴按照散居孤儿基本生活标准按月发放到位。广泛开展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关爱保护“政策宣讲进村(居)”活动,开展“两提升、四关爱”“合力监护、相伴成长”专项行动。开通省级困境儿童关爱服务热线——“阳光暖童之声”,24小时提供救助服务。

三级联动农村养老服务体系普惠民生

以“党建+农村养老服务”为抓手,着力完善县乡村三级联动的农村养老服务体系。

县级层面,推进县级福利院失能护理改造,全省9个设区市和87个县(市、区)建成了1所-张床位、护理型床位占比达到70%以上的综合性养老院。率先推行农村特困失能人员集中照护,全省82个县(市、区)余名农村特困失能人员在县级福利院集中照护。乡镇层面,统筹使用中央预算内投资、部省彩票公益金近5亿元新建、改扩建或改造提升敬老院所,护理型床位占比从年底的15%提高到47%,有效保障半失能、生活自理特困人员和其他农村老年人机构养老需求。村级层面,全省建设具备助餐等功能的互助养老服务设施个,覆盖60.4%的建制村,能够以不同的形式开展医疗卫生服务的占93%。启动“党建+农村互助养老服务”示范点建设。

赣州市章贡区三康庙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的老人在护理人员的陪伴下散步聊天。

基层社会治理步子稳效果好

按照“互联互通、聚势聚力、实干实效”原则,推动社会救助、养老服务、社会组织、社会工作、志愿服务、慈善事业等民政服务元素融入社区治理,加强民政部门与社区的对接、社区服务与居民需求的对接。将扫黑除恶、殡葬改革、移风易俗、环境卫生等内容纳入村规民约,村规民约修订完善工作实现全覆盖。加强社会组织培育监管,加大城乡社区社会组织培育力度,持续开展行业协会商会涉企收费专项治理工作,加强社会组织党的建设。持续实施“百社解千难”社会组织助力脱贫攻坚工作,今年引导全省各级社会组织提供帮扶资金4亿余元,特别是动员余家社会组织和企业结对帮扶新疆阿克陶县29个挂牌督战贫困村,捐赠资金万元。

新余“幸福来敲门”团队走进社区,与困境老人共享年夜饭。

实现村级公益性骨灰堂全覆盖

深入推进殡葬改革三年行动,全省改扩建殡仪馆88个,升级改造火化炉台(套),建成城市公益性骨灰堂(公墓)个、农村公益性骨灰堂(公墓)1.9万余个,实现村村都有公益性骨灰堂(公墓)。各县(市、区)全面建立遗体接运、暂存、火化、普通骨灰盒、骨灰寄存5项基本殡葬服务免费制度,并实现在殡葬服务机构直接核免。有效开展安葬(放)设施违规建设经营专项摸排和违建墓地专项整治成果巩固提升行动,依法有序推进“三沿六区”散埋乱葬和大墓、豪华墓、活人墓治理。

南昌市:“机构+品牌”健全“三社联动”服务机制

近年来,南昌市紧紧围绕基层社会治理中心任务,以“机构+品牌”健全“三社联动”服务机制。

先后培育发展了市社会组织评估中心、市社会组织孵化中心、市社会工作协会等支持性社会组织,为全市社会组织发展提供系统支撑。每年从市本级福彩公益金中安排公益项目资金、购买服务资金、党建启动资金、工作经费补贴,为社会服务机构提供资金保障。

通过“本土人才培育+专业人才引进”方式,在社区社工岗全覆盖的基础上,实现了每个社区社工岗都配备1名持证社工,每名社工都领办1家社会组织,形成社工引领社会组织,社会组织服务社区的有效联动。南昌市崛美公益发展中心深度发掘社会需求,积极设计开发了名著小书包、带上光明回家乡、呈香小屋、萌恩义染等品牌项目,共筹集和引入资金3余万元,为6万名孩子资助丛书逾53万册,为农村老人发放老花镜20余万副,为人开展了产业扶贫培训。

南昌市从年开始,每年从市本级福彩公益金中安排专项资金开展公益创投项目,年,更是安排市本级福彩公益金万元购买志愿服务项目、万元购买社工服务项目。同时,立足社区,采取经验引进、项目引进、机构引进相结合的方式,促进品牌社会组织服务社区、落地发展。

赣州市:关爱“一老一小”传递民政温暖

近年来,赣州市努力在“一老一小”照料服务上做足文章,织牢民生保障“安全网”。

积极打造“1+1+N”养老服务体系,即每个县(市、区)建有1个护理型养老院或突出护理功能的综合养老院,每个乡镇建有1个功能完善的乡镇敬老院,每个村根据人口分布实际情况建设N个互助养老服务站点,从县、乡、村三个层面统筹推进养老服务业发展。

完成县级福利院改造提升16个,所有县(市、区)特困失能老人集中照护实现全覆盖。13家养老机构列入全国公办养老机构改革试点单位,带动全市42家公办养老机构实施公建民营。利用闲置的老校舍、民房、老村部、祠堂等资源,全面普及农村互助养老服务站点,建成站点个,覆盖72.2%建制村。

同时,充分发挥儿童督导员、儿童主任等基层力量,对全市农村留守儿童、困境儿童的数量规模、分布区域、结构状况等情况进行全面摸底调查。全面落实基本医疗、免费义务教育和有关教育资助政策,及时将符合条件的农村留守儿童和困境儿童及其家庭纳入社会救助、社会福利等有关政策保障范围。加强儿童福利机构建设,市民政局联合市委编办、市发改委、市财政局等出台了《赣州市孤儿区域性机构养育工作实施方案》,集中开展孤弃儿童养育、治疗、康复等工作。投入1.07亿元新建赣州市儿童福利院,为全市孤弃儿童提供养、治、康、教等全方位照料服务。加强村(社区)儿童服务平台建设,市财政每年投入万元对村级儿童亲情家园示范项目创建进行奖补。

抚州市:全力打好殡葬改革攻坚战

年以来,抚州市将殡葬改革作为建设国家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市的重要内容和重点民生工程,全力攻坚,推动殡葬事业呈现服务设施大提升、办丧环境大改善、厚殓之风大转变的良好局面。

按照不违背群众意愿、不扰乱城乡建设、不破坏生态布局的原则,以乡镇或村为单位,因地制宜规划建成公益性公墓2处;墓穴按不低于5年的用量建设,全部使用卧碑,做到乡村全覆盖。乡镇公墓配建停车场、洗手间等,选址交通便利,生态化建设墓园。通过本级财政投入、争取上级项目、申请国债贷款、引入民间资本等,拓宽资金渠道。

积极探索规范管理新路径,建立设施建管长效机制。南城县、东乡区通过政府购买服务,成立殡仪服务公司,一体化承接服务,实现服务可持续发展。县(区)出台公墓管理办法,进一步规范服务项目、服务收费、服务程序。完善殡葬信息平台,实现安葬信息即时在线,治丧情况在当天下午即可全部掌握。市县两级不定期督查,乡镇日常巡查,督促公墓规范管理到位、骨灰入公墓或生态安葬到位,基本实现骨灰入公墓或其他生态安葬率达到%。

积极推进城区违规搭棚治丧、游丧、闹丧专项整治,基本做到在殡仪馆治丧、三天内结束。乡村将治理丧葬陋习纳入乡风文明整治范畴,把丧事简办写进村规民约,红白理事会全程介入,节地生态安葬、文明低碳祭扫渐成新风。

吉安市:“标准化解困”圆城镇贫困群众小康梦

近年来,吉安市创新工作举措,加大解困力度,建立了“标准化解困”工作机制,高质量推进城镇贫困群众脱贫解困工作,确保全面小康进程中城镇贫困群众一个不少。

为确保城镇贫困群众扶得准、退得出、稳得住,全市建立了“遇困即扶”“超标即退”“脱困不脱政策”的贫困对象标准化管理机制。同时,在落实解困政策工作中,全市建立了政策落实标准体系,严格把握政策落实标准,确保政策覆盖精准到位。建立了政策落实联动机制,每年定期开展两次信息比对,将城镇贫困群众信息与社保、医保、教育、住房、工会等信息进行比对衔接,确保政策落实精准。坚持动作保障和状态保障协调推进,在做好政策落实的基础上,特别重视保障贫困群众享受政策的实际状态,全市年救助帮扶城镇贫困群众55万人次,发放各类救助帮扶资金3.6亿元。

为了让城镇贫困群众脱贫成效客观真实,该市严把脱困关,建立了城镇贫困群众脱困标准化验收机制。细化了25项“两不愁三保障”的脱困认定标准,制定脱困登记表,还将登记申报、核实评议、复核公示、审核认定、抽查验收的“五步法”作为贫困群众脱困程序。同时。全市共投入万元引入第三方机构开展入户走访评估,逐户登记过筛,对全市所有城镇贫困群众完成了脱困认定。(文图由江西省民政厅提供)

来源:年12月21日《中国社会报》

原标题:《民生暖阳情洒赣鄱》

    

转载请注明:http://www.xinyushizx.com/xysly/10653.html

网站简介| 发布优势| 服务条款| 隐私保护| 广告合作| 网站地图| 版权申明

当前时间: